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227398230135/2023-00104 [ 发文字号 ] 綦江府发〔2022〕17号
[ 主题分类 ] 商贸、海关、旅游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綦江区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6-08 [ 发布日期 ] 2022-06-17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于2022330日经第三届区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202268


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

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綦江区商务委员会

20225


前  言

綦江区位于渝南黔北结合地区,是重庆西南出海、连接东盟、向外辐射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贵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必经之地,历来是渝南黔北地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渝南开放门户,商贸物流发展条件良好。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全市正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全区正奋力建设“多彩綦江·创新之城”,綦江正处于新一轮发展战略机遇叠加期,为推进商贸物流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本规划充分结合国家和市级商贸物流发展相关规划、政策及意见,基于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趋势特征和綦江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对綦江区未来商贸物流发展进行整体谋划部署。本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全区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目  录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对象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二、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三)发展机遇

(四)面临挑战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定位

(四)发展目标

四、总体布局

(一)开放平台布局

(二)物流园区布局

(三)商圈布局

(四)特色商业街区布局

(五)专业市场布局

五、建设渝南黔北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一)培育五大特色消费品牌

(二)加快推动消费升级赋能

(三)繁荣消费经济形态

(四)加快打造三大城市商圈

(五)打造六大特色商业街区

(六)打造七大专业市场

(七)加快完善社区商业设施

(八)加快完善集镇和农村商业设施

(九)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六、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

(一)加快打造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

(二)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

(三)加快构建城乡冷链物流体系

(四)构建供应链物流体系

(五)大力发展智慧物流

(六)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七、打造渝南开放新高地

(一)持续深化中新合作

(二)加强区域联动合作

(三)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八、建设渝南黔北会展高地

(一)大力开展会展论坛

(二)积极举办展销会展

(三)提升会展服务水平

九、建设全国电子商务强区

(一)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二)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三)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十、打造西部应急保供基地

(一)推动应急保供基地建设

(二)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三)加快培育应急产业

十一、强化成品油和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一)打造区域成品油基地

(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十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规划实施

(三)加强政策支持

(四)营造良好环境

(五)强化监督管理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3.《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4.《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

5.《“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

6.《“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

7.《“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8.《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2124号);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942号);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2号);

11.《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就业〔2021396号);

12.《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运发〔2019309号);

13.《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流通函〔2019696号);

14.《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商流通函〔2021年〕176号);

15.《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

16.《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商流通发〔2021年〕99号);

17.《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8.《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19.《重庆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0.《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

21.《重庆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22.《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2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渝府发〔201932号);

2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2010号);

25.《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917号);

26.《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9121号);

27.《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209号);

28.《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075号);

29.《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巴渝新消费”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2142号);

30.《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2131号);

3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65号);

3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2188号);

33.《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渝府发〔202133号);

34.《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国际消费办发〔20221号);

35.《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二)规划对象

规划对象涵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会展服务、进出口贸易、服务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及电子商务、应急保供等相关产业领域。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为2182平方公里(不含万盛经开区),涉及古南、文龙、三江、新盛、通惠等5个街道和石角、东溪、赶水、打通、石壕、永新、三角、隆盛、郭扶、篆塘、丁山、安稳、扶欢、永城、中峰、横山等16个镇。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二、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百亿级商圈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全区商圈发展日渐成熟,商业集聚区建设卓有成效,万达广场、爱琴海购物公园、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名扬广场等相关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投用,基本形成通惠、南州两大中心城区百亿级商圈组团,形成重庆主城新区最大规模集中商业布局。商圈消费拉动全区商业消费的动力不断增强,商业消费活动持续繁荣,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2.2亿元,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较“十二五”末基本实现翻番。

电子商务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组建国资企业菜坝公司,自主打造区域电商平台菜坝网、红蚂蚁商城,成功运行电商公共品牌“綦珍綦宝”。成功创建全国青年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和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区,2020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70亿元、网络零售额30亿元。成功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有序运行,基本构建起了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成功开展扶贫产品进超市扶贫专柜、直播带货等消费帮扶活动,2020年消费帮扶金额达到1.2亿元。

会展经济成为地区发展新名片。首次赴国外举办中国(重庆·綦江)新加坡经贸合作专场招商推介会。参加第五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累计签约金额5.5亿元。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巴西农耕展、肯尼亚国际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展等10多个国外展会。多次参加进博会、广交会、京交会、渝交会、西洽会等全国性知名会展。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民营企业合作大会,高规格举办“古剑论坛·CISDR-2020信息安全与数据灾备技术产业高峰论坛”。

渝南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区县层面率先印发实施了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文件《重庆市綦江区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成功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并启动建设,成功跻身重庆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领导小组成员。重庆与新加坡首个电源合作项目重庆能源安稳电厂扩建项目正式投产发电,中新·豪立国际温泉康疗小镇等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签约落地。2016年受原文化部指派,成功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开展文化交流。“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4.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29亿美元。

民生商贸取得重大进步。民生商贸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商业配套设施、菜市场等民生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成功创建市级商业特色街2条、市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2个,开拓发展夜市街区1条,建成回龙湾、九龙、星月国际等城区农贸市场和永城、安稳、打通、横山、三江、永新、石壕、郭扶等镇级农贸市场,新建成产地配送中心3个,打造镇级商贸综合服务中心5个,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老字号和名特优产品品牌持续唱响。成功开展綦江名菜名小吃评定,赶水草篼萝卜、綦江北渡鱼入围綦江“直辖20年綦江新名片”,赶水草篼萝卜被评为区特色名片。成功打造北渡鱼千人宴、“菜坝网”年货美食节等美食品牌展会。连续举办通惠商圈开业、商圈联动、协会互动促销,成功举办“三养綦江”系列主题活动、房交会、家居博览会、綦江京东年货购物节、永新梨花节、花坝露营节、石角菜花节、横山赶寿节、国家法定节假日促销、汽车展销会等活动。农民版画元素时装登上美国纽约时装周舞台,标志着重庆首个文创产品登上世界四大时装周舞台。

商贸市场主体实现翻倍增长。商贸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2020年限上商贸单位达到660户。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千万元以上零售企业97家,千万元以上住宿餐饮企业12家。外资引进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累计注册外资企业14家。对外贸易主体不断增加,取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91家,较“十三五”初期实现翻一番。

(二)存在问题

商业集聚区发展质效有待提升。通惠商圈组团商业业态以大众消费为主,高端消费等功能有待完善,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功能欠缺,总部经济集聚功能较弱。南州商圈组团业态生活服务消费、高端消费功能有待补齐。全区特色商业街区较少、主题特色不够鲜明、知名度影响力有待提升。集镇和社区农贸市场普遍存在市场规模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开放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全区开放平台较少、能级有待提升,缺乏海关特殊监管区、外贸产业园区等开放平台,2020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在全市排名分别为第25位、第20位,开放能级和开放水平距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定位仍有较大差距。

三级冷链物流体系有待完善。区级大型冷链物流设施短缺,镇、村冷链仓储设施配套不齐,大型冷链物流服务企业缺乏,冷链物流成本过高,冷链物流运输比重过小,城乡三级冷链物流体系有待构建。物流平台、物流园区有待加快建设,对外物流通道有待进一步开辟完善。

商贸物流发展要素保障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物流用地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大型物流项目落地困难。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资金较为缺乏,全区用于商贸物流产业培育、企业补助等方面的资金较少。全区缺乏运营管理、电子商务和配送组织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商贸物流人才。全区无专业化商圈管理协调机构,商业综合体业态同质化现象严重。区级部门间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商贸物流发展协同配合机制。

(三)发展机遇

1.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綦江推动商贸物流发展带来时代机遇

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决策,为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格局和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方式的加快改变带来新的机遇。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日趋深化,内陆沿边开放逐步扩大,这将促使綦江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商贸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綦万盛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綦江推动商贸物流发展带来战略机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明确指出推动綦江、万盛一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市委市政府谋划实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明确綦江、万盛合力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要求綦江、万盛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这一系列战略将为綦江商贸物流发展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为商贸物流发展创造了更多有利的条件。

3.全市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綦江推动商贸物流发展带来市场机遇

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重庆市抢抓新一轮国内消费升级的重大机遇,提出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将对綦江经济结构、生产布局及市场取向产生积极影响,为綦江打造渝南黔北商贸物流中心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政策支撑。

4.全区奋力建设“多彩綦江·创新之城”,为綦江推动商贸物流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全区奋力推进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等建设,能够更好发挥綦江作为重庆“南大门”的支撑作用,提升綦江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这将有利于綦江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枢纽”“通道”两篇文章,为打造渝南黔北商贸物流中心提供新引擎,为綦江未来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面临挑战

1.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导致开放合作面临更多制约

从国际来看,国际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中美战略博弈是牵动变局的关键因素,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构筑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外需乏力成为常态,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强化,对未来出口增长形成较大障碍,导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将冲击全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2.区域发展格局深度调整、区域竞争压力较大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区域内部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是与主城都市区其他支点城市相比,綦江在开放体量、平台功能、技术水平等方面均不占优势。重庆中心城区商圈提质扩容升级对綦江本地高端消费人群吸引力加大,消费客流面临分流情况,虹吸效应加剧。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商务发展和安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构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电子商务繁荣发展,全力打造渝南黔北商贸物流中心,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商贸物流产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为加快建设“多彩綦江·创新之城”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流通体制、政策、技术、组织方式、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突破流通领域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短板,形成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新机制。

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商业+”“物流+”“互联网+”融合发展,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推进传统商贸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强化商贸物流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促进商贸服务业态和模式创新。

坚持绿色高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按照“绿色+”发展思路,构建绿色基础设施,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内外联动发展。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建设开放平台和开放口岸,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更加注重国内市场,挖掘本土市场潜力,强化跨区域协调联动,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坚持幸福惠民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动力,推动商贸物流转型发展,供给多元化的商贸物流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三)总体定位

渝南黔北商贸物流中心。以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为契机,加强贸易通道体系、平台体系、产业体系、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做大商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加快促进全面消费,建设渝南黔北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承接重庆中心城区物流服务功能转移,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强化对外经贸和商贸物流区域合作,打造渝南开放新高地;加快培育本地知名会展品牌,打造渝南黔北会展高地;强化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国电子商务强区;加快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和应急产业发展;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商贸物流发展能级和对渝南黔北地区辐射力,加快建设渝南黔北商贸物流中心。

(四)发展目标

2025年,渝南黔北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中心、一节点、两高地、一强区、一基地”等重要支撑目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渝南黔北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到2025年,商业集聚区建设卓有成效,綦江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发展质效大幅提升,通惠商圈组团成功打造成为中央商务区,南州商圈组团全面升级,永桐新城商圈、城北片区商圈启动建设,城镇商业街区、社区商业设施、集镇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新兴消费业态更加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00亿元,基本建成彰显多彩綦城风韵、展示渝南门户风采,辐射渝黔、享誉西南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服务功能初显。到2025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基本建成,对外物流通道进一步畅通,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渝南开放新高地建设卓有成效。到2025年,中新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合作示范区,对外经济贸易持续转型升级,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跨境电商业务达到3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突破25亿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突破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5000万美元。

渝南黔北会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物流、中新合作、康养、农业、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等相关会展主题突出,会展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会展服务品牌逐渐唱响,区级会展品牌数量达到5个。

全国电子商务强区全面建成。到2025年,本土电商平台“菜坝网”“红蚂蚁商城”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电商三级体系实现全覆盖,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更加紧密,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经济形态,全面建成全国电子商务强区,全区网络零售额达75亿元。

西部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25年,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重要商品和应急物资储备、中转、配送能力大幅增强,应急产业加速集聚。

成品油和再生资源体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成品油网点空间布局明显优化,成品油保障体系和市场监督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1綦江区“十四五”商贸物流发展目标表

序号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2.2

300

预期性

2

批发业营业额(亿元)

147.7

240

预期性

3

零售业营业额(亿元)

106.4

180

预期性

4

住宿业营业额(亿元)

12.4

20

预期性

5

餐饮业营业额(亿元)

33.4

50

预期性

6

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

152.06

200

预期性

7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70

140

预期性

8

网络零售额(亿元)

30

75

预期性

9

电商消费帮扶(亿元)

1.2

2

预期性

10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

5

25

预期性

11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

0.8

5

预期性

12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172

15000

预期性

13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3

预期性

14

区域性会展品牌(个)

5

预期性

15

会展产业直接收入(亿元)

10

预期性

备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2035年,全面建成渝南黔北商贸物流中心,辐射和带动渝南黔北地区商贸物流发展,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商业消费市场全面繁荣,渝南黔北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商贸物流通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物流服务周边区域能力大幅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全面建成;对外开放平台全面建成,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大幅提升,渝南开放新高地全面建成;会展品牌知名度不断彰显,渝南黔北会展高地全面建成;农村电商服务能力和区域电商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全国电子商务强区全面建成;应急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应急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西部应急保供基地全面建成;成品油和再生资源体系全面建成。

四、总体布局

优化全区商贸物流布局,构建现代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形成以一大对外开放平台、一大物流园区、三大城市商圈、六大特色街区和七大专业市场为引领的“11367”商贸物流发展格局。

(一)开放平台布局

抢抓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中新项目落地,拓展中新项目合作范围,加快推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合作示范区等开放平台建设。

(二)物流园区布局

优化物流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城乡物流体系建设,打造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强化物流辐射带动功能,主动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

(三)商圈布局

优化全区商圈布局,推动通惠商圈组团、南州商圈组团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共同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商圈,拓展商圈高端商业业态和商务服务功能,规划启动永桐新城商圈、城北片区商圈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区核心商圈(通惠、南州两大组团)、永桐新城商圈、城北片区商圈“一主两副”商圈发展格局。

(四)特色商业街区布局

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聚集效应明显的六大特色商业街区:千山1516美食街、铜锣湾商业街、綦江老字号特色美食街、安稳羊肉美食街、东溪古镇历史文化商业街、东溪特色农产品商业街。

(五)专业市场布局

优化全区专业市场布局,提档升级渝黔农博城、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等原有专业市场,新建花鸟市场、渝南汽车市场、渝黔铝专业市场、安稳建材家居市场、火锅专业市场,形成七大专业市场发展布局。

4-1 綦江区十四五商贸物流发展格局


五、建设渝南黔北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以推进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试点申报工作为契机,加快培育特色消费品牌,推动消费升级赋能,繁荣消费经济形态,推进消费空间建设,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建设渝南黔北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一)培育五大特色消费品牌

打造“綦味优尝”特色消费品牌发挥食品园区重庆“唯一”优势,外引内育一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特色品牌,壮大火锅全产业链和功能性食品两大主导产业集群,开发食药品、保健品、化妆品、调味品、饮用品等产品,打造西部大健康产业高地、全国知名火锅全产业链基地。培育饭遭殃、东溪豆腐乳、火锅底料、重庆小面调味包等调味品工业,建设调味品特色产业基地。构建“325”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品牌。推动綦江“名特优新”产品在中心城区、旅游景区及周边省市设立直营店、加盟店,加快綦江食品“走出去”步伐。拓展与东盟沿线国家在粮油、香料、果蔬等食品原材料和食品消费品的“内联外通”渠道,建成西部地区与东盟贸易往来的集散地和主战场。

打造“綦养胜地”医疗服务品牌高水平推动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品牌、管理、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全力推进“心血管、肿瘤、健康体检、变态反应、康复、皮肤”等达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标准,打造成渝南黔北地区优质医疗服务保障基地,带动专业化医疗消费市场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中新·豪立国际温泉康疗小镇建设,打造国际温泉康疗圣地。建成区中医院二期并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做优“国医馆”“针灸室”“康复园”等中医特色品牌。启用新疾控中心,推动重庆市医科学校迁建,启动健康工程职业学院等院校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医疗配套体系“硬设施”和“软环境”,延伸医疗康养上下游产业链条,提升康养配套服务消费水平,打造集“医、养、康、护、商”于一体的渝南黔北医疗高地。

打造“綦迹永存”红色文化品牌传承用好王良故居、重庆最早地下党支部中共綦江支部旧址、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经过重庆的唯一区县和“小平茶馆访民意”、“贺龙多次到綦江”等独特红色文化资源,争创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设立“红色綦迹”联络站,对接联系接待区外和市级部门开展“支部共建”、旅游参观、学习培训、交流合作、影视拍摄等宣传推广。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开工建设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改造修缮烈士纪念设施。大力推进王良故居、石壕红军烈士墓等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提质打造红军桥、红军街、羊角枫香树邓华驻扎遗址,开发红色研学游,打造红色旅游网红打卡点。用好遵义和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连通保卫遵义会议“转战綦江”环线,融入“重庆红岩联线”平台,全力打造遵赤綦(遵义赤水綦江)“红三角”。弘扬“王良军长”英雄人物精神,开展“重走长征路”人文活动,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红色文旅消费品。唱响“安稳1935”红色品牌,讲好红军故事、体验红军生活、开发红色文化产品,引领红色文化消费热潮。力争到2025年,红色文化旅游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

打造“綦乐无穷”旅游康养品牌加快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整修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议院办公旧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等历史文化遗产,用好农民版画、矿山文化、僚人文化、盐马文化、永城吹打等文化资源,依托全区商业设施,推动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发展高山避暑康养产业,加快创建横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庙坝市级旅游度假区。开发恐龙化石、丹霞地貌等资源,以地质研学推动休闲度假、康养产业发展,建好老瀛山地质公园。依托古剑山禅文化,推动古剑山5A级景区建设。推进“两镇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打造乡村民宿、农家乐聚集区,开展钻级酒家、绿色饭店等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800万人次。

打造“綦彩滨河”经济长廊品牌贯通菜坝片区运动活力公园沿岸滨江步道,积极发展夜间潮流经济健身、医美康养体育运动,合理布局电竞、歌舞、街头演艺等夜间娱乐项目,培育“运动活力消费”新模式,构建“綦潮活力”消费圈。围绕“端文”“青埠”“崇极”三大主题,推动非遗文化走廊、“江湖味·码头菜”美食街区建设,打造“下北街片区母城文化公园”新场景,培育“母城文化消费”新模式,打造“綦味乡愁”消费圈。利用桥梯驿系统贯通营盘山步道与滨水步道,规划营盘山下北街文化视线轴线,引进音乐酒吧、休闲咖啡厅、花园餐厅、儿童乐园、水上公园等商业业态,打造“石佛岗片区山水江城公园”新场景,培育“滨水商业消费”新模式,构建“綦美山水”消费圈。贯通綦江东站、老火车站与滨江腹地,结合川黔铁路、“三线”建设、韩国临时政府等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展陈空间,开发铁路文创产品,打造“火车站片区铁路文创园”新场景,培育“铁路文创消费”新模式,构建“綦城驿站”消费圈。

(二)加快推动消费升级赋能

推动传统消费升级。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发展方向,促进传统消费转型升级。积极举办消费节庆活动,推进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向绿色智能、时尚品质转变,适应方便快捷、舒适体验的生活需求。发展服务消费,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传统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持续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提振餐饮消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转型,加快满足优质商品消费需求。

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多业态聚合、多场景覆盖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打造消费新增长点。发展商品消费新模式,鼓励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发展。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运用新技术打造数字消费新场景,培育更多“小而美”网络品牌。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应用面。加强智能服务终端建设,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支持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建设。深入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动各类综合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拓展多元化的教育新场景。大力发展智能体育,丰富在线赛事活动,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智能健身房、开发在线健身课程。

持续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普及提高,依托农村商贸物流网络,推动电商快递发展和优质产品下乡。大力推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下乡,促进农村汽车更新换代,组织更多适销对路的工业品供应农村市场。支持农家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支持举办具有农村特色的“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深入开展消费帮扶,支持商超设立脱贫地区农产品消费帮扶专区、专柜。

培育壮大绿色消费。推动万达广场、爱琴海购物公园创建绿色商场,倡导商家和消费者使用简化包装、绿色包装,逐步禁止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等塑料制品。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汽车、家电以旧换新,鼓励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载重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优先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动政府开展绿色采购,优先采购或使用环保产品。积极开展绿色服务和宣传,提倡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引导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

(三)繁荣消费经济形态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以“綦(七)夜消费”为主题,积极举办夜间消费主题活动,推动通惠商圈组团等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支持创建市级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利用新平台、新媒体,引导商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商圈网订店、互动体验等O2O新业态服务,鼓励传统商贸企业直播营销、社群营销,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应用,积极创建网红打卡点,推广“云逛街”“云旅游”“云展览”等新模式,创建网红品牌,营造消费热点。发展“假日经济”,积极引导周末消费,推出一批消费产品和活动,培育假期消费品牌。大力发展“小店经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推动社区、批发市场、商圈、特色街等小店集聚区转型升级。

专栏51 消费经济形态发展指引

夜间经济:以“夜綦江·潮生活”为目标,依托城市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夜购、夜玩、夜食、夜娱等夜间消费业态。

平台经济:依托互联网建立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家政、文化、旅游、体育等新兴服务领域网络平台,发展“互联网+”消费,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引进直播电商服务机构、孵化网红品牌、发展直播带货达人。

假日经济:依托横山、古剑山、高庙旅游景区,完善酒店、旅行社、特色农家乐、自驾游营地和露营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推出小长假、黄金周假期精品旅游线路。

小店经济:加快发展“产品优、服务好、环境美、营销广”为标准的特色小店,丰富小店服务业态,打造消费亮点。

(四)加快打造三大城市商圈

着力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商圈。推动通惠商圈组团、南州商圈组团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共同打造綦江中心城区核心商圈。提升通惠商圈组团品质,推动爱琴海购物公园打造多元化、融合化、跨界化、场景化消费场所,推动万达广场业态升级、品牌升级,推动橙天地·欢悦城打造场景化、体验化、电商化、购物社交新业态,进一步完善通惠商圈组团生活消费、住宿、休闲、娱乐设施配套,拓展商务服务功能,强化金融、服务外包、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入驻,打造集总部经济、商务、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推动南州商圈组团提档升级,支持名扬广场、凯旋天街两大商业体设施升级、景观升级和业态升级,并将周边街区一体纳入进行规划建设,重点引进知名消费品牌、餐饮名店,完善住宿、休闲、娱乐功能,丰富商圈消费业态,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时尚消费商圈组团。

加快推进永桐新城商圈建设。借助綦江万盛一体化融合化同城化发展契机,依托渝贵高铁和重庆中心城区綦江万盛城轨快线(市郊铁路C5线)设置客运站点,推进TOD综合开发,推进永桐新城商圈建设。强化区域山水、田园、温泉和人文资源保护开发,推动商圈建设与王良同志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国际温泉度假区、老场镇有机更新和“三线”遗址保护修复相协调,完善商圈生活服务、休闲服务功能,推动数字经济、物流服务、旅游等产业集聚,服务永桐新城发展和綦万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谋划启动城北片区商圈建设。依托城北片区建设契机,规划建设城北片区商圈,完善特色美食、酒店住宿、娱乐休闲等生活消费服务功能。推动智慧商业设施建设,推动实体零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发展,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及时开展商圈人流动态、商家经营情况、业态景气程度、商业热区等统计监测和消费分析,提升商圈经营能力。运用新零售系统对商品进、销、存、出四大环节的“全链路”数字化,根据销售情况实时反馈供应链,进行按需生产及订货,降低仓储库存风险。积极采用智慧停车系统,破解停车难题,提高停车效率。

专栏52城市商圈建设重点项目

中心城区核心商圈(通惠组团):位于通惠街道,推动万达广场、爱琴海购物公园、红星国际广场、橙天地·欢悦城等商业综合体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十字”金街及红星夜猫街提质升级,形成集总部经济、商务、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住宿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商务区。

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南州组团):位于文龙街道,推进名扬广场、凯旋天街两大商业体装修升级、设施升级、景观升级和业态升级,推进客运站(旧站)改造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引进高端消费品牌,完善住宿、休闲、娱乐功能,丰富商圈消费业态,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时尚消费商圈。

永桐新城商圈:位于永城镇,丰富特色美食、酒店住宿、康养度假等生活消费服务功能,打造红色文化+温泉康养+智慧商业为一体的文旅商综合体。

城北片区商圈:位于新盛街道,完善5G和大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丰富特色美食、酒店住宿、娱乐休闲等生活消费服务功能,推动智慧商业设施建设,推动实体零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发展,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

(五)打造六大特色商业街区

唱响铜锣湾商业街名片,强化高端品牌集聚,完善时尚购物、休闲娱乐、健康消费业态,推动与数字经济产业园融合发展,借助新一代信息和声光电技术,推动实体零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积极发展在线直播营销,探索发展天幕投影,构建消费新场景、购物新体验,打造集新型娱乐、人文健康、高端购物、个性体验、观光旅游等业态为一体的特色休闲商业街。提档升级千山1516美食街,美化亮化街区夜景,丰富特色美食品种,做靓美食消费品牌,打造独具夜市特色的消费商业街。建设綦江老字号特色美食街,汇聚全区“老字号”美食产品,塑造“北渡鱼”“扶欢米粉”等一系列老字号美食地标。提档升级东溪古镇历史文化商业街,将盐马、移民、抗战等文化融入到庙坝子美食街和两宫核心片区改造升级之中,积极展示美食和文化产品生产过程,开发一批文创产品,打造文商旅融合、远近知名的特色街区。扩建升级安稳羊肉美食街,推动沿街商铺提档升级,美化亮化街道、观景灯和路牌,推出多样化羊肉消费新菜品,丰富羊主题文创产品。建设东溪古镇特色农产品商业街,将东溪镇原啤酒厂进行改建,完善交易场所、仓储库房、加工厂房等设施,打造为集加工、展示、售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商业街。

专栏53特色商业街发展方向

铜锣湾商业街:位于通惠街道,完善时尚购物、休闲娱乐、健康消费业态,借助新一代信息和声光电技术,推动实体零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积极发展在线直播营销,探索发展天幕投影,构建消费新场景、购物新体验,打造集新型娱乐、人文健康、高端购物、个性体验、观光旅游等业态为一体的特色休闲商业街。

千山1516美食街:位于文龙街道,丰富特色美食品种,优化街区周边夜景环境,美化亮化街区夜景,推出夜间消费活动,做靓美食消费品牌,丰富特色商业服务业态,打造独具夜市特色的消费商业街。

綦江老字号特色美食街:位于新盛街道,选址綦江北互通附近,规划用地200亩,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打造、集中管理、规范运营,建设以綦江北渡鱼、扶欢米粉、安稳羊肉、永新肥肠等为特色,打造集餐饮、旅游、休闲、体验、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老字号特色美食街。

东溪古镇历史文化商业街:位于东溪镇,将东溪庙坝子美食街和两宫核心片区打造为东溪古镇历史文化商业街,占地面积约20000m²,对配套设施、外观风貌、环境卫生、日常管理、经营规模、服务水平等进行规范升级和配套完善,将盐马、移民、抗战等文化融入到商业街改造之中,积极展示销售东溪花生、黑鸭、豆腐乳等美食和文化产品,展示特色商品生产过程,开发一批文创产品,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文商旅融合、远近知名的特色街区。

安稳羊肉美食街:位于安稳镇九盘村,依托三条高速公路与210国道互联互通的优势,规划打造集羊肉美食品尝、特色产品展销、汽车充装保养、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

东溪特色农产品商业街:位于东溪镇,将东溪镇原啤酒厂改建为集加工、展示、售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商业街,项目占地面积约23亩,改建厂房约9500㎡、办公用房约600㎡,完善交易场所、仓储库房、加工厂房等设施。

(六)打造七大专业市场

以承接重庆中心城区专业市场转移和完善本地配套服务为导向,聚焦本地产业基础和居民生活需求,做大做强区域性专业市场。提档升级渝黔农博城、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等原有专业市场,丰富专业市场消费业态,强化多途径营销推广,提升商业吸引力。加快推进花鸟市场、渝南汽车市场、渝黔铝专业市场、安稳建材建筑家居市场、火锅专业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满足綦江乃至渝南黔北居民消费需求。

专栏54 綦江区专业市场提质工程

渝黔农博城:位于通惠街道,用地面积约5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0万㎡。建设内容包括冷库、停车场、仓库、物流货运中心、配售中心等经营配套和银行、特色餐饮、快捷酒店、爱心公寓、精品超市等生活配套以及食品检测中心、垃圾处理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监控中心等,打造成为集蔬菜、水果、粮油、副食品、冻品、肉类、水产、海鲜等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及公共配套设施于一体的交易平台,积极发展智慧农批。

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位于通惠街道,提档升级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打造涵盖家具、建材、家装、软装、电器业态于一体的全景家居MALL,为綦江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超凡家居购物体验。

花鸟市场:位于通惠街道,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0㎡,主要用于花卉绿植、观赏鱼、鸟等其他花鸟鱼虫交易。

渝南汽车市场:位于新盛街道,规划占地200亩,建设集重型车、轿车、农用车、摩托车等整车展示、体验、销售、养护、维修、配件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渝南汽车市场,同时配套搭建汽车交易市场网络信息平台,推进汽车及二手车交易,打造渝南黔北地区最具规模化、最具影响力、更符合汽车(二手汽车)交易和进出口业态的国际化综合型交易基地。

渝黔铝专业市场:位于北渡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000㎡,依托北渡园区铝产业发展基础,打造铝材料、铝产品(涵盖工业用铝、生活用铝、汽车用铝、轨道交通用铝、建筑用铝)、再生铝展示、销售、交易于一体的专业市场。

安稳建材建筑家居市场:位于安稳镇,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0㎡,依托重庆新型建筑智能建造产业园建材及智能家居、装配式建筑产业基础,强化家居及建材、建筑装卸、仓储、交易、配送等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集建材、家居、装配式建筑展示、销售和交易,辐射渝南黔北地区的专业市场。

火锅专业市场:位于通惠食品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0㎡,依托通惠食品产业园火锅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火锅调味品展示大厅、销售大厅(电商中心)、交易服务大厅,打造渝南黔北地区最大的火锅调味品展示、销售、交易中心。

(七)加快完善社区商业设施

加强城市社区商业网络布局,引导市场主体推动社区商业设施建设改造,建设一批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完善社区商业的购物、餐饮、维修、家政、综合服务等基本日常生活功能,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老城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提档升级一批老旧小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完善社区农贸市场布局,加快推进新建小区农贸市场建设,提档升级一批老旧农贸市场,持续推进市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探索建设智慧农贸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发展连锁经营、自动售货等先进经营方式,提高社区商业水平。鼓励智慧商贸社区建设,搭建“互联网+”社区服务平台,提供“现场体验、在线下单、便捷支付、一站到家”等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社区配送,实现居民日常购物和服务消费全流程智慧化发展。

专栏55 社区商业设施建设项目

康德城商业中心:位于康德城片区,用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积极引进高端消费品牌,完善住宿、休闲、娱乐功能,涵盖特色餐饮、儿童乐园、休闲娱乐、酒店等业态。

城区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在康德城片区、上升街片区、登瀛东城花园片区等人员密集区域规划新建35个菜市场。提档升级河东市场、回龙湾市场、绿洲苑市场等老旧农贸市场,支持回龙湾市场进行标准化建设。

(八)加快完善集镇和农村商业设施

推动集镇商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基于乡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推动商贸物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东溪、横山、郭扶、丁山、打通、石壕等镇依托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完善餐饮、购物等旅游配套服务,打造商旅型城镇。推动扶欢、石角等镇依托工业基础,完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地方土特产和工业品外销,提升商贸对工业发展支撑能力,建设工贸型城镇。推动隆盛、中峰、永新、三角、篆塘等镇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及农副产品加工基础,推动商贸与农业融合发展,打造农贸型城镇。推动赶水镇、安稳镇依托沿边区位优势和优越交通条件,重点发展边贸物流,打造边贸型城镇。

推动乡镇商业设施建设。完善场镇商业网点布局,按照“一心一超”标准提升乡镇商贸服务能级,服务场镇及周边居民生活,推动乡村振兴。推动全区16个乡镇商贸中心提档升级,依托乡镇商贸市场,布局超市、服装、百货、小家电、休闲、娱乐、亲子、农资农机农具、维修、洗护、物流等设施,完善仓储、配送、农产品收购、停车等设施及餐饮等业态,打造服务周边的商贸中心。提升新兴购超市等渠道下沉能力,大力推动新兴购超市等布局乡镇连锁店,不断丰富产品形态,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乡镇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推动村级商业规范化建设。探索在人口多、市场需求大的行政村(社区)发展小型连锁超市,提升村级商业服务水平。对夫妻店、小卖部等村级现有商业网点进行业务资源整合,为村民提供农副食品、日杂用品、农资销售、电信、金融、电商物流、涉农信息等多样化服务,保障农村居民就近便利消费和基本生活服务。完善农村消费服务设施,探索通过企业合作方式开展家电、汽车、家居建材等销售投放,建设农村大宗商品销售维修商业网点,支持在旅游景区建设满足居民消费所必需的餐饮、购物、乡村民宿、露营、文化、体育商旅文体设施。优化农资供应和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协调、引进重庆市供销社农资集团等市级农资流通企业在乡镇设立销售网点,以供销社为主体建设农资配送中心、乡镇农资门店、村级农资便利店。

专栏56 镇村商贸发展方向及商业设施建设项目

镇街商贸发展方向:推动东溪镇、横山镇、郭扶镇、丁山镇、打通镇、石壕镇等镇打造商旅型城镇,推动扶欢镇、石角镇等镇打造工贸型城镇,推动隆盛镇、中峰镇、永新镇、三角镇、篆塘镇等镇打造农贸型城镇,推动赶水镇、安稳镇等镇打造边贸型城镇。

镇村商业设施项目:乡镇商贸中心建设项目、永新镇特色商业街、郭扶高庙特色商业街、白云文旅商贸一条街、古剑特色商业街区、城镇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场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农村商业网点建设项目。

(九)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营销推广,鼓励商家开展假日消费及节庆消费活动,持续举办独具特色的美食节、年货节等促销活动,鼓励通过互联网创新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城市商业综合体、商业街、重点景区等产品业态供给,完善消费集聚地配套设施环境,打造特色消费集聚区品牌。积极出台消费促进政策,开发适应新消费趋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推动消费投诉信息公示,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六、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

加快推进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建设,积极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构建城乡三级冷链物流体系,推动供应链物流体系发展,大力发展智慧、绿色等新型物流。

(一)加快打造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

加快打造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依托赶水陈家坝编组站建设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重点建设建材、粮油和废旧金属等大宗物资集散分拨基地,打造渝南大宗商品和重要原材料物流集散基地,承接团结村和小南垭铁路物流枢纽集装箱散改集、集装箱散箱编组作业任务。加强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与遵义北部(汇川)物流园区、遵义综合保税区、习水综合智能物流园区等重点商贸物流园区间联动合作,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现代物流网络。推进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综合性集货站场、园区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快捷连通,构建物流园区与企业间便捷运输体系,构建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铁公联运和铁海联运,全面提高物资区域集散、仓储及中转能力,打造集进口、加工、仓储、销售、分拨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物流园。争取依托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綦江)班列,提升与东南亚等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

专栏61 重要物流园区建设项目

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位于东溪镇、赶水镇,项目规划用地1000亩,依托赶水北站(陈家坝二级编组站)打造“渝南黔北综合性集货站场”,重点建设铁路港、集装箱联运区、指定监管区、公路物流区、高端仓储区、快递集聚区、保税物流区、国际商品交易区、商务服务区等,打造集进口、加工、仓储、销售、分拨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物流园。

(二)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

加快推进区级城乡公共配送中心、镇街综合物流服务站和末端物流配送站点建设,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大力推动綦江城乡物流中心建设,为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提供公共配送服务,打造增强型区级物流配送中心。大力整合邮政、供销、电商、物流、快递、客运、商贸流通网点等资源,试点建设乡镇综合物流服务站。推动村级便民商店从事物流快递服务,实现商品流通、农资销售、物流快递、农技及信息服务一体化、综合化。探索发展快递物流智能终端。按照“统一仓储、统一分拣、统一中转、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的原则,推动邮政、快递、物流、供销、龙头连锁企业整合,成立共同配送联盟或共同配送企业,发展“N+1”模式城乡共同配送模式,共享配送网络体系。鼓励农村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连锁化经营,推动邮政、快递、物流等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积极开通街镇村公共物流班车,推动农村流通降本增效,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

专栏62 綦江区城乡物流配送项目

綦江区城乡物流中心:位于新盛街道,规划用地300亩,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搭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建设商品流通型配送中心、产品加工型配送中心与货物储存型配送中心,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标准化仓储设施。

三江物流基地:位于三江街道,总规划面积6.8万平方米,打造以铁路集装箱货运、建材货运、道路货运、能源运输等物流及供应链服务、货物仓储的综合性供应链。

(三)加快构建城乡冷链物流体系

强化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构建产地冷库、加工冷库和流通型冷库协调发展的城乡三级冷链物流体系。规划建设渝南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港,完善农产品低温初加工、肉类精分包装等低温加工冷链等设施,满足农产品产后商品化、肉禽加工及冷藏、半成品、熟食及食品低温加工及冷藏需求。推动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农产品预冷设施和商品化处理设施,满足农产品采收预冷和错峰、错季销售和清洗、分级、分拣、称重、包装、冷藏需求,重点构建产地到主销区全流程果蔬冷链物流体系,打造蔬菜全链条冷链物流示范基地。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就地屠宰,鼓励建设标准化预冷和低温分割加工车间、配套冷库等设施,健全肉类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肉类冷链加工配送基地和全市猪肉全链条冷链物流示范基地。支持牧场、合作社、养殖小区等配置生乳冷却设备设施,支持配备生乳专用恒温运输槽车,提高生乳冷却、储存、运输一体化运作效率和温度质量管控水平。

完善冷链物流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培育一批市级冷链物流示范企业,鼓励大型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企业参与城乡一体冷链物流网络建设。积极推广冷链物流班车模式,发展定点冷链配送。创新冷链物流发展模式,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冷链+”发展,建立“冷链+基地+批零龙头企业”模式,积极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创新,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依托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区位优势,鼓励通道运营平台公司与冷链物流企业、贸易企业等协同“出海”,深化与国(境)外贸易促进机构合作,积极布局境外冷链物流设施,开展国际冷链物流业务,壮大东盟水果、水产品等冷链产品进口规模。实施冷链物流追溯体系建设工程,搭建全区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与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渝溯源”进口冷链监管平台互通共享,建立全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可追溯体系,对各类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流通、仓储及零售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全程网络化管理。

专栏63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

渝南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港:规划用地150亩,建设总库容量5万吨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港项目,完善农产品低温初加工、肉类精分包装等低温加工冷链等设施,满足农产品产后商品化、肉禽加工及冷藏、半成品、熟食及食品低温加工及冷藏需求,支撑綦江区打造全市蔬菜全链条冷链物流示范基地、区域性肉类冷链加工配送基地和猪肉全链条冷链物流示范基地。项目立足綦江农副产品保鲜、原辅料加工及仓储,重点发展以肉、速冻食品以及从东南亚进口的水果、海鲜产品等品类为主的冷链仓储和物流配送产业,建设包括冻库、交易中心、包装配送中心、综合办公楼等基础设施。

区镇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以农产品、肉类、速冻食品、果蔬、海鲜产品为主的冷链仓储设施,构建区村三级冷链物流设施体系,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村级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预冷,储藏、保鲜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冷藏冷冻、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电子结算、电子监控等功能;镇级建设物流分拨中心,配备冷藏、冷冻设施,布局仓储、分拣、打包区域,实现当地产品组织后分拣、打包、储存和保管;区级打造冷链物流港,布局保税物流中心,辐射渝南黔北地区。

冷链物流追溯体系建设工程:以生鲜肉类、生鲜乳、医药品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电子标签、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化运单、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产地预冷、冷链运输、销区冷储、冷链配送、冷鲜销售等环节,全程一体化、低损耗、可追溯的冷链物流体系。

(四)构建供应链物流体系

依托新材料、装备制造、汽摩、消费品工业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供应链集成商,强化供应领域的生产和进货计划、销售领域的客户服务和订货处理业务以及财务领域的库存控制等活动协同,构建供应商、中间商、第四方服务供应商和客户及企业间高效的物流服务关系。积极推进火锅产业国际供应链中心等供应链基地建设,以火锅产业为先导示范推动供应链物流在綦落地发展。依托重庆新型建筑智能建造产业园,引进新型建材产业供应链集成商,推动新型建材企业运行生产、供应活动、销售活动和物流活动间协调运转。支持新兴购超市等本地商贸流通企业高效整合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打造以新兴购超市为链主的供应链体系,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流通效率。支持北渡鱼等本地特色的大型餐饮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动从以堂食为主的经营模式向中央厨房、预制菜转型。依托赶水草蔸萝卜、綦江辣椒、竹笋、生猪、黑山羊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培育本地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引导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形成协同高效、利益共享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五)大力发展智慧物流

充分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基建”技术,加大商贸物流软硬件及相关要素数字化、智能化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交易、数据展示、物流状态实时监测等功能。强化智慧物流终端设施运用,整合产品、存储、运输车辆等资源,强化市场需求和物流资源间的信息高效匹配对接,大力发展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货运供需信息实时共享和智能匹配。推动商贸物流企业采用新兴智能化技术,开展供应商管理库存、准时配送等高端智能化服务,推动物流配送智能化、装卸自动化,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降低仓储管理成本。

(六)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积极推行绿色运输。大力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促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鼓励“散改集”和中长距离公路货物运输向铁路转移。持续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推动赶水站、北渡铝厂等货运站场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工程,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克服迂回运输、空载运输、重复运输。

推广应用绿色能源。鼓励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碳环保配送车型,提高LNGCNG与纯电动等清洁能源物流车运输比重。统筹推进在批发交易市场、快递转运中心、物流园区等物流车辆集聚区配套建设加气站、充电站、综合能源站等绿色物流设施。

大力发展绿色仓储。鼓励和支持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的绿色包材,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推进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循环化、减量化、绿色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引导物流企业建立绿色回收体系和循环利用制度。

七、打造渝南开放新高地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区域商贸物流合作,持续深化中新合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深化服务贸易发展,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一)持续深化中新合作

加快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大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积极参与中俄、中非博览会等国际性知名会展,精心组织策划、有针对性地参与国外各类项目推介和经贸洽谈等展会活动,加大“一带一路”沿线招商引资力度。深度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加大金融、物流、康养旅游、会展等领域合作,加强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构建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全力打造中新合作项目示范区。加大金融领域合作,引导在綦企业通过国际商业贷款、境外发债、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s)和赴新加坡直接上市等渠道进行跨境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物流领域合作,引进相关企业共同参与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大消费、商旅领域合作,积极引进新加坡消费品牌和商旅领域企业在綦落地项目。加大会展领域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到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建立展销中心,参与境外展销活动。

(二)加强区域联动合作

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商贸物流合作。立足国内大循环,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商贸物流领域交流互动,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商贸物流产业转移。积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组团参加进博会、广交会、京交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会展,集中展销汽摩整车及零部件、铝制品、新型建筑材料、綦江版画等“綦江造”特色产品。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贸物流大格局。积极推动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建设,联合内江综合保税区、自贡自流井区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泸州石龙岩现代物流园区、宜宾现代物流产业园等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形成物流联盟,构建商贸物流大通道、大通关体系,实现快递物流运输无缝衔接,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区域商贸合作,支持成渝地区的大型商贸企业在綦运营。

推进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商贸物流融合发展。依托渝南黔北地区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出境大通道建设,加快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与遵义北部(汇川)物流园区、遵义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商贸物流园区间联动合作,构建分工有序、合作互补的物流格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冷链商品、大宗商品、工业品等商贸产品联运业务,打造辐射黔北区域的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辐射能力,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枢纽。利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两地物流公用信息,实现贸易信息发布、仓配管理、追踪溯源等全过程信息化,强化两地电子商务合作。依托綦江商业资源集聚优势和商业消费基础,大力开展消费促销活动,吸引黔北地区居民来綦消费。

强化与主城都市区其他地区商贸物流合作。推动与重庆中心城区、江津、永川、涪陵等地合作,联合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南彭贸易物流基地、果园港物流园区、重庆航空物流园、重庆江津区珞璜工业园、涪陵龙头港物流园,共同做大区域物流市场,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依托綦江优势产业基础,加强与主城都市区整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筑材料等优势产业展开深度合作,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专业化、精准化、集群化招商,促进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合作共赢。

(三)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

加快推进外贸平台建设。依托綦万创新经济走廊,加快创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积极争取市级部分权力事项下放,全面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重点复制推广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与开放、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创新成果,推动与自贸试验区联合招商、共同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争取把联动创新区打造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推进对外开放的典型示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积极争取设立保税仓、保税物流中心,完善仓储物流、物流中转、对外贸易和分销等功能。积极申报肉类、粮食、水果、农副产品、铝铜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发展海关监管、检验检测、对外贸易、国际中转等业务。持续深化外贸企业法制培训服务,组织外贸企业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政策合规性、对外投资合作、外商投资、贸易救济等培训,帮助企业了解掌握最新国际贸易规则和有关规定。

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研究出台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支持政策,完善跨境电商配套建设,促进跨境电商企业集聚,重点引进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在綦设立地区分部和研发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提供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助推本地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做大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适时推进跨境电商示范区创建。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业态创新,优化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业务等模式。支持电商企业建设出口商品“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以满足海外需求为引领,引导区内优势企业开展定制化生产。强化跨境电商企业监督管理,推动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物流标准化发展。

推动贸易方式优化。做强一般贸易,扩大汽摩、新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等产业出口规模,增加品牌产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争创市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向品牌、研发、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延伸,促进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市场采购、保税贸易、租赁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

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加快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主动承接中新合作和重庆中心城区产业转移项目,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智能家居、新型建材、出口摩托车、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支持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建立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质量检验。加快构建海外自主营销和服务体系。

积极扩大外贸进口。大力实施扩大进口战略,完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营造有利的进口配套服务环境。优化产品结构,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支持大宗商品、资源性产品等重要物资进口,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优化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服务、先进技术进口,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稳定旅游、物流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重点培育拓展信息服务、信息通信、检测维修等新兴服务贸易。深入挖掘农民版画、非遗民俗等优秀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实施服务贸易示范企业和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服务贸易品牌企业,推动农民版画、綦江齿轮“走出去”。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加快发展与制造业联动的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交通物流、电子商务、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外包,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

专栏71 渝南开放新高地建设重点项目

中新·豪立国际温泉康疗小镇:位于永城镇,规划用地约2平方公里,以永城丰富的地热温泉开发为核心,融入周边历史人文资源,导入新加坡医疗、教育等资源,打造国际康养社区、国际医疗康复区、中新国际学校、生态温泉酒店等,打造重庆首座第四代住宅生态康养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养社区。

总部贸易项目:位于通惠街道,由新加坡豪利基金私人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拟在綦投资1030亿元引入或设立独资(合资)的中新合作银行或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机构,开展总部经济经营核算、主营业务收入结算业务。

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位于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依托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

保税仓建设:位于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依托全区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争取设立保税仓。

八、建设渝南黔北会展高地

围绕綦江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推动会展业智能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构建多元、高效、互补的会展产业体系。

(一)大力开展会展论坛

大力发展会展论坛,定期举办“齿轮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铝产业链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论坛”“古剑论坛·信息安全与数据灾备技术产业高峰论坛”“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高峰论坛”等专业会展论坛,提高会展论坛服务能力,实现会展论坛持续优化升级。围绕綦江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品质、高品位、高人气的顶级会展论坛,重点培育本地特色会展论坛,提升綦江会展论坛服务西部、服务全国的能力。

(二)积极举办展销会展

积极举办渝南黔北制造业技术设备展览会和以农民版画为主要载体的文化艺术类会展。与万盛经开区联合策划举行山地运动、羽毛球运动等体育赛事,联合策划举办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康养旅游、红色研学、大健康、数字经济等主题相关论坛活动,大力培育赛事经济、会展经济。支持各街镇结合本地特色举办各类会展节庆活动,做大做强北渡鱼千人宴、“菜坝网”年货美食节等美食会展,推动商旅农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综合性、专业性品牌展会,提升本地会议、赛事、演艺、节庆等特色会展活动品质和规模,着力打造一批知名会展品牌,提升会展项目国际参展商和采购商比重,集中展销綦江各类特色产品,扩大展会品牌影响力。

(三)提升会展服务水平

推进渝南会展城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功能,形成以专业会展场所为核心、以商业集聚区和体育运动场馆为补充的会展场地布局。加快引进一批会展设计、展台搭建、展具租赁、营销策划等会展配套机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会展企业,构建“会展策划会展招商会展营销宣传会展工程和设计会展场馆租赁服务会展物流会展配套服务会展评估会展客户关系维护”的会展全产业链条,延伸会展服务价值链,推进会展业市场化运作,发展专业化会展市场服务。加强与高等院校、会展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会展技能和业务培训,引进培育一批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加强会展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AR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搭建会展大数据平台,开启线上办展新模式,构建“会展+互联网”新业态。

九、建设全国电子商务强区

以建设全国电子商务强区为目标,提升发展传统网络零售,培育发展生活服务电商、工业电商、电商服务等电商新业态,做大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构建比较优势突出的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圈。

(一)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推动电商载体平台建设。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园谋划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数据、金融咨询、培训交流、资源对接、宣传推介等配套服务,打造集商品交易、融资担保、研发设计、人才培训、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持续做大做强菜坝网、红蚂蚁商城等本地电商平台,打造渝南黔北地区知名的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社交电商、社区团购、新零售等新兴领域和高成长性电商平台。鼓励共午商贸、綦韵弘宸、九里地和八谷汇等区内农特产品销售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销售,打造电商平台。引进培育一批生活服务电商、工业电商、电商服务平台,鼓励电商企业进一步发挥电商消费大数据对生产制造、电商服务的引导作用,促进产销精准匹配。到2025年,培育10家网络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龙头电商。

推动电商品牌培育。以壮大区域公共品牌“綦珍綦宝”为目标,强化全区资源整合和电商品牌共建共享,分类进行产业培育和品牌推广,重点培育安稳羊肉、横山大米、东溪花生、东溪豆腐乳和隆盛肉兔等品牌,引导农产品按照新消费趋势进行产品研发或按需生产。推进农产品电商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建设,打造网货基地。实施“加快发展直播带货行动计划”,积极发展直播电商,以通惠食品工业园为产业基础,推进淘宝大学(綦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建设直播短视频企业聚集区,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在种养殖基地建立电商网点,打造食品产业直播基地。

提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引导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发展,集聚全区电商优势平台、龙头企业、“小而美”的电商主体、“专精特新”网商群体,构建电商产业发展联盟,完善电商企业技术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延伸电子商务产业链条,支持发展网店建设、营销推广、视频美工和代运营等电商服务业。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型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为中小网店开展市场推广、活动策划、文案撰写、图片处理等服务的营运公司和团队,拓展电商代运营、电商咨询培训、电商市场推介等服务,满足不同层级电子商务企划的服务需求。

(二)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推进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镇村(社区)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促进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全覆盖,依托镇级电商服务站点开展人才培训、市场主体培育、营销活动推广,拓展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代收代缴、代买代卖、小额信贷、便民服务等功能,推动电商服务站点“多站合一”“一点多能”,培育一批有特色、有产业的电子商务示范街镇和示范村。依托邮政、渝运充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全面构建以“电商仓储网点为物流支撑、邮车班车为配送主体、社会三方物流为配送辅助、个人自取自送为末端补充”的农村电商公共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提供产品预订、集货仓储、分拣包装、冷链运输等公共服务,打通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渠道,引导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产销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率和电商销售比例。利用大数据构建完整的农产品追溯链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建设。加强电商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自律,督导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到2025年,完成307个行政村电商服务全覆盖。

推动特色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支持涉农电商平台深耕本地市场、链接城乡,鼓励建立覆盖全时段的农产品体系和线上销售联合体,支持涉农经营者积极拓展网上市场。完善农村电子商务营销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在微信、抖音、拼多多、京东、1688和淘宝等大平台开设或完善綦江区产品专店,丰富菜坝网、红蚂蚁商城等电商消费帮扶专区产品,探索“镇级中心(或基地)+城市社区”的鲜活农产品直配模式,持续开展网销产品和农商互联对接活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推动本地农特产品网上营销。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拓展农村消费市场,针对农村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特点,提供满足农村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推动生活日用品、电子产品、优质跨境产品下行。

激发农村电商市场活力。加快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积极举办“綦江电商千人训练营”等相关培训活动,采取集中培训和送培下乡相结合的方式,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产品种养殖大户、乡村民宿业主、村两委班子成员、返乡创业青年等人群,提供从策划、文案、运营、剪辑、包装和销售等方面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正能量“网红主播”和技术团队。鼓励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发展,支持专门机构或企业对有志电商创业的创业者给予跟踪指导和持续帮扶,对在綦注册并主要通过网络销售綦江本地农副土特产品和乡村民宿等产品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择优给予开办和营销补贴。推动线上线下联动促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办好“菜坝年货美食节”“丰收节”等联动促销活动,以“直播带货”为主抓手,结合农时需求即时开展“送播下乡”活动,将主播送到田间地头开展直播带货,探索“新闻+电商+产业”实践举措。到2025年,新增电子商务企业3000家以上。

(三)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推动电商与商贸服务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商务活动深度融合,引导传统商贸服务业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方式,打通线上线下商业销售新模式,建立城乡统筹跨界融合商贸流通体系。大力推动网络零售发展,积极引进大型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区内建立地区性运营总部和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推动本地产品和服务网上营销,拓展B2BB2CC2B业务,打造綦江产品网上交易专区。鼓励线上实体店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互动,发展网络零售商品体验中心。支持大型传统商贸企业网上商城建设,引导商品交易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物流园区转型。

创新电商发展新模式。推动“电商+民生服务”融合发展,探索发展“宅生活”“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网约出行”服务模式,鼓励永辉、新世纪等大型商超发展生鲜冷链、熟食热链服务,支持发展肉类生鲜行业垂直电商平台。推动“电商+社交”融合发展,推广“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微信电商”“社区生活管家”等新模式,发展体验经济、社群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电商业态。推动“电商+金融”融合发展,探索发展线上申贷、线上理赔、征信查询授权、自助放贷等模式,推动区块链在跨境支付、在线支付、保险理赔、票据管理等金融领域的应用。

专栏91 电子商务重点项目

电子商务进村工程:持续做好电商扶贫示范网点提升工作,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服务站仓储库房、食品加工厂房、物流配送点等设施。

綦江网货交易基地:位于渝黔农博城,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数据、金融咨询、培训交流、资源对接、宣传推介等配套服务,打造电商发展重要载体。

十、打造西部应急保供基地

加快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粮食、药品等产品流通监管,保障粮食、物资、药品等特殊行业有效供给,逐步形成覆盖重点区域、辐射全区的储备体系。

(一)推动应急保供基地建设

研究启动西部应急保供产业园建设,重点推动物资生产中心、物资仓储中心、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等功能载体建设,积极争取纳入重庆市应急保供基地,打造西南地区国家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大重要商品和应急物资储备力度,建设“平战结合”的应急物资采购、配送体系,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对战略物资的巨大需求,防止战略物资供应紧缺、平抑市场价格。增强应急保供能力,高标准建设应急队伍,优化生活物资应急预案,做实应急响应演练,提升应急反应效率和调度水平。巩固完善与周边区县保供协作机制,建立片区联储联保机制、应急商品调运机制和灾害应急预案。

(二)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加快建设生活必需品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储备机制,推动区级储备与镇街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库存、实物储备与生产供应相结合。培育一批重点保供企业,采用与大型企业签订应急合同或信息储备等方式的动态储备模式,推进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区、镇(街道)、企业三级物资监测网络,完善应急投放网络、各类应急储备物资数据库和监测预警体系,扩大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等应急物资的监测范围。在避险逃生、生存求助、饮用水食品、医用药品等方面科学规划物资储备库,配置各种应急设备,提高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战争等应急能力。强化储备商品全程监管,保障储备商品质量安全。推进实施“菜篮子”工程,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流通节点作用,提升“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能力。

(三)加快培育应急产业

搭建应急保障智慧管控平台,提升智慧应急设施、设备推广与应用,做到应急保障精确化、智能化、快速化、安全化和高效化。加大医药企业招商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医用药品应急企业,重点生产酒精、纱布卷、消毒纸巾、口罩、医用防护服、护目镜等公共卫生防疫产品。围绕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一批专用应急装备企业,积极开发消防、救护等领域应急产品。

专栏101 西部应急保供基地建设重点项目

西部应急保供产业园:占地1000亩,建设内容包括物资生产中心、物资仓储中心、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等,打造西部应急物资产业园。

渝南煤炭应急保供基地:拟选址于赶水镇,依托能投集团渝新能源公司闲置场地,研究设立煤炭储存和交易中心,规划占地300亩,承接全市煤矿关停后煤炭储备分拨,建设集仓储、分拨、中转、交易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煤炭储运及应急保供基地。

十一、强化成品油和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优化成品油网点空间布局,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布局合理、安全运营、功能齐全的成品油保障基地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一)打造区域成品油基地

优化成品油网点空间布局。在三江街道、赶水镇新建成品油分拨中心,主要承担成品油的中转、分销、储备等功能。合理布局全区加油站点,规划新建10座加油站,续建4座加油站,待建15座加油站。

完善成品油保障体系。落实取消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审批,强化全区成品油流通事中事后监管。依托成品油分拨中心和全区加油站点,完善成品油库管理,加快构建成品油分销体系,促进成品油批发、仓储、零售、配送有效衔接。扩大成品油消费市场,满足对成品油消费需求,做好扶欢、东溪、丁山、安稳等镇街成品油供应保障,实现成品油零售网络镇街全覆盖。做好渝黔高速等主要干道成品油供应工作,解决周边区县成品油断档、停供、脱销等状况,确保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

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成品油监管工作,制定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强化成品油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调油窝点、非法油品销售点、非法流动加油罐车、非法储存使用非标准油品、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社会监督,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拓宽公共参与渠道,形成监管合力,增强规划的民主性和可行性。

专栏111 区域成品油基地建设重点项目

成品油分拨中心:拟选址于三江街道、赶水镇等,规划建设总量为30万至50万吨的成品油分拨中心。建设内容包含金属油罐60至100座(规格5000立方米/座)、输油设备、各类动力系统、综合办公楼、宿舍楼、各类管道、污水处理站、配电房、消防设施、发油平台等配套设施。

续建加油站项目:位于古南街道、新盛街道、中峰镇,续建北渡大板锭加油站、中峰加油站、康德城黄泥岗加油站、新盛加油站等在建加油站。

新建加油站项目:位于各镇街,规划建设新兴加油站、綦江北加油站、三江加油站、正自加油站等城区加油站;规划建设创城加油站、安稳园区加油站、庆江园区加油站、东溪古镇加油站等园区及景区加油站;规划建设巨龙加油站等镇街加油站。

待建加油站项目:位于各镇街,推动横山加油站、赶水麻柳滩加油站、共同加油站、高庙加油站、白云观加油站、高青加油站、万兴加油站、大湾加油站、篆塘镇文胜加油站、打通马颈子加油站、桥河工业园区加油站、文龙登瀛加油站、古剑山加油站、扶欢天桥加油站、桥河组团转关口加油站等取得土地手续,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优化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布局。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发展,依托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加快构建再生资源三级回收网络体系,重点推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推动古南、文龙、三江、新盛、通惠、东溪、安稳等街道(镇)建设再生资源分拣回收处理中心,推动各大中型社区(村)建设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协同化、集聚化、智慧化、规范化发展。加强生活类再生资源、废旧金属类再生资源与废铝类再生资源等回收利用,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

推动再生资源回收智能化发展。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平台,利用再生资源移动手机APP、微信和网站开展回收服务,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线上、线下融合。搭建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向回收处理企业以及再利用企业提供交易信息发布、在线竞价、交易结算等服务。搭建再生资源物流服务平台,实现再生资源、货车的智能化识别、定位和管理。搭建再生资源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搭建再生资源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统一管理、信息共享、智慧决策。

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加快发展废铝、煤电、汽摩、废旧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轮胎、废旧电器等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健全“回收资源化加工再利用”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再生铝回收及利用产业,推进炉渣、铝产品下料、铝制品等分类回收利用,积极发展再生铝材加工,拓展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零部件、建筑用铝零部件、铝板带箔等铝加工产品应用领域,延伸再生铝加工链条,打造生态循环铝工业基地。加快推进渝南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再利用项目,建设高效、绿色报废机动车拆解体系,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和回收再使用。鼓励再生资源企业与包装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协同机制,推动包装边角料的回收,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完善资源回收产业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回收体系规范化建设制度、再生资源回收的信用等级制度、综合性监管制度,根据再生资源回收监管负面清单制定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红线,严格执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规范,强化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主体行为监管,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专栏112 再生资源基地建设重点项目

渝南再生铝(铜)综合利用项目:位于北渡园区,规划占地400亩,打造集废旧铝铜集散、分拣、熔化、提炼、加工于一体的渝南再生铝铜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内容包括分拣仓储厂房、熔炼车间、阳极炉车间、电解精炼厂房、综合利用加工厂房、办公楼、宿舍楼等,配套搭建信息管理系统、检验检测平台。该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20万吨再生铝及10万吨再生铜的生产规模。

渝南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再利用项目:位于北渡园区,规划占地50亩,打造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再利用项目。该项目建成运营后,可开展各类报废机动车拆解,品类包括汽车、摩托车、客车、货车等,每年可实现回收拆解各类报废机动车10万辆;开展汽摩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与报废汽车拆解项目,开展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实现汽车零部件再制造5万套;开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项目建设,实施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回收、梯次利用、再利用,实现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10万吨/年。

十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綦江商贸物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区商务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应急局、区招商投资局、新城建设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及重点企业负责人组成。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商贸物流和开放型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及时解决商贸物流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推进、高效落实。

(二)强化规划实施

坚持商贸物流相关部门协同发展,严格制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坚持对本规划所涉及的重大项目和主要措施的同步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规划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相关责任,明确各岗位责任人,将工作进度和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商贸物流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强政策支持

土地支持。建立健全商贸物流用地优先保障机制,在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强化商贸物流设施用地保障,推动重点商贸物流节点纳入全区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商贸物流用地确定后,应确保土地性质相对稳定,不能轻易变更物流规划用地,如改变用途,需要事先征得主管部门意见。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冷链物流项目且土地规划用途为物流仓储用地的,参照工业项目用地价格实行招拍挂出让,农村三级节点用地按照农用地流转要求审批并严格用于农产品临时仓储。

资金支持。落实国家税费政策,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及市级相关商贸物流发展政策资金。研究出台区级商贸物流相关领域发展政策,研究设立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城乡配送、冷链物流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特色街区、品牌宣传等。研究设立商贸物流发展投资基金,以市场主导为原则,撬动社会资本注入。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重点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等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鼓励产业发展基金以及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信用担保等机构面向商贸物流企业开展业务。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互联网消费,鼓励发展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设立消费信贷专营机构和消费金融公司。

人才支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调整优化商贸物流专业结构,加强紧缺人才培养。以本地院校为基础,加快培养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市场营销等方向的管理型人才。加强产教协同,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商贸物流专业目录,进一步实施培养计划,提升商贸物流人才队伍层次。

(四)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商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对成品油流通、报废机动车、商业单用途预付卡等规范管理,探索对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模式。落实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现并清理商务领域市场环节的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推动实现“非禁即入”。积极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建立健全商务领域企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审查程序、信用公示制度、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三个必须”要求,建立健全商务领域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五)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商圈发展区级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商圈统筹建设和管理。加快制定符合本区会展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台会展管理办法,成立会展管理机构,强化会展发展环境。加强通道经济管理,成立通道经济发展项目公司,负责综合服务区建设前期经费保障,通道经济上下游产业开发。加强社会监督,重点整治工作中推进力度不够、政策对接不紧密、服务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等问题。

附件:綦江区“十四五”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储备项目清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矩阵

营商环境

微博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