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重庆市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第228号提案的复函
何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增加经营性体育场馆培养全民健身和专业运动队伍的建议》(第228号)收悉。经我委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快专业竞技体育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的建议
(一)建议可行性
该建议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对于提升我区体育设施供给水平,满足群众健身和竞技体育发展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二)已开展工作及成效
加大政府投资:积极向上争取,推动綦江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綦江体育中心提质改造和綦江体育馆升级改造项目。强化指导,推进高庙体育公园、营盘山体育公园等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优化升级建设工作。新建7个五人制社会足球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器材更新工程”“国球进社区”项目和2024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健身器材采购项目,为全区各街镇配送健身器材近400件。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9平方米,排名全市14位。
推动设施资源整合与优化:投入200余万元,新建成20个靶位的区射击训练基地;区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揭牌成立,竞赛训练条件明显改善;投入近600万元,启动横山篮球赛训基地建设;游泳、射击、射箭、跳水、田径项目成功创建重庆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单项训练基地,篮球项目成功创建市级单项训练基地。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持续加大对大型综合性竞技体育场馆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的专业训练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同时,要推动现有场馆、体育公园等设施向更高水平的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提供更多专业化、个性化的训练场地,满足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双重需求。
二、关于进一步提升设施运营效率推动市场化管理的建议
(一)建议可行性
此建议可行,完善现有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至关重要。
(二)已开展工作及成效
当前,区文旅委正在以綦江体育中心接管运营作为试点,探索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提升设施效能,形成体育产业集聚效应。一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定运营接管、运营合作和运营实施方案,全面接管体育中心,逐步解决遗留问题,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做好正常开放工作。二是探索多元化运行模式。一方面,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提出了“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场馆运营思路,并采用“试运营+合作招商”的模式启动了体育中心的运营管理工作;同时,尝试灵活多样的开放形式,在保障公益性开放时段的基础上,对非高峰时段、专业场地(如特定室内场馆、球场)实施分时段、分项目的差异化收费策略,以市场手段调节需求,提高使用率;另外,还谋划了“以馆养馆”的策略,拟通过承接商业赛事、企业活动、文艺演出、体育培训、场地租赁等方式拓展收入来源,努力减轻财政补贴压力。三是建立市场运行机制。成立体育中心开放服务办公室,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建立“专业+敬业”的协同机制,共同运营和管理体育中心;坚持“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运行办法,确保公众利益和运营效益;制定量化的绩效考核目标,激励和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公众满意度。四是积极承办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提高场馆利用率。成功承办2025年全国青少年游泳U系列比赛、2025年成渝青少年游泳交流赛、2025年川渝青少年光电射击项目比赛等赛事活动。全力筹备重庆市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等市级以上竞技赛事,通过赛事提升场馆、场地使用效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体育企业参与更多体育设施的运营,推动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引入。指导高庙体育公园、石壕全民健身中心等各类体育场馆,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性,制定差异化的运营方案,合理调配场馆开放时间、收费标准以及服务内容,提升设施的使用率。在接下来的体育场馆和公共健身场所的建设过程中,提前谋划运营管理方案。
三、关于构建完善体育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经济融合的建议
(一)建议可行性
该建议切实可行,推动体育事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构建体育经济全产业链条,对促进竞技体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已开展工作及成效
加强合作研发与人才培养:一是深化体教融合。区政府印发《綦江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綦江府办发〔2022〕57号),举办“奔跑吧 少年”田径后备人才选拔赛,城区学生篮球联赛,区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运动会等10余项青少年体育赛事;区第二届运动会新增设青少年竞赛项目;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评比,16所学校获奖,支持经费达100余万元。二是深化校地合作。我委与移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移通学院挂牌成立“重庆市綦江区体育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我委设立“重庆移通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为移通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双方秉承“产教融合、校政协同、合作育人”的宗旨,进行“产、学、研、用”全方位合作。三是推动多领域融合:承办2024年全国桨板U系列赛(重庆綦江站)、2024年重庆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市第五届老年人体育健身运动会牌类比赛等市级以上赛事活动;开展乡村振兴骑跑赛、2025年新年迎新登高等区级特色赛事活动;支持街镇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石壕“花坝杯”篮球赛、“打通・振兴杯”乒乓球比赛等赛事活动,推动体育与文化等领域融合。
我区正在重点梳理和打造“金牌体育项目”,围绕赛事、培训、制造等环节构建更完整的产业链条:
1.水上项目产业链:一是建设水上运动基地。充分挖掘綦河文化底蕴,以綦河为主干,篆塘、东溪等支流为脉络,打造体旅融合项目。积极招引市桨板协会等协会、企业及运动队入驻,整体打造水上运动基地。二是培育特色赛事。积极承办国家级、市级赛事,精心打造区级特色水上赛事,进一步提升綦江水上运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发展趣味项目。提档升级响马河、万佛峡漂流及篆塘十里河滩等项目。大力发展涉水浅滩露营基地等新兴项目,全新开发丁山湖水韵体育公园,拓展水上运动消费场景。在成功创建游泳市级重点单项训练基地基础上,借助龚真琦的冠军影响力,除竞技类游泳外,广泛开展包括游泳在内的水上项目普及培训(如青少年游泳、成人游泳、防溺水培训)及多样化的群众性游泳赛事活动。同时,结合项目需求发展体育制造业(目前已有一家皮划艇生产企业)。
2.山地运动特色产业链条。围绕亲子运动,完善各类设施,推进古剑山山地运动公园建设。建设标准化登山步道、配套观景平台与停车场等设施,打造横山康养运动基地。通过修缮道路、固化赛道、完善标识标牌等方式,不断完善老瀛山越野多样化线路,提升群众参与度和体验感。结合綦江山地资源,通过赛事引领,打造多种休闲体验项目,实现体旅深度融合,形成“运动+康养+旅游”的特色产业链。
3.越野摩托产业链:我区拥有国内专注越野摩托制造的优质企业—重庆炙焱摩托,其为全国五个、全市四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体育类企业之一。我们正紧密围绕其高端制造链优势,积极谋划在前端环节发展具有綦江特色的动力机车赛事活动(如山地摩托赛、品牌试驾体验活动等),形成“制造+赛事+文化”的特色产业板块。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进一步引导当地体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研发体育技术与训练方法,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竞技体育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持。完善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和后备人才选拔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与竞技项目的结合,形成从基础训练到专业竞技的连续性人才培养链条。
重点深化产业链条建设:
1.做精做强金牌项目:持续提炼并重点发展如游泳、篮球、越野摩托等优势项目,深化“赛事+培训+制造+服务”全链条发展模式。特别是游泳项目,将系统规划从青少年基础培训、市民普及培训到专业竞技比赛的全系列活动,鼓励支持本土企业与基地合作研发、生产相关训练设备及智能化系统。
2.拓展体旅融合深度:加速推进响马河漂流等体旅融合项目实施,同步配套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的本地制造与供应能力。充分利用山区、水域等自然资源,拓展户外露营、登山、自行车骑跑等户外运动项目,并探索相关特色装备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3.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重点依托炙焱摩托,深入谋划前端赛事活动,打造集品牌展示、骑行体验、专业竞赛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同时,利用各类体育盛会平台(如市运会、体博会),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涉及体育器材制造、智能装备、赛事服务的企业和项目落户綦江,推动形成特色鲜明、链条完善、集群发展的体育产业生态。
综上所述,我区将以承办2028年重庆市第八届运动会为契机,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推进体育场馆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和体育综合体建设,提升设施运营效率,降低政府运营成本,精准培育水上运动、山地休闲、越野摩托等特色体育产业链条,实现体、文、旅、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区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供给、科技赋能和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感谢您对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持续努力,推动我区体育事业不断迈向新台阶。
此复函已经赵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填写在渝快政提案系统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6月30日
(联 系 人:胡廷荣,联系电话:023-48678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