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部门镇街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重庆市綦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第76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5-06-26

吴小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举措扶持发展的建议》(第76号)收悉。经与区科技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构建持续创新与协同发展平台是可行的

綦江区坚持创新驱动,不断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一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24年以来,修订并出台了《关于印发重庆市綦江区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新十条(修订版)的通知》(綦江府发〔202411号),对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科研项目等均明确了财政支持政策,目前正在组织企业申报项目补助资金。二是创新平台逐步健全。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迭代升级现有技术、工艺、产品,2024年以来指导企业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个、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企业创新意识逐步提升、创新体系逐步规范。推动与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高端新型研究机构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打造、帮助綦江招商引资”三大方向开展合作,共同打造院地协作创新升级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迭代更新綦江区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加强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间的沟通联系,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统筹规划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可行的

2024年,綦江区修订了《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修订版),围绕6个方向绘制了产业发展图谱,具体是:

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齿轮、壳体等零部件—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PACK—大小三电—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及“集成电路—汽车电子—车载娱乐系统—座舱集成”两大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在传统领域,提质发展“齿轮—变速箱—传动装置—各式专用车、特种车、高端工程设备通用齿轮及动力系统”产业链。

二是新材料产业。以服务重庆市在再生铝、汽车轻量化材料方面需求为重点,推动“原铝—铝液—铝锭—轧材/挤压材/锻压材—热锻联扎板带箔—汽车轻量化材料”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大力发展“废铝—再生铝—铝锭—热锻、冷轧、压铸件—汽车铝铸件零部件、家用铝制品、铝合金材料”及“铝灰—烧结氧化铝—耐火材料/化工原料”两条再生铝产业链。依托石灰石、白泡石、白云石、石英砂等资源禀赋,推动构建“矿山—骨料—绿色节能水泥—新型建材—水泥基复合材料—预制部品部件—管廊、管片—独立功能房—BIM集成运维—建筑配套服务设计集成”及“石英砂、白泡石—玻璃纤维—玻璃纤维纺织品—硅基复合材料—绿色保温材料及部件、风机叶片、汽车轻量化部件”产业链条。

三是化工产业。依托綦江页岩气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能耗指标,打造“乙二醇-PET”“甲醇—醋酸—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乙炔—丙炔醇+丁炔二醇+丁二醇—可降解塑料”“电池正极材料—新能源电池制造—电池梯级回收利用”等产品链。

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成渝地区5G硬件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新型显示)—卫星5G通信”产业链,延伸发展5G应用解决方案服务,推动5G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围绕国家安全、城市安全、产业安全等场景需求,加速“数据灾备—数据服务—信息安全—信创(安可替代)”建链。

五是消费品工业。聚焦满足重庆本地休闲食品、火锅、调料、预制菜等需求,打造“原料半成品—八大类休闲食品加工”产业链,构建“种植业/畜牧业—火锅辅料、内包材/肉制品加工—火锅食材/火锅底料/方便火锅/主食材供应链(中央厨房)”产品群,发展“畜禽养殖-屠宰-分割-预制生产-冷链仓储-运输销售”肉类预制菜产业链,延伸发展面点类、果蔬类预制菜。以綦江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导向,依托本地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基础,打造“食材—药膳—特医特膳药食同源食品加工—功能性食品/特殊减肥食品/儿童益智食品”产品群,着力构建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集群。

六是节能环保产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求,丰富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技术装备种类,以设备运维为重点,推动“非标设备制造—成套装备及配套部件—设备运维”节能油气装备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壮大再生资源、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构建以“页岩气、煤层气—管道气—燃机发电—分布式能源—LNGCNG调峰设施”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结合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抓好高效低成本制氢、安全可靠的氢储运技术装备领域企业引育,积极探索氢能在分布式能源应用场景,前瞻布局“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发动机”产业链。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做好“三篇大文章”决策部署,高效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工作,将产业链和供应链规划纳入“十五五”规划重要内容,聚焦“2+4+N”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因地制宜科学绘制符合綦江区实际和发展所需的产业链图谱。

三、精准培育有机联动是可行的

綦江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创新培育模式。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有研重冶牵头成立的“先进粉体材料产业创新综合体”,入选首批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共同攻坚先进纳米铜粉技术,填补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带动15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强化政企协同。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实施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管理,2025年以来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7家,全区创新型中小企业累计达181家,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全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111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产业创新综合体的培育范围,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培育市级产业创新综合体。持续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参与”的协同培育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创新综合体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减轻企业负担,加强企业帮扶是可行的

綦江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务实举措助力企业轻装上阵、稳健发展。一是优化服务企业方式。全覆盖摸排规上工业企业情况,建立“一企一档”信息库,动态掌握规上工业企业情况,重点关注前60强企业,区委常委会定期研判重点企业发展情况,针对性提出帮扶措施;持续抓好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执行落实,为488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配备服务专员358名,2024年以来,走访服务企业130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60余个,办结度和满意率均达100%二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推动区外金融机构来綦服务,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种类,畅通金融服务信息渠道。例如农行针对专精特新等小微企业开发了科技e贷,中国银行针对人才开发了新重庆人才贷等,2024年以来累计有20余家企业通过应急转贷、技改专项贷等获得融资约3亿元。积极推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税收抵扣、抵减,2024年以来,累计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费1.46亿元,指导54家企业申报先进增值税加计抵减。三是加大力度招才引智。实施“星火綦才”计划,印发了《“星火綦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綦江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对人才进行分类认定管理并给予资金、科研奖励,提供安居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子女就业、医疗、休闲培训等多维度保障,不断优化人才生态,加速推进区域性人才中心建设,为綦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坚实智力保证。

下一步,我们持续优化“服务专员+码上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诉求“收集—交办—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企业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进一步扩大应急转贷资金规模,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专精特新贷”专属金融产品,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共建更多“订单班”,定向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五、加大市场开拓支持力度是可行的

綦江区积极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推动区域企业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市场。一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深入摸排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等需求71项,重点收集专精特新“小巨人”市场拓展对接需求,组织企业参与室内外市场拓展对接活动;组织首业机械、余扬齿轮等企业与重庆大学、清研理工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园区内企业参加西洽会、智博会、“到綦江”迎春展销会、成都春季糖酒会、南京火锅食材展等活动,借助展会平台拓展市场。二是鼓励开发新产品。推荐大合汽配轻量化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等项目申报重庆市技术创新指导性项目推荐目录,鼓励炙焱动力的复古越野(ZY250GY-27)摩托车、宇红轨道的高摩合成闸瓦等产品申报重庆市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支持企业通过革新工艺、技术,生产使用新产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周边区县及成渝核心城市建立常态化产业合作交流机制,组织企业参加成渝地区各类产业展会、推介会,促进企业间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区域产业链分工,争取在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与成渝地区龙头企业建立深度配套关系,扩大綦江产品在区域市场的占有率。

此复函已经王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在“政协云平台”提案管理系统上及时反馈,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綦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5626日        

(联系人:杨瑞琼,联系电话:1982353082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矩阵

营商环境

微博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