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第015号提案的复函
医药卫生界别组: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校-家-社-医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第015号)收悉。经与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卫生健康委、团区委、区妇联、区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对“学校”的建议可行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联动机制。区教委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2022年10月,由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区教科所牵头,建立了区教育系统学生心理疏导三级联动机制,明确了校级、教育学区级和区级心理疏导工作管理与服务内容、人员和职责,落实了工作基本流程和实施方案。确保心理筛查、问题疏导、危机干预和跟踪服务落到实处。
(二)开齐开足上好心理健康课程。綦江区教委83所公办学校均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保证每个班级2周1次心理健康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每月常态对各学校开展“飞行督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全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课程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开展教育教学,同时要求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建好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辅导。2021年,由綦江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牵头,完成了心理辅导室第三次建设项目采购,投入资金342.67万,购置了796套硬件设备,1组心理健康教师角色胜任力提升训练套装、1个教育系统心理健康管理云平台,为全区83所公办学校添置、配备了心理辅导室设备。目前所有学校实现了公办学校心理辅导室硬件建设全覆盖、心理健康测评管理软件系统全覆盖。2023年9月,对全区各中小学(含职教中心)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2024年1月形成《綦江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白皮书》,要求各学校根据测评结果,建立或更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出预警学生开展危机干预,并做好相应的团辅、个辅工作。
(四)筹措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区财政局积极筹措资金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一是保障学校教育。积极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决不让一名青少年因贫困失学辍学。二是保障社区教育。安排社区教育专项经费100万元,支持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课程。三是搭建休闲平台。安排免费开放资金526万元,支持文化馆、图书馆、版画院、博物馆等场地的免费开放。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有更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调整心态助其健康成长。
二、关于对“家庭”的建议可行
(一)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及能力。为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各校均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要求学校每学期至少在家长中开展1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危机的能力。要求学校每学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加强家校沟通,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各校还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家长群、开展入户家访等途径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密切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校在家情况,关注学生家庭动态,及时将心理筛查和学校教育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告知家长,做好一对一心理辅导和跟踪服务,指导和配合家长做好学生转介治疗。
(二)发挥媒体作用,向家长普及心理常识。区委宣传部统筹媒体平台、网络平台,发布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刊播心理健康热线公益广告,通过进村居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区融媒体中心在综合广播开设“巾帼维权云课堂”,普及《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等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知识。
三、关于对“社会”的建议可行
(一)区委宣传部牵头成立工作联盟,加强社会宣传宣教。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充分发挥协调抓总作用,协同23家成员单位及各中小学校,印发《綦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建设方案》(綦文明办〔2023〕20号),明确各单位职责任务,加强部门联动。二是加强社会宣传。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广播等各类媒体平台作用,刊播心理健康科普知识60余条次,统筹网站、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心理健康知识80余条次,覆盖11万人次。创新设计制作发放1万余份心理健康热线公益广告,利用各类载体滚动刊播,通过“进学校、进村居、进小区、进楼栋、进电梯”等方式加强宣传。三是定期开展讲座。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及各类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定期开展未成年-1--2-人心理健康工作研讨会和不同人群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阳光校园”活动讲座17场次,受益人群1868人,开展心理健康进社区讲座37场次,受益人群3740人。四是强化督促落实。将推进心理健康“阳光校园”模式纳入《綦江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十项举措》重要内容,区创建办督查组与未成年人工作组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的方式,对成员单位以及各中小学校落实心理健康工作情况加强督促指导。
(二)区融媒体中心多形式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开设栏目。綦江区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与区妇联共同开设“巾帼维权云课堂”,普及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未成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二是大力报道社会各界关心关爱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亮点,成果成效。如关爱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的“莎姐守未”;社会各界不定期对特殊群体的帮扶等。三是加大公益宣传。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常年编播发公益广告,如生活中的过马路、用电、玩耍等方面的安全知识、读书栏目《一綦连麦》邀请心理咨询专家传授亲子关系,阅读等的重要性。四是加大典型报道。报道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典型案例和典型故事,不离不弃照顾长期患病孩子的周朝喜母亲,感动众多网友的儿子保卫战等。五是开展公益活动。与教委、民政局等单位共同组织儿童青少年参观王良同志纪念馆、邹进贤故居,綦江规划展览馆等,每年还为特殊孩子一起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等,让儿童青少年在新时代中感受革命力量和社会关爱,争做时代好少年。
(三)统筹社会力量,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2023年区民政局投入15万元购买社工组织开展綦江区“渝童守护之守护童心”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试点项目,联动各部门、街镇、“五老”、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共同打造“渝童守护·綦助成长”品牌活动,建立“1+3+N”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我区儿童关爱服务水平。投入15万元开发儿童心理健康智能测评系统,对全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开展针对性服务。2024年市民政局开展“童心相伴”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心—1—理健康关爱服务民生实事工作,由市民政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以团体辅导、个案服务为主要方式,针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城乡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教授心理调适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綦江区总体任务为团体辅导60场,个案服务不少于47例,实施时间为2024年4月-11月。
四、关于对“医疗机构”的建议可行
(一)强化心理健康专业培训。根据《关于印发重庆市綦江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綦江卫健发〔2024〕7号)文件要求,区卫健委每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开展一次分级分类培训;綦江区2023年度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培训会在綦江区人民医院举行。来自各街镇各部门200余人参加会议,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基层心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效推动了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以专科联盟满足青少年就诊需求。成立了全市首家基层“双心门诊”,累计接诊患者3000余人次,就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心理健康问题,充分体现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进基层社区必要性,区心理健康中心累计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共计60000余人次,其中青少年约占比35%,通过干预后在校学生返校率达到87.4%以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60余场次、个体心理咨询3000余人次。开通7*24小时心理救援热线:023-48777079。
此复函已经蒲德莉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填写在政协云平台提案系统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
2024年6月27日
(联 系 人:朱亚,联系电话:1399622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