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情况

矫心归社·共筑新生之路—綦江区社区矫正工作专栏

日期:2025-04-14


三角司法所:“司法蓝”+多元共治 绘就社区矫正新图景

今年以来,面对司法所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社区矫正对象管理难度加重的挑战,綦江区三角司法所创新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以精细化管理与人性化关怀相结合,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

党政引领,构建“三位一体”责任链。由该镇政府将社区矫正纳入平安建设核心任务,由政法书记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平安办、派出所、司法所、村社区等多方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党政抓总、司法牵头、多方联动”的责任闭环。通过定期研判重点人员风险、动态跟踪矫正对象生活状况,实现信息互通、风险共管。

多部门协同,织密矫正“安全网”。司法所联合派出所、平安办及村社区,构建矫正工作全链条协作机制。派出所民警参与动态监管和应急处置,累计开展集中教育7次、反诈专题教育1场;平安办及村社区成员协助走访帮扶,破解人手不足难题。在日常工作中,派出所民警、社区(村)干部都积极介入精准教育、实地走访工作中,形成共治格局。

社会赋能,刚柔并济育新生。三角司法所坚持“刚性执法+柔性关怀”双轨并行。一方面,联合派出所对违规对象训诫警示,强化监管震慑力;另一方面,联动妇联、团委等开展“家庭助矫”,化解家庭矛盾,并通过技能培训、公益服务等助力对象重返社会。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三角司法所以创新机制破解社区矫正难题,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未来,该所将持续深化联动模式,推动矫正工作向更精准、更人性化迈进,为平安建设筑牢根基。


文龙司法所:科学考核+公益劳动 助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

如何让社区矫正既有“法度”又有“温度”?文龙司法所通过构建精准考核体系、打造多功能公益劳动基地,探索出一条“刚柔并济”的矫正管理新路径。据悉,今年一季度文龙街道社区矫正对象违规处罚同比下降72%,公益劳动覆盖在矫人员130余人次,社会融入成效显著。

科学考核:数据驱动,奖惩分明

文龙司法所依托“数据驱动、多维评价、逗硬奖惩”机制,推动社区矫正从粗放管理迈向精准治理。一是建立违规处罚全量数据库,对122名在册矫正对象的处罚记录实时更新,为风险研判和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根据犯罪类型、现实表现等指标,将矫正对象划分为“严管、普管、宽管”三级,动态调整管理方案。三是逗硬落实奖惩,通过信息化核查与实地走访结合,依法对违规行为快速响应。例如,一名矫正对象因多次迟到被扣分并训诫,最终认罚整改。科学考核下,文龙街道一季度违规处罚仅10人次,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公益基地:劳动赋能,重塑新生

2024年与该街道双龙社区共建公益劳动基地以来,文龙司法所组织矫正对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劳动,累计超过130人次受益,实现“教育感化、社会融入、关系修复、技能提升”四重目标。

教育感化:公益劳动,强化责任

通过劳动实践,矫正对象深刻反思犯罪行为,培养责任感。一名参与社区老年食堂服务的矫正人员表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让我体会到被需要的价值。”同时,矫正对象在与居民互动中,逐步消除自卑心理;在公益劳动中不断赢得社区居民认可。

同时,文龙司法所也积极联动专业培训机构向社区矫正对象开设家政服务培训等免费课程,提升矫正对象就业竞争力,为其回归社会铺路搭桥。

下一步,文龙司法所将深化‘考核+公益’模式,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矫正工作中,让社区矫正对象真正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而非负担。


石壕司法所:巧破矛盾难题 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帮扶工作

石壕司法所通过破解“三个矛盾”,从“机械管档”转向“动态管人”,从“重监管轻帮扶”转向“帮扶促监管”,从“所长独担”转向“多方联动”。一系列务实举措让重点矫正对象真正感受到“严中有暖”,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矛盾一:档案规范≠实控实管

解法:数据留痕+动态追踪,让“纸面档案”活起来

社区矫正档案的规范性与实际帮扶的灵活性常被视为对立面,石壕司法所却将其融合为“双轮驱动”。一方面,严格按标准完善档案,确保每项流程有据可查;另一方面,通过走访、谈心、观察,动态掌握矫正对象的真实心理与生活状态,及时调整矫正方案。据悉,石壕镇辖区内一名社区矫正对象因犯罪失业、居无定所,心理测评未显异常,但通过走访确发现其实际情绪极不稳定。司法所迅速联动多部门,既依法训诫处罚,又为其申请临时救助资金、协调租房,切实解决了该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难题。“档案是基本功,但矫正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只有‘用脚丈量’才能发现纸上看不到的问题。”司法所所长胡锐强调。

矛盾二:监管与帮扶“两张皮”

解法:解困纾难,以帮扶撬动回归自觉

“监管是责任,帮扶是钥匙。”针对部分矫正对象因贫困、疾病等阻碍配合监管的问题,石壕司法所将帮扶纳入监管链条,形成“帮扶—感化—自觉”的良性循环。因此在矫正工作中,石壕司法所更注重以帮扶来温暖矫正对象:为冬日穿凉拖鞋报到的矫正对象买鞋,多方接力护送病弱年迈的矫正对象、常态化争取临时救助、低保,搭建就业桥梁等等,无一不体现出矫正工作中的“温情”二字。

“如果无法保障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对其的管理工作就会难上加难?”胡锐坦言。通过帮扶解决现实困境,矫正对象主动配合度显著提升,对其管理阻力自然消减。

矛盾三:所长“全能角色”如何兼顾

解法:借势借力,激活基层治理“一盘棋”

基层司法所长既要管业务,又要协调党委政府、村(社区)等多方工作。石壕司法所主动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党委会议议题,争取政策支持;同时联动派出所、社保等部门,构建临时救助、就业帮扶等“绿色通道”,让所长从“单打独斗”转向“统筹调度”。通过不懈努力,石壕镇政府、相关村、社区在矫正对象临时救助、高风险人员管控、助力就业回归方面均有深度参与,形成“一盘棋”的良好共治局面。

社区矫正,从来不是冰冷的规则堆砌。在石壕司法所,我们看到:一纸档案背后是无数次的走访脚印,一次训诫背后藏着解决问题的诚意,一份帮扶背后连着社会接纳的期待。这样的“矛盾统一”,或许正是解开迷途者心锁的钥匙。


赶水司法所积极拓展矫正模式助力矫正对象就业回归社会

为有效落实社区矫正教育帮扶职责,帮助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赶水司法所积极探索“就业帮扶+社会回归”矫正帮扶模式,通过建立社区矫正就业基地,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支持,切实降低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风险。

全面摸排需求,精准对接帮扶

2024年以来,赶水司法所对辖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全面摸排,重点了解其就业需求、家庭经济状况及技能特长。据统计,目前该所在册矫正对象13人中,3人处于待业状态。司法所通过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对有就业意愿但缺乏渠道的矫正对象进行重点帮扶。

政企联动,搭建就业桥梁

位于赶水镇的重庆瀚翔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为此次帮扶行动的重要合作伙伴。该公司负责人主动响应司法所号召,为有需求的矫正对象及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岗位。目前,该公司已吸纳4名司法所推荐人员就业,其中一名解矫人员凭借优异表现已晋升为管理人员。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岗位空缺时优先考虑表现良好的社区矫正对象,并配合司法所打造常态化就业基地。

直面挑战,优化就业环境

赶水司法所还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辖区内企业工作强度较大、薪资水平有限,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但适合吃苦耐劳的中年求职者。对此,司法所计划联合企业优化岗位设置,探索灵活用工模式,逐步提升待遇水平,不断优化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环境。

未来规划:辐射南部多镇,打造长效帮扶平台

赶水司法所所长邓希杰表示,下一步将在区司法局指导下,推动建立覆盖南部多镇的社区矫正就业基地,通过整合资源、拓宽岗位类型,将更多矫正对象“吸附”在本地就业,形成“就业促稳定、稳定防犯罪”的良性循环,为平安綦江建设注入更多温情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矩阵

营商环境

微博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