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情况

专家下沉 激活乡土:我区构建“四级一体”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日期:2025-04-18

我区位于重庆南部,全区共有耕地面积135.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受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生产主体,以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形式。目前,我区2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有141家,1000亩以上的10家,传统农业占比高,农业技术推广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近年来,我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为指导,聚焦“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精准服务”,依托綦江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和綦江区农业专项孵化器(众创中心),构建“四级一体”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构建了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的‘四级一体’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以农技协联合会为枢纽、以农业专项孵化器为农技人才服务中心,将众创中心12名科研院校专家、28名市级科技特派员、400多名区级镇级农技人员和农技协联合会80多个会员单位的20多名‘土专家’凝聚在一个服务平台,形成市—区—镇—经营主体的‘四级一体’纵向联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该体系通过构建纵向联动机制,促进更高层级科技成果迅速延伸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确保技术的及时传递和高效应用,保障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要素上下贯通。

同时,依托农技协联合会,我区组建低效经果园管护、畜禽防疫、水产养殖社会化服务团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低效经果园管护团队由经果管护首席专家罗玉东牵头,区级镇级经果管护农技人员、农业经营主体土专家组成,对有意愿的经果园协作开展科技创新和专项技术社会化服务,提升果园管护积极性,解决低效果园进退两难的问题。畜禽防疫团队由众创中心与华南农大、西南大学、工商大学、重庆疫控中心等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联合畜禽疫病防控、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微生物发酵等多领域专家及其团队的力量,组建起市级专家领衔,区级镇级农技人员、我区21个街镇原动物医院技术人员为核心力量的畜禽防疫社会化服务团队,主要通过远程或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科研项目试点、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保障了兽医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水产养殖团队由区水产协会理事长牵头,西南大学水产专家、区级镇级水产技术人员、水产养殖"土专家"联合组建,主要开展水产产业从饲料到疫病防控、成鱼销售的全链条服务。

“与高校合作正是我们横向协同的主要构成部分。”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方共同研发和推广先进的种养植技术、改机宜地、动物疫病诊疗和防控技术等,我区构建起了“科技与产业协同,院校与新型经营主体协同,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协同”的横向“四级一体”农技推广新格局,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此外,为破解农技推广“个性化”“差异化”难题,区农业农村委着力全面推行农技推广服务岗位责任制,健全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实施农技人员联系行政村和联系若干农业生产大户、农民技术员。

“我们每名农技人员至少联系2—3个家庭农场或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场所,通过‘四级一体’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确保每个行政村有对接的专家、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入户到田。”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此基础上,区农业农村委依托科技赋能,着力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当前,我区正在与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中科重庆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院开发‘耕牧无忧’微信小程序,全力实现农技技术、农机设备信息共享。”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民遇到技术难题,只需在平台“下单”,入库农技人员在平台“接单”,通过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打通“自下而上”的农技需求服务通道,使技术服务更高效地进村、入户、到田。并着力建立农技推广服务田间科技示范点,通过农技协联合会专业技术社会化服务团队股份合作或销售服务的形式,在农户身边建设科技示范田,让科技示范田和先进技术同步“进村”,直观展示科技应用的实际效果,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需求多元的难点。

目前,我区通过构建“四级一体”机制,累计服务农户5000余户,推广新技术20000余亩,带动低效果园3000余亩,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农户满意度达100%。下一步,我区将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技人才培育,继续推广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强化科技示范点建设,打通技术推广的“末梢神经”,不断释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矩阵

营商环境

微博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