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重大决策预公开 > 决策项
重庆市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重庆市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2年7月
目 录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二篇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
第三章 加快建设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
第一节 夯实红色文化基底
第二节 打造红色文化地标
第三节 塑造红色文化品牌
第四章 完善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 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工程
第三节 实施公共文化产品提质工程
第四节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效工程
第五章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第一节 加强文物保护
第二节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节 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第六章 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第一节 推进文艺精品创作
第二节 优化文艺创作环境
第三节 优化文艺组织网络
第七章 推进广电传媒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第二节 提升内容生产和创新能力
第三节 提升广电公共服务水平
第八章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节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第三节 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第三篇 加快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建设
第九章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第十章 拓展全域旅游产品
第一节 做强康养度假旅游
第二节 做靓红色研学旅游
第三节 做优古镇古迹旅游
第四节 做精綦河滨水旅游
第五节 丰富乡村休闲旅游
第六节 提升城市商服旅游
第十一章 优化全域旅游要素体系
第一节 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品质
第二节 优化旅游交通集散体系
第三节 推进旅游智慧化和标准化建设
第四篇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第一节 提升旅游文化内涵
第二节 推进文化设施旅游化利用
第三节 创新文旅融合机制
第十三章 开展文旅品牌营销
第一节 策划特色游线
第二节 构建营销体系
第三节 加强开放合作
第五篇 规划实施
第十四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提升治理能力
第二节 强化实施保障
第三节 制定行动计划
重庆市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綦江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把握发展大势,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区,加快推动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建设,奋力谱写文化和旅游发展新篇章。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显著,为“十四五”期间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们聚焦文化强区和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建设,全区文化和旅游呈现稳中有进、繁荣向好的发展态势。
文化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16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至10家、文化市场主体超过900家。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16.9亿元,年旅游接待人数、年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1539.6万人次、74.1亿元,人均旅游消费增至498元,年均增幅超20%。
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设施更完善,建成21个镇(街道)、38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实现街镇全覆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产品更丰富,开展中国梦主题青歌赛、“三节”等区级示范性文化活动,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人民群众购买文化演出服务84场次/年、送流动文化服务进村1200场次/年、放映惠民电影4102场/年,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更高效,开展2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管理专项整治,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推行“重庆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平台,图书馆一卡通等实现街镇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广电事业持续发展,率先完成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农村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4.4万户。市场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市场治理能力明显提高,综合执法效能显著增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城区。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稳步推进。文化研究取得突破,推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僚学研究委员会落户綦江,召开僚学研究学术会议,出版三辑《僚学研究》和长篇历史小说《南平僚传奇》合订本,发表研究文章110余篇,地方文脉更清晰、内涵更丰富。文物保护持续推进,新增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各2处,全区99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整理工作顺利完成。非遗传承卓有成效,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创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4个、传承教育示范基地6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700余条。
文艺事业持续繁荣发展。文艺创作成绩斐然,成功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作农民版画1687幅,获国家级奖项12项、入选市级展演平台或获奖近40项(幅),永城吹打入选国家文旅部重点文艺活动展演。文艺创作环境更加优化,出台文艺创作扶持和奖励办法,鼓励扶持地方文艺作品100余件。
旅游品牌体系基本成形。成功创建老瀛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横山市级旅游度假区、东溪古镇市级特色小镇,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标准示范休闲农庄和国家标准示范创意农业园区五大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成功创建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示范村(社区)5个、示范点8个。
旅游影响力持续扩大。綦江农民版画元素时装登上美国纽约时装周舞台,标志着重庆首个文创产品登上世界四大时装周舞台。2019、2020“双晒”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先后斩获市最佳作品奖、最佳创意奖,綦江篇全网累计阅读量达6亿余次。多次参加西旅会、文博会,获最佳组织奖,綦江文旅官方微信、微博粉丝量共达13.3万,获评2019微博文旅创新营销案例大奖、听众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綦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诸多利好。从国家层面看,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各类文旅市场主体活力。从市级层面看,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深入推进,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际人文交流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序实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加快建设,为綦江融入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局提供了机遇。从区级层面看,推动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打造渝南黔北文化支点和旅游集散中心,共建共享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全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同时,綦江文化和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文旅产业发展受挫、文旅消费信心不足的举措还不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缺口较大,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地方文化元素丰富但联系松散、文化整合利用不充分。旅游吸引力不足,产品体验、服务能力和品牌建设乏力,知名度不高。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綦江的新征程中,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和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文化强区,加快推动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建设。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切实改善民生,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服务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互联网和现代科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文旅产品业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旅游资源绿色开发、旅游方式绿色转型;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等功能,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加强渝南黔北文旅合作,打造大娄山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加强主城都市区文化旅游合作推广,打造主城都市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功能区。
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加快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转化,促进旅游业文化内涵提升,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高效能传播。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化强区、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软实力、旅游吸引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新进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高,每万人拥有文化设施面积达800平方米、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200平方米、文化广场达500平方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率达100%。文艺事业更加繁荣,力争获市级及以上奖项文艺作品达200项(件)。文化保护和传承稳步推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增加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增加1项。
文旅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力争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现代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旅游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800万人次(详见表1)。
旅游品牌建设取得新成就。旅游要素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新增市级旅游度假区1个、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力争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市级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1个。
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境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化“铸魂”和赋能旅游、旅游展示和传播文化功能明显增强,进一步发挥‘文旅+’乘数效应,增强城市发展能级,全面带动城市提升。
表1: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分类 | 编号 | 指标内容 | 单位 | 2020 | 2025 | 指标属性 |
建设文化强区 | 1 |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 平方米 | 418.9 | 800 | 约束性 |
2 | 文化服务供给(活动) | 次 | 600 | 700 | 预期性 | |
3 | 获市级及以上奖励文艺作品数 | 个/件 | - | 200 | 预期性 | |
4 | 市级及以上文保单位名录 | 个 | 9 | 12 | 预期性 | |
5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项 | 14 | 20 | 预期性 | |
6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项 | 1 | 2 | 预期性 | |
7 |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 % | 99.89 | 99.95 | 预期性 | |
8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 | 2.2 | 4.5 | 预期性 | |
9 |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 家 | 10 | 18 | 预期性 | |
10 | 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个 | 2 | 4 | 预期性 | |
建设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 | 11 | 旅游业总收入 | 亿元 | 31.25 | 85 | 预期性 |
12 | 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3.3 | 5.0 | 预期性 | |
13 | 接待国内外游客 | 万人次 | 627.4 | 1800 | 预期性 | |
14 | 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 | 个 | 2 | 3 | 预期性 | |
15 | 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数量 | 个 | 2 | 3 | 预期性 | |
16 | 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 | 家 | 1 | 4 | 预期性 | |
17 | 国家等级以上民宿 | 家 | - | 2 | 预期性 | |
18 | 旅行社数量 | 家 | 2 | 3 | 预期性 |
到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区。城乡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艺事业繁荣兴旺,文化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品质和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建成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撑有力,旅游能级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文旅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依法治旅达到更高水平。
第二篇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
文化是根,文明是魂。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建设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为重点,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区,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綦江。
第三章 加快建设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
全面承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建设任务,围绕“3+3+X”红色资源(重点依托中央主力红军过綦江的遗址遗迹、中共綦江支部旧址和王良故居三处红色资源,加快开发李世璋旧居、地下党中峰据点、王奇岳故居等红色资源),以“保卫遵义会议,长征转战綦江”为主题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争创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加快建设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
第一节 夯实红色文化基底
加强长征文物保护,巩固红色文化地位。依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强对长征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管控。承接市级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五年行动计划,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执行相关保护措施,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划定临时保护区后参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的保护管理规定执行,针对保存现状“一般”和“差”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保护修缮。
加快长征文化研究,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积极开展革命史料征集、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推动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沿线名人故居、战斗遗址和红军故事等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价值评估,注重结合渝黔交界的地理风俗、古道盐茶、矿区煤铁等特色文化,加快完成“中央红军长征转战綦江史料整理”和“綦江红色文化”两项专题研究工作。
第二节 打造红色文化地标
建好“两园一点一馆”,打造红色文化地标。贯彻落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专项规划》綦江主体建设区建设要求,突出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唯一过境的优势,推动打造重庆长征精神实践教育基地。
——建好“保卫遵义会议”核心展示园。恢复羊角老街历史环境,开辟“观音桥、九盘山战斗”专题展示,打造枫香树“1935红军街”,建设“羊角老街—观音桥”和“羊角老街—川黔界碑”两条长征步道。
——建好“转战綦江”核心展示园。恢复石壕老街历史环境,专题布展邓华将军事迹和“长征中的战斗英雄”,建设“石壕场—滴水桥”和“石壕场—李汉坝”两段长征步道,加大长征文化实景演出的可行性研究。
——建好王良故居核心展示点。把王良故居打造为綦江主体建设区内的特色展示点,升级展陈手段,结合永城中华村、农博园等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乡村研学旅游。
——建好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结合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在重庆历史事迹,建好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展示重庆走出的“十大红军将领”等内容。依托纪念馆打造重庆长征干部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打造长征精神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利用“两园一点一馆”长征精神地标,整合宣传、教育和文旅活动资源,策划“长征精神六大课程——瞻仰先烈故居、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红色影片、聆听红色故事、重走长征之路、开展党史学习”;面向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和党建培训课程;面向全社会打造“红色文化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将綦江建设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长征精神大学堂”“重庆长征体验目的地”。
第三节 塑造红色文化品牌
依托“3+3+X”红色资源,利用宣传、演艺、文艺创作和旅游等手段,策划塑造英雄人物、人文活动和革命故事三大红色文化品牌,争创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塑造“王良军长”英雄人物品牌。加快摄制《王良军长》纪录片;引进专业团队创作话剧《少年王良》,入驻王良故居常态演出;借助区融媒体中心、文旅自媒体等平台,滚动展播《王良军长》等本土红色作品,利用视频流量提高綦江革命英雄人物知名度;组织专业团队设计以王良为代表的綦江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谱系图,结合人物形象推出文创产品。
塑造“重走长征路”人文活动品牌。策划举办“渝黔长征精神论坛”等学术活动,围绕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长征转战渝黔史实,搭建渝黔地区党史学习、革命教育和学术交流的红色文化平台;策划“重走长征路”研学系列活动,开展“长征战士的一天”等主题体验;策划“綦江鱼水情”系列活动,结合农民版画和东溪美食等本土文化创意彰显綦江人民与红军勠力同心的历史画面;策划“长征文创赛”系列活动,征集长征歌曲、海报、视频、动画、小程序、表情包等文创产品,借助自媒体平台传播綦江人文活动品牌。
塑造“红色摇篮”革命故事品牌。编纂綦江长征文献集,加快以长征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和文化研究的整合创作。举办綦江长征故事会,搜集整理綦江长征故事,依托南州百姓名嘴、綦城故事、融媒体和文旅自媒体等平台,传播綦江长征故事。
争创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依托綦江“3+3+X”红色资源,构建“文化保护+文化研学+旅游体验”联动一体的红色文化体系,整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长征精神实践教育基地和红色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四大品牌,按相关要求,争创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争取纳入“重走长征路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专栏1 加快建设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 |
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建设“保卫遵义会议”和“转战綦江”两个核心展示园、王良故居1个特色展示点及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建设石壕镇—安稳镇—綦江城区的文旅融合带和东溪、永新、永城3个文旅融合点。 建好王良同志纪念馆暨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基地。 綦江红色文化品牌塑造十项举措。创作綦江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谱系图、《王良军长》纪录片、《少年王良》话剧、展播《王良军长》等影视剧、举办长征精神论坛、开展“重走长征路”“綦江鱼水情”“长征文创赛”系列活动、出版长征文化研究文集、办好綦江长征文化故事会。 |
第四章 完善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产品提质量、服务提效能”三大工程,助推綦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动綦江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全民公德,助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指导,策划并广泛开展“时代新风行动”“网络文明行动”“家风文明行动”“校园文明行动”“职场文明行动”和“文明从我做起”等六大系列活动,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配齐配强工作力量,推动文明实践有力有效。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深入推进志愿者服务。加快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多角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推綦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第二节 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工程
按全市专项规划要求,正视我区“公共文化设施缺口较大,与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等不足,加快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工程。
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加快建设一批大型文化设施,提升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能级。按国家一级馆标准新建綦江区文图中心,新建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重庆剧院及重庆培训中心,推动区美术馆和文化馆分馆建设。适时启动綦江非遗展览馆、綦江美术馆新馆、綦万创新经济走廊文化服务中心等项目。结合人口分布和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綦江文化特色的广场、公园、街区。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常在、队伍常在、活动常在。力争按一级馆(站)标准,升级全区21个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引领基层文化服务。按“十二个一”标准升级38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骨架构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
建设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立足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把握城市更新和商业区、住宅区新建机遇,整合资源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打造10个示范点。结合商业区、景区和民宿等业态融合建设科普阅读、艺术展览和文化沙龙等业态的文化驿站。新建一批主题图书室、24小时城市书房,推动“高山纳凉书吧”建设。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
第三节 实施公共文化产品提质工程
围绕綦江特色文化、面向全民文化需求,结合各类旅游、商业营销,构建“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和文化惠民”为核心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链,加快实施公共文化产品提质工程。
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品牌。以綦江特色文化为主题,夯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基础,聚力打造地质科普、人文养心、西南古民族、农民版画、三线工矿等五大主题文艺活动,结合各村镇特色构建“一村一品”和“艺术乡村”全民文艺品牌活动体系,依托“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加强乡情陈列馆建设、管理和使用,组织开展展览展示、文化活动、培训服务等活动。继续举办中国梦主题歌曲青歌赛、原生态民歌大赛、“多彩南州”美术书法摄影联展和三节(元旦、春节、元宵节)等区级示范性文化活动,积极争取承办更高级别文化活动,夯实公共文化产品支撑和品牌影响力。
打造全民阅读品牌。加快构建网络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线上线下全民阅读产品。做好品牌读书活动,继续推进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阅读之星”市民诵读大赛、“红岩少年”阅读大赛等区级示范品牌活动。做好“全民綦读”“流动校园阅览室”,引导各镇(街道)开展阅读分享、宣讲培训、阅读竞赛、展示展演和少儿阅读等特色读书活动。持续推动“进农村、进社区”等“六进”读书活动,开展“书香单位”“书香校园”等评选活动。
推进文化惠民活动。继续开展送文化演出等文化活动。持续开展重大纪念日、民俗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承接重庆市“戏曲进乡村”“流动文化进村”等活动,丰富提升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公共文化产品。
第四节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效工程
采取“智慧化、标准化、整合化”等手段,提升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效工程。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水平。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文化设施智慧化升级。进一步融入“重庆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平台,推进网站与公众号等媒体互联互通。面向群众文化需求提供线上“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百姓点单、政府配送”。丰富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等数字资源,推动公共文化从“云端”“指尖”获取。
规范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深入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治理,严格执行《文化馆服务规范》《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等规范要求,力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服务活力。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探索创新城乡文化建设帮扶机制。探索建立与学校、社会团体和旅游区文化设施共建开放机制,探索建立政府采购或联合举办商业文化活动机制,整合基层宣传、党建等设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支撑綦江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培育文化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全面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免费或低偿开放。
专栏2 完善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建设一批区级公共文化设施。新建区文图中心、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重庆剧院及重庆培训中心、推动区美术馆和文化馆分馆建设,适时启动綦江非遗展览馆、綦江美术馆新馆、綦万经济走廊文化服务中心等项目。新建大罗森养文化公园等一批特色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街区。 新建或升级一批基层文化设施。打造高山纳凉书吧等一批新型城乡文化空间。升级改造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建成乡情、村情陈列馆,各镇街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推动城区文化设施数字化升级。 |
第五章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长征文化为重点和特色,梳理綦江上古地质文化、历史宗教文化、西南古民族文化、盐运文化、抗战文化和三线工矿文化等地方文脉,加强物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延续地方文脉、夯实文化底蕴。
第一节 加强文物保护
强化文物资源管理。推进文物挖掘整理,加大考古调查力度,摸清文物资源家底,推动文物资源管理智能化建设。全面完成綦河沿岸、僚人文化遗址重要文物考古挖掘工作,配合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及园区建设文物考古工作。
强化文物安全管理。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创建市级文物安全保护示范区。加大馆藏文物保护力度,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文物库房。健全三级文物保护网络。落实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
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推动文物保护与科技结合,建设三峡文物国家科技保护基地渝南工作站。统筹城乡文物保护,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保存状况,完善文物抢救性保护机制。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对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议院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保护修缮。
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推动綦江博物馆升级。适时启动一个总馆、10个专题馆的总分馆群建设,形成“1+10”綦江博物馆矩阵。
壮大文物人才队伍。综合施策推动构建与文物资源规模、文物保护利用任务相匹配的专业队伍,健全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设一支业务专业、素质优良的文物人才队伍。
第二节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启动第二次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通过课题、专刊、专栏的方式呈现文图、音视频普查成果,出版系列丛书。加强对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记录、传播和利用。
加强非遗项目申报和管理。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达到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破20项,区级保护名录达到120项。建立并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和保护动态评估机制,开展代表性项目绩效评估,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保护措施。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交流表演等传承活动。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义务履行和传习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评估,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力争市级传承人突破20人,区级传承人达到180人。
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将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建设非遗传承、宣传、展示基地。力争新建3所市级非遗传习所、2个市级生产性保护基地。
推动非遗交流传播。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联合相关部门编写非遗普及读本,支持区内学校因地制宜编撰乡土教材、文化读本,积极创建市级、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播。策划、组织和参加非遗专题宣传展示、展演、展销系列活动。
第三节 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打造三个文物活化利用实践示范点。推动东溪古镇“一街、两宫、四馆、七巷、九市”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议院办公旧址等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开展研学、演艺和文创等消费体验活动,打造东溪古镇文物活化利用实践示范点。推动安稳、石壕红军街、红军桥等长征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创、红色旅游,打造长征文物活化利用实践示范点。推动民间团体或文化爱好者依托綦江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讲好文物故事、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綦江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实践示范点。
发展非遗产业链。以农民版画为重点开发文创产品、讲好版画故事、开展艺术研学。引导东溪腐乳、綦江萝卜干、金角老四川牛肉干等非遗手工产品产业化发展,构建“艺术、曲艺、食品” 非遗文创产业链。结合旅游区、民宿和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发展非遗现场体验、文化展演,构建非遗旅游产业链,至少打造1条非遗旅游线路。多渠道推动非遗活化利用,力争2025年非遗产业综合收入达100亿元。
讲好綦江故事。围绕綦江人民生产生活,升级《綦城故事》,打造具有綦江地方特色的精品语言项目。开设、出版《綦走发现》等专栏、专刊,支持社会团体及个人加强作品采编,不断推介綦江山川风俗、文物解读、民间传说和人物历史等,多角度讲好綦江故事。
专栏3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推进一批文物修缮。重点实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议院办公旧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推动广佛寺、中峰老街和李绍隆题记等文物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 构建綦江博物馆矩阵。以綦江博物馆升级为抓手,适时启动工业博物馆、煤矿博物馆、三线建设博物馆、移民文化博物馆和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5大馆园建设,升级王良同志纪念馆暨红色思政教育基地、僚人文化博物馆、綦岸盐运文化博物馆、教育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5个馆园,构建“1+10”綦江博物馆矩阵。 打造一批非遗文化载体。新建3所市级非遗传习所、2个市级生产性保护基地,按照重要性和濒危等级新建5—10个基层綦江非遗传承点。 |
第六章 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深度挖掘綦江地方文化题材,激发全民文化创造力,创作更多彰显时代主题、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艺精品。力争每年荣获市级以上文艺赛事活动奖励5次以上、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或国家级文艺赛事奖励1次以上。持续优化文艺创作环境、推进群众文化工作,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第一节 推进文艺精品创作
围绕“红色经典、时代旋律和乡土文化”三大主题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提升全区文学剧本、书法美术、戏剧曲艺、摄影音乐等文艺创作水平,持续传承和发扬綦江文化内涵。落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组织文艺工作者写綦江、画綦江、唱綦江、话綦江,推动创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围绕长征精神,根植于綦江本土长征故事,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支持地方草根文艺工作者和地方团队进基层、多创作,形成一批“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和歌舞曲目。围绕乡村振兴、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关键节点,以发生在綦江的人物故事为蓝本推出一批反映人民生产生活、契合时代浪潮的“时代旋律”文学作品、话剧和舞台剧目。围绕西南古民族文化等綦江特色文化,结合川剧、綦江民歌、横山昆词等綦江优秀地方剧种推出一批反映綦江地域历史的“乡土文化”文学作品、戏曲作品和演出剧目,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情景再现、3D影像还原等形式摄制綦江人文纪录片。在创作中总结发展綦江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綦江文化影响。
第二节 优化文艺创作环境
优化激励机制。发挥文艺奖项的导向激励作用,举办区级评选并积极组织本土文艺作品参加各级评选,力争每年获市级以上文艺赛事活动奖励5次以上,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或国家级文艺赛事奖励1次以上。强化投入保障机制,保持区级财政对文艺创作的生产投入,专项支撑文艺精品创作。
优化传统戏曲发展环境。建立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选送有潜质的人才深造进修,让音乐教师成为戏曲教育的主力军,聘请专业人士担当校外戏曲辅导员,鼓励各校成立戏曲社团,召开兼职教师培训班,让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
整治突出问题。选树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典型,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形成崇德尚艺的良好风尚。加大文娱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力度,营造积极向上、充盈正气的文艺生态。
培养文艺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探索采用客座制、签约制、特聘制等引进优秀文艺人才。强化本土文艺人才梯队建设,做好文艺公开课、开设专业领域权威培训等工作,拓展基层文艺人才视野。完善文艺人才薪酬激励和考核评估机制。
第三节 优化文艺组织网络
加强群众文艺团体建设。继续支持和规范区级群众文艺团体,在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群众文艺工作室,深化群众文化平台发展。
发挥文艺带头人作用。持续选拔培育一批群众文艺带头人,结合公共文化设施和乡风文明建设,围绕文艺带头人建设一批文化大院、文化活动示范点、文化中心户,深入基层开展社区、村、学校、企业等群众文艺活动。
建立文艺志愿者机制。鼓励引导专业文艺团体、学校等专业人才加入文艺志愿者行列,针对各镇(街道)、旅游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建立“结对子”志愿服务机制,培养基层群众文艺人才,提升辅导群众艺术创作水平。
专栏4 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
实施文艺作品创作质量提升工程。围绕“红色经典、时代旋律和乡土文化”三大主题创作一批精品文艺作品,拍摄一部綦江纪录片,推出一批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 |
第七章 推进广电传媒高质量发展
深化媒体融合,强化融合媒体和网络视听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内容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建设。
第一节 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抢抓“全市融合媒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契机,以“区融媒体中心升级”为抓手,从“智慧融媒”“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教育”等多方位、多角度深掘新基建+媒体融合结合点,推进新型主流媒体阵地建设,构建全媒体传播覆盖体系,形成线上线下主流舆论传播引导新格局。挖掘媒体服务功能,推进媒体+政务、商务、服务等多样化服务,增强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建成综合服务平台。按“一云多屏”的新媒体技术架构,承接“重庆IPTV智能媒体生态建设工程”,推进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强化内容安全和网络安全、打造全媒体、全业态、全IP化的综合集成播控平台。
第二节 提升内容生产和创新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内容是根本”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内容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百佳精品”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等精神内涵,切实强化綦江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纪录片、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及作品的创作指导。主动参与融入重庆“纪录片之都”城市品牌建设工程,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加强融合媒体节目形态的开发研究,提升主流网络视听媒体的内容发布、短视频、直播与多频道网络产品(MCN)带货服务等新业态的支撑能力。力争“十四五”末,推出2个市级优秀栏目(节目),2部(个)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出1个市级品牌栏目,2个区县品牌栏目,2个媒体服务品牌。
第三节 提升广电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大数据、智能化传输网络和在线服务系统。建立以“云网融合”传输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宽带传输网络和在线服务系统,全面提升区级媒体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由功能型向智慧型转变,提升智慧广电综合信息服务、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应急广播系统在“十三五”建设基础上,实现与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效果监测评估系统、接收终端的互联互通。同时,加强与应急、气象、地震、水利、规资等部门应急信息的对接,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发布政务信息服务。
专栏5 推进广电传媒高质量发展 |
智能媒体生态建设。改造完善内容生产和存储平台,构建适应业务发展的IPTV运营支撑系统。 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区融媒体中心集中办公、完善功能用房建设。 綦江“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创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和业务承载形式,提升智慧广电综合信息服务、社会管理服务能力。 推动农村应急广播体系进一步优化。 |
第八章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主体,鼓励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推动传统文化持续转型,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争到2025年全区文化市场主体达100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8家。
第一节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培育数字影视,推动三江、东溪影视基地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影视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体验产品,积极引入影视特效、动漫等技术团体入驻。培育数字文娱,引入虚拟现实、电子竞技等娱乐项目,构建数字文娱产业链。培育数字演艺,推动川剧等文艺团体、演艺场所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网络剧场,发展“互联网+演艺”新业态。培育数字会展,支持綦江博物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发展“互联网+会展”新业态,开展虚拟讲解和交互体验等数字服务。培育数字出版,支持綦江馆藏文化资源数字化改造,发展数字阅读、数字图书销售新业态。培育数字媒体,结合融媒体、自媒体建设,发展一批本土网络自媒体博主,与土特产、文旅等形成数字媒体产业链。积极建设数字文化创新平台,支持文化主体开发数字网络业务,推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主客体养成数字文化生活习惯。
积极推进传统业态新发展。发展图书出版和零售业,积极推进文学艺术和新闻内容创作出版,优化綦江线上线下出版零售业布局。发展文化演艺产业,围绕綦江特色、长征精神等主题,利用永城吹打、川剧、民歌打造《戏说南州》等节目并常态化演出、投资创作《东溪米案》《红军长征过石壕》等演出剧目和文化主题灯光秀,打造綦江特色文化演艺产品序列。发展文化工艺品制造零售业,以农民版画为重点开发綦江民间艺术工艺品序列,进一步推动雕刻艺术与家具家居、摆件装饰等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区、文创街区构建文化工艺品销售购物体系。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业,重点做好布艺纺织、印刷包装等产业。发展传统文娱产业,加快传统娱乐场所环境和服务升级,优化电影院布局,推进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发展文艺教育培训业,建立满足大众需求的文艺兴趣教培体系。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引导綦江文化产业资源相对集聚,构建“一园五地”全域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布局,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
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园。建立数字文化创新平台,引导数字影视、数字文娱、数字会展、数字演艺、数字出版、数字媒体等新型数字文化业态落户綦江,打造集科研、教育、产业、生态等为一体的数字文化产业园区。
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将西南古民族文化、盐运文化融入东溪古镇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演艺、手工艺品制作与销售、美食文创等业态,支持东溪古镇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创建农民版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綦江农民版画院和印象版画公司产业基础优势,拓展版画元素时装印染、商品包装和文创商品等应用,加强与艺术院校合作,做优版画展示、版画体验和版画交易,创建农民版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升级古剑山艺术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利用古剑山生态人文环境,引导艺术家、创意工作者入驻古剑山艺术村,建立渝南黔北艺术创意工作者群落,发展艺术咨询、艺术培训、艺术设计、艺术交流与创意孵化等业态,构建艺术产业链。
升级三江老工业基地文创产业园。依托綦江“四钢记忆”工业文化主题景观,发展影视拍摄、生活服务和旅游体验,升级三江影视拍摄基地,聚焦工矿背景下的影视文化和创意领域,打造工矿旧址文旅再利用示范园区。
打造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以旅游为载体打造中央红军过綦江主题旅游线路,沿线布局旅游接待、教育培训、特色手工等文旅业态。
第三节 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加快文化主体建设。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质文化企业、优势文化产业集聚,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小微文化企业,繁荣文艺教育培训市场。培育新增文化市场主体总数达100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总数达18家。
完善文化消费设施。鼓励文创商店、特色书店、美术馆等进入商圈、旅游区,发展“嵌入式”文化消费场所,支持演艺剧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建设,支持文化主题步行街建设,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体商旅综合体转型,完善和构建文化消费设施体系。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健全综合执法制度机制,完善文化市场信用体系。严厉打击违法出版活动、违法经营活动、著作权侵权、“伪基站”设备等违法行为;落实市场主体守法经营责任。推动文化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专栏6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
新建一批文化产业集聚项目。建好綦江数字文化产业园,创建东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农民版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升级古剑山艺术村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引导三江老工业基地文创产业园和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健康发展。 |
第三篇 加快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建设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拓展全域旅游产品体验、完善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建设。
第九章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融入全区“一体两翼多点”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一轴两核四组团”文旅发展空间格局,实现“激活中轴、辐射两厢、双核驱动、四团发力、融通全域”。
“一轴”,全域旅游发展主轴。依托贯通綦江南北的交通主轴和綦江河,激活中轴、联动南北旅游资源。
“两核”,城区旅游发展核、东溪古镇旅游发展核。打造綦江文旅休闲城市,作为全区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依托东溪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品牌,形成綦江文旅南部发展核。
“四组团”,红色文化研学组团、康养旅游度假组团、古镇文化体验组团、农旅融合休闲组团。
红色文化研学组团:以安稳镇、打通镇和石壕镇为主体范围,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发展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铸魂育人功能。
康养旅游度假组团:以横山镇、郭扶镇、文龙街道、新盛街道、古南街道、通惠街道、三江街道、永新镇和中蜂镇为主体范围,依托横山、古剑山和高庙坝等,打造主城都市近郊“后花园”,突出避暑度假、生态康养等功能。
古镇文化体验组团:以东溪镇和丁山镇为主体范围,依托东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发展古镇休闲、高端康养、避暑度假,突出僚人文化和盐马古道文化体验传承功能。
农旅融合休闲组团:以三角镇、永城镇、隆盛镇、石角镇、篆塘镇、扶欢镇和赶水镇为主体范围,依托老瀛山国家地质公园、永城温泉等资源,突出农耕文化、乡村休闲功能。
第十章 拓展全域旅游产品
加快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发展康养度假、红色研学、古镇古迹、綦河滨水、乡村休闲和城市商服六大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三山一坝一温泉,一园一河一古镇”八大旅游引擎,引领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建设。
第一节 做强康养度假旅游
发挥綦江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地位优势和邻近主城区位优势,面向重庆主城“千万级”客源市场,利用气候、文化和温泉资源,创新发展社区康养、禅艺康养、研学康养、田园康养和温泉康养五大主题业态,打造“三山一坝一温泉”五大引擎项目,引领綦江康养度假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打造西南康养旅游标杆、建成知名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提档横山社区康养。利用横山邻近主城区位和山地气候资源优势,发展医学康复、食膳疗养、体育健身等业态,构建健康社区、原乡社区和生态社区等多元化康养度假产品,打造全国社区康养度假旅游标杆、创建横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建设横山原乡农旅项目。以“原乡社区+康养”为发展理念,围绕“田园、乐园、庄园”打造儿童研学、亲子游乐、家庭栖居、智能康养、社群友邻、生态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横山原乡康养综合体。
——升级天台山景区。以景区基础设施升级为抓手,以健康为核心培育度假生活方式,加强景区食膳疗养、体育健身等主体设施招商力度,推动升级天台山景区。
——创建横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按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10)等规范,在市级旅游度假区基础上,对标对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标准,提升度假产品体验、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提档横山旅游度假区,力争“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发展古剑山禅艺康养。依托古剑山历史人文底蕴和森林生态环境优势,推动古剑山从单一观光旅游向多元化休闲度假旅游转型,构建“生态人文观光+禅艺康养度假”旅游产品体系,联动构建綦江北部文旅大环线。
——丰富古剑山“文养”体验。利用千年古刹净音寺、三佛岩等文化资源,打造古剑山生态禅养IP,结合“国潮”、“汉文化”等新兴文化理念,开发禅修课堂、祈福庙会、古剑氧吧、古剑汉文化艺术中心、竹海国学院等文旅体验产品。
——夯实古剑山休闲度假旅游基础。采取分类定向招商措施和“景区+度假区”模式,引导古剑山向产品多元化转型,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古剑山“生态人文观光+文化康养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打造古剑山“文养”大景区。发挥古剑山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和利用交通网络,串联蟠龙水利风景区、中峰老街、灵应岩石栀子图腾等景点,加快形成以古剑山为龙头的綦江北部旅游环线、打造古剑山“文养”大景区。
发展老瀛山研学康养。依托丹霞地貌奇观资源优势,提升“恐龙足迹化石+丹霞地貌奇观”地质研学产品品质,打造重庆第一地质研学品牌,利用地质研学吸引力推动发展休闲度假、运动康养产品。
——提升地质研学,打造科普中心。利用老瀛山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丹霞地貌和历史遗迹资源,升级采用3D影院、互动多媒体和地质博物馆等设施设备,丰富地质研学体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沉浸式、交互式木化石地质科普教育基地。
——发展运动度假。利用地质研学吸引力和老瀛山生态环境,采取“景区+度假区”模式,鼓励面向家庭市场需求,发展以地质研学为特色的山地生态度假和户外运动探险等运动康养休闲产品。
——联动发展,增强品牌影响。向东联动翠屏山景区和古剑山景区,依托木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品牌优势和恐龙足迹化石群资源优势,打造地质化石遗迹游线、侏罗纪文化长廊游线、户外亲子拓展游线,与渝黔高校合作建设研学基地,推动老瀛山打造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地质研学品牌。
提档高庙坝田园康养。依托高庙坝海拔适宜、生态优良等资源优势,发展田园避暑康养产品,创建高庙坝市级旅游度假区,带动周边打造綦南田园生活度假带。
——打造北纬29度康旅示范项目。以创意“新田园生活”为核心,挖掘高庙特色文化资源,以亲子游乐、亲近自然和田园回归为主题升级旅游景区,建设度假酒店、老年大学、康疗医院和版画艺术街,打造渝南黔北田园康养旅游示范品牌。
——升级田园康养体验。依托高庙坝十公里崖线,打造田园悠养民宿群。丰富完善接待设施,建设国家级学生实践基地。持续提升高庙坝旅游度假区滨水、林荫等天然“避暑”产品,升级乡野游乐区、自由露营坝、房车体验场、户外野营场地等体验项目,升级高庙坝田园避暑体验。
——联动发展綦南田园生活度假带。以高庙坝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梳理綦江田园度假资源,放大狮子山人面石、蘑菇石,牯牛背等网红效应,串联铜鼓殿、都府庙、花耳岩、聚奎湾、皇帝湾、大僚湖、狸狮坝等人文节点,沿篆塘-郭扶醉美乡土风情路,联动郭扶、篆塘、丁山、东溪四镇打造“一核一路,四镇统筹”的綦南田园生活度假带。
发展温泉康养。把握“綦万三化”发展机遇,利用永城地热温泉资源,开发温泉康疗康复系列产品,打造永城温泉康疗产业集群,助推永桐新城建设。
——构建温泉体验产品体系。以“温泉+康复疗养”总体思路,推出永城“长寿泉”名片,构建以“神秘的传说故事”为吸引力、“健康的温泉疗养”为竞争力,结合中医药养生、引进泉疗文化,配套健康管理、水疗运动、康复理疗、医养配餐等产品,打造西部一流温泉体验产品体系。
——共建中新豪立国际温泉康疗度假区。推动綦江、万盛经开区共建中新豪立国际温泉康疗度假区,重点抓好区内游客接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2025年建成以“温泉康养”为特色,集会议休闲、高端度假、医疗康复于一体的温泉旅游度假区,引领綦万建成1个温泉项目、2—4个田园原乡和多个休闲农园。
第二节 做靓红色研学旅游
以“红色文化研学组团”为主体范围,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创意红色旅游产品,打造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支撑创建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做靓长征精神研学产品链。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以“红军战士”的成长为主题,开展“吃红军饭、住红军屋、走红军路、受红军训”等沉浸式体验。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创新红色旅游体验方式,让红色文物资源“活起来”,为游客还原王良、霍氏三杰等革命先辈的生平事迹。以“长征地标打卡”和“党史答题摘星”为核心创意打造长征主题健步挑战赛,增强游客互动体验。
打造全域文旅融合发展区。联动全域旅游吸引物体系构建“一核一带三点”红色文化旅游空间。巩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主题展示区,打造石壕—安稳文旅融合核心。联动綦江城区,沿G75兰海高速串联生态人文资源形成綦江城区-安稳-石壕文旅融合发展带,联动东溪、永城和永新形成三个文旅融合节点。串联东溪古镇、东溪镇永乐村、东溪古建筑群、丁山湖景区等旅游资源,打造东溪文旅融合节点。串联王良故居、綦江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打造永城文旅融合节点。串联古剑山、梨花山等旅游资源,打造永新文旅融合节点。
共建渝黔红色旅游大环线。融入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渝黔红色旅游协作。围绕“保卫遵义会议、长征转战綦江”与红军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的历史联系,联合贵州遵义、融入重庆主城,构建渝黔红色旅游大环线。加快融入“红岩联线”,全力打造遵赤綦“红三角”,把綦江打造成为“重庆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搭建渝黔旅游合作平台,定期举办渝黔旅游节,加强渝黔旅游营销合作,建立渝黔信息共享、资源互推、客源互送机制,联动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第三节 做优古镇古迹旅游
突出綦江西南古民族和商贸盐运等文化特色,联动全域古镇、工业遗址等,发展綦江古镇文化、工矿文化和多彩綦江三大文化旅游产品。
提档升级东溪古镇文化旅游。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品牌影响力,利用古镇文化底蕴优势,升级东溪古镇文旅体验,引领培育綦江古镇文化游。
——升级东溪古镇商贸文化体验。打造“一街、两宫、四馆、七巷、九市”文旅产品,引导特色文化消费产业有序聚集,积极创建市级夜间消费聚集区。提升“一街”景观,结合盐运文化重现市井生活繁荣景象;活化利用“两宫”(南华宫、万天宫),重现商贸、祠堂、宗族繁荣景象;加快“四馆”建设(四川移民文化博物馆、綦岸盐运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展览馆、綦江农民版画文创馆),发展文创产业;修复“七巷”和“九市”建筑设施,营造千年古镇文化氛围。
——升级东溪古镇旅游配套设施。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古镇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发挥驱动作用,引领培育綦江古镇文化游。发挥东溪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示范作用,推动中峰老街重现边贸繁荣场景、推动郭扶古镇打造竹编特色商品、推动永新镇恢复明清老街历史风貌等,在有条件的地区植入綦江特色文化,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綦江古镇文化旅游产品。
培育打造渝黔公路沿线工业遗产集聚带。梳理全域三线工矿文化资源,盘活工矿文化资源,培育工矿文化旅游产品,助力打造“生活秀带”,延续綦江历史文脉。
——升级打造三江影视产业文创园。围绕三江街道老工业遗址,加快建设三江影视产业文创园、重庆三江影视拍摄基地、三江影视文化主题公园和三江老工业文化陈列馆,培育研学、文创、创意食宿接待、影视快闪等业态,加速推动三江工矿文创旅游区投资、建设和运营工作。
——打造綦江工业博物馆。依托綦江工业遗产,发掘整理各类遗存,建设綦江工业博物馆,全面展示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军工生产、煤炭开采等方面的工业历史进程,传承工艺生产、企业文化等非物质遗产。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博物馆资源,建设智慧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教育科普、文化创意、娱乐产品等,将工业遗产转化成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财富。
——持续巩固工矿开发利用条件。加大工矿遗址保护利用、招商引资,完善遗址点周边道路交通、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夯实工矿旅游发展基础。
培育打造多彩綦江文化旅游。推动山地特色农业与中小学生校外教学、户外实践相结合,打造綦江农耕文化研学旅游。利用东溪明善书院、永城芙蓉书院等发展国学文化研学旅游。利用古剑山白云观等设施发展禅道文化研学旅游。利用綦江工业博物馆、三线建设博物馆和綦江农民版画院等文化设施,发展地质工业、民俗体验等多主题文化研学旅游,培育多彩綦江文化旅游。
——打造多彩僚王城文旅融合项目。用好僚人文化研究成果,打造“多彩僚王城”,展示僚系民族文化遗产,策划“看僚人舞、听僚人歌、讲僚人故事、住僚人建筑”等文旅业态,打造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及东南亚民族寻根祭祖之地。
——打造南州古城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围绕綦江古南州建制历史,研究推进南州古城建设,突出綦江盐运商贸、传统农耕等文化,打造集历史人文传说和古城景观为一体的文旅街区。
第四节 做精綦河滨水旅游
立足“江以綦名,城以江名”文化底蕴,进一步发挥綦江水资源优势,深挖綦江水文化,以水为脉联动发展全域旅游。
打造綦江航运历史文化园。利用綦江水系生态条件和航运文化,建设“一馆一线一地”。打造綦江航运历史文化园,展现綦江水陆交通发展历史。讲好綦江“智仁勇信严,中华常胜利”船闸文化故事,开通大常闸—大华闸—大中闸段的水上观光航线,运用现代科技重现沿岸商贸盛景。依托抗战闸坝沿线三线工矿遗址和红色文化资源,以洋渡河峡谷为核心,开展筑路筑坝等水上娱乐体验,建设主城近郊红色滨水露营基地。
打造綦江水岸生态休闲带。打造綦江水系河岸生态休闲景观,依托石角盐运码头和篆塘镇盖石码头,加快清溪河-綦江河-蒲河、福林河-藻渡河、松坎河-沱河-洋渡河亲水文化步道建设,拓展滑水、皮划艇、漂流等水上娱乐项目,丰富沿岸餐饮、休憩和购物等设施配套。
以水为脉联动全域旅游。以綦河为主轴结合兰海高速,构建陆路通勤辐射、水陆漫游观光的綦江水岸生态休闲带,联动推进全域旅游。
第五节 丰富乡村休闲旅游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农旅融合休闲组团”为主体辐射全域乡村,以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为抓手,发展四大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助推乡村振兴。
发展生态田园型乡村旅游。发挥綦江农业产业优势,结合田园风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和自然观光产品,引领全域乡村旅游发展。以横山新荣村、郭扶高庙村为示范引领,升级三江寨门梯田、石角白云梯田、刘罗坪生态农业观光园、三角牟坪生态园、东溪白茶基地、赶水草兜萝卜基地等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乡村景观优化升级和基础设施提档,完善休闲体验产品。
发展传统文化型乡村旅游。发挥綦江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僚人文化和民风民俗优势,注重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的传承保护,推动传统文化型乡村旅游发展。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人流,支持石壕镇石泉村、安稳镇羊角村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古南街道花坝村为重点,推动郭扶镇龙泉村、中峰镇中峰村、丁山镇狸狮村、打通镇吹角村、安稳镇崇河村等乡村挖掘传统农耕资源,打造传统文化型旅游乡村。
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依托景区景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布局横山避暑度假、古剑山禅宗养心、老瀛山地质科普、高庙生态体验、长征革命文化、永城温泉疗养、綦河水运历史、东溪古道探秘、三江工矿文化等主题乡村旅游。以创建横山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为引领,推动横山旅游度假区周边新荣村、新寨村,古剑山旅游度假区周边花坝村、连城村,老瀛山景区周边红岩村,高庙坝旅游度假区周边高庙村、龙泉村,东溪古镇周边福林村、草坪村等开展乡村旅游。
发展滨水休闲型乡村旅游。抓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契机,以篆塘珠滩村为核心示范,依托珠滩天然水域和现有养殖产业基础,打造水域休闲和渔家美食主题的乡村旅游。结合丁山湖、鱼栏咀水库、青杠水库、梅子桥水库和红花湖水库等布局经果林、鱼蛙大闸蟹养殖等产业,打造集垂钓休闲、采摘体验一体的滨水休闲乡村旅游。围绕蒲河、藻渡河、洋渡河等条件较好河段,联动乡村开发漂流、户外露营等活动,拓展滨水运动乡村旅游。依托新盛河—清溪河—綦江河沿岸僚人、祭祀、农耕等传统文化遗址,以“卧马渔村”为核心打造滨水人文乡村旅游。
第六节 提升城市商服旅游
以綦江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为主体范围,引入城市主题游乐项目,以“好看、好玩、好服务”为目标,建设和发挥好城区旅游综合配套、旅游集散功能,做优綦江旅游“会客厅”。
引入城市主题休闲娱乐项目。持续推进城市建设,发挥重庆南大门区位优势,力争在东部新城和北部新城各引进一个全国知名主题娱乐项目落户,加强与国家地质公园和横山旅游度假区联动发展。
提升城区人文生态旅游景观。启动城区夜景灯饰、形象整治、文化植入等工程。加强城区生态文化承载力,推进五大公园升级改造。打造城市旅游景观、提升城市旅游形象、营造旅游城市氛围,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强文化影响力。
升级城区“四河八岸”滨河景观。升级城区綦江河、沙溪河、通惠河、登瀛河滨河景观,加快打造人文綦江滨河景观走廊、“綦彩画廊”滨河景观走廊、版画艺术景观走廊和清凉綦江滨河走廊,结合水利、环保等实施治污清流、畅通畅行提升行动,打造“清水绿岸”生态系统。
提振母城和新城旅游服务业态。加强城区与綦江国家地质公园、横山度假区联动发展,结合城市商圈、商业街建设,鼓励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业态发展。加强文化植入,创新城区文化体验,繁荣夜间休闲观光、娱乐美食消费,结合城区“四河八岸”启动夜间亮化工程,打造东部新城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推进城区集散中心功能建设。紧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服务区机遇,打造渝南游客接待门户中心(綦万旅游调度及大数据中心),提升綦万旅游集散及游客接待调度能力,扮靓渝南旅游窗口形象。
专栏7 拓展全域旅游产品 |
打造一批康养度假旅游项目。推动横山、老瀛山、古剑山和大罗红花湖依托生态优势打造度假区,推动永城温泉打造中新豪立国际温泉康疗度假区,持续利用好高庙坝“凉吧”进一步开展避暑田园度假旅游。 打造一批古镇古迹旅游项目。以东溪古镇商贸文化体验升级为总抓手,推动东溪古镇基础设施建设、东溪古镇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军事参议院文旅融合等项目落地,推动多彩僚王城、南州古城等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推动三江影视产业文创园项目落地。 打造一批綦河滨水旅游项目。打造綦江航运历史文化园和綦江水岸生态休闲带,推动綦江适宜水域升级漂流等水上运动,建设蟠龙水利风景区。 升级一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照四大主题创建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0个区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推动11个乡村旅游点升级。 包装一批城市商服旅游项目。以綦江“母城”文化旅游功能提升工程为抓手,推动“四河八岸”文旅体景观及消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引进1—2个大型主题娱乐公园,打造东部新城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建好渝南游客接待门户中心,打造北部智慧新城文旅商综合体。 |
第十一章 优化全域旅游要素体系
以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完善旅游接待与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旅游智慧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第一节 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品质
提升旅游餐饮体验。以“内容土特化、美食品牌化、管理标准化、布局集聚化”为路径,提升旅游餐饮体验。构建“6+8+N”旅游餐饮体系。培育綦江北渡鱼、赶水草蔸萝卜、横山贡米、安稳黑山羊、石壕糯玉米、老四川牛肉干6个旅游食品品牌,培育东溪古道宴、横山养生宴、石壕红军宴、高庙生态宴、古剑养心宴、安稳羊肉宴、郭扶僚人宴、赶水农家宴8大宴会品牌,发掘100个特色菜品、认证200家綦江品牌餐饮店。以城区、东溪古镇为重点,打造美食街,加大旅游道路沿线布局,形成点轴均衡的多形式旅游餐饮店。
优化住宿产品结构。以品牌化、主题化、特色化为路径,打造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住宿业态。做精星级旅游饭店,引进五星级酒店1家,力争形成1家五星、3家四星、多家三星的星级酒店体系;加快主题民宿集聚发展,通过民宿标准化指导、特色化开发,重点打造形成主题多元化全档次的民宿系统;建立住宿服务和监管平台,细化完善各级住宿评价标准,实现标准等级动态管理。
打造旅游购物品牌体系。策划“綦江好礼”旅游商品品牌,构建“特色农副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特色旅游食品、特色文创产品”四大商品体系。加快农民版画、綦美人·旗袍、雕刻、竹编、刺绣、巴古陶等非遗文创商品研发;大力培育安稳羊肉、赶水萝卜、东溪豆腐乳、北渡鱼、扶欢米粉、赶水辣子鸡、千百度豆干、老四川牛肉干等民俗饮食品牌;大力开发红军长征红色革命文创产品;加快培育三江老工业基地、松藻等工矿文创产品,完善特色文旅商品供给链,丰富购物业态。
提振文旅消费市场。支持东溪古镇争创重庆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进文旅需求侧管理改革,提振綦江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打造东部新城、北部新城、十字金街和红星夜猫街文旅消费商业街。优化旅行社服务,提升旅游接待质量。数字赋能推出“綦江文化旅游年卡”,搭建直播带货、云购物等智能化平台。出台面向四川、贵州和重庆其他区县游客的旅游优惠政策。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等形式推动《百花村》《东溪故事》《綦河怒潮》等川剧演出剧目实现居民文旅消费多元化。
第二节 优化旅游交通集散体系
加快建设“快旅”交通体系。推动“一横七纵”“两横四纵”对外大通道建设,推进市域铁路C5线建设,加快綦江中部东西主通道S307升级改造,推进江綦万桐高速、安习高速等建设,提高对外快速通达能力,推进重庆主城至綦万快速路、綦江北互通及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形成全面覆盖旅游景区、重点镇街的高等级外部交通网络。
持续丰富“慢游”交通体系。大力提升景区干线公路等级,推动3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100%高等级公路连接。加快景区慢行系统建设,争取实施800—1000公里美丽农村通组公路,疏通乡村旅游“毛细血管”,建设老瀛山、长田自然保护区、长征文化公园旅游环线等一批连接景点、环绕景区的旅游公路,构建“串珠成链”的交通旅游大格局。增开綦江—万盛公交线路2—3条,开行3—5条旅游专线。
建设“2+6+N”旅游集散体系。建设以綦江城区和东溪古镇旅游集散中心为引领,古剑山、老瀛山、横山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中新豪立国际温泉康疗度假区、高庙旅游度假区六大旅游接待中心为支撑,覆盖全域景区景点旅游集散节点的多层次旅游集散网络。
推动交通旅游深度融合。高品质建设自驾车营地,强化客运枢纽、公路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等发展。积极推动“站运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古剑山、高庙坝等“景区直通车”和旅游专线,推行送票上门服务,打造“车票、门票、酒店”等“一站式”旅游客运服务产品。
第三节 推进旅游智慧化和标准化建设
打造智慧文化旅游管理平台。以全域文旅数字化为基础,推动綦江云上智慧文旅建设工作,构建由智慧核心枢纽-重要节点-用户终端组成的三级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加强智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景区流量管控、信息采集、智能安检等智慧升级。构建景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加强营销监测分析。
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等规范,重点推进东溪古镇景区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引导其他有条件的景区创A、升A工作。根据《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10)等规范,重点推动横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高庙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永城、东溪地等创建旅游度假区工作。推进全域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专栏8 优化全域旅游要素体系 |
打造一批高品质旅游接待项目。推动綦江旅游餐饮、旅游住宿和旅游购物健康有序发展,布局十大特色民宿带和6大特色露营地,提高旅游接待品质。 建设交通旅游融合干线网。推动綦江打造老瀛山旅游度假区环线公路和长征文化公园等一批旅游环线。 优化旅游集散体系。建设“2+6+N”旅游集散体系。建设以綦江城区和东溪古镇旅游集散中心为引领,“三山一坝一温泉,一河一园一古镇”为支撑,覆盖全域景区景点旅游集散节点的多层次旅游集散网络。 推动綦江景区标准化建设。推进綦江旅游标识环卫设施升级、綦江智慧文化旅游管理平台建设。 |
第四篇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宜融则融、应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基本思路,走源于文化、形于产业、用于生活、成于品牌的路子,加快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融合发展,力争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提升旅游文化内涵
培育和塑造旅游文化内涵。梳理綦江地方特色文化发展脉络和内涵,推动文化内涵与旅游主题协调统一,引领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地质生态文化与康养度假旅游产品融合,推动僚人、版画等传统文化与研学、乡村旅游产品融合。推动盐运文化与古镇旅游融合,推动红色文化与研学旅游产品融合。推动工矿文化、三线文化与工矿文创旅游产品融合。推动民俗文化、城市文化等多元文化与城市旅游、滨河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融合,厚植綦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推进文化设施旅游化利用
坚持文旅设施共建共享,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旅游功能。推进綦江既有或拟建的文化场馆对游客开放,开发展览、剧目等文化活动,提升文化馆园的旅游体验性。推进文化创新体验。开展VR、AR等高科技文化体验等项目,推进静态文化展示向动态互动转化。
发挥旅游覆盖面广、市场化程度高等优势,用好旅游景区、导游人员、中外游客等媒介,大力传播弘扬綦江以红色文化为特色,僚人、版画、地质、山水等多种文化元素,使旅游成为宣传綦江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第三节 创新文旅融合机制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 IP 协同创新机制。制定活动营销融合机制,一体化推进文化传播、文化演绎等活动与旅游营销活动,全力打造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品牌;制定文化保护利用机制,以保护为前提推进文化遗产观光、研学等旅游化利用;建立和完善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承载能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景区或景区周边覆盖;制定重点景区运营转型机制,探索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构建“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体制,根据景区定位分类施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完善文旅金融服务机制,进一步推进景区运营权、旅游用地使用权等质押、抵押贷款,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扩大信用融资比例,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
第十三章 开展文旅品牌营销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策划特色游线、开展品牌活动、构建营销矩阵、加强开放合作,提升綦江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
第一节 策划特色游线
策划五条特色游线。构建康养度假主题游线,以横山、永城为核心,串联东溪古镇、郭扶和丁山等康养避暑项目,推动不同需求客群参与多元化康养度假体验。构建红色研学主题游线,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为核心,内部建立綦江城区-石壕-安稳红色旅游带,讲好红军长征故事,体验长征行军生活,外部联动贵州打造渝黔红色游线。构建文化养心主题游线,以古剑山、高庙坝、綦江河和盐马古道为主线,串联僚人、溱州等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养心游线。构建乡村民俗主题游线,以东溪镇、永城镇、永新镇等国家级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为核心,串联各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乡村民俗主题游线。构建地质研学主题游线,以綦江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串联古剑山、老瀛山、安稳镇观音村打造以地质科普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游线。
第二节 构建营销体系
加强活动营销。按“一地一品牌、一季一赛事、一月一活动”总体思路,整合文化、旅游、体育等节赛资源,建立三大品牌活动、四季体验节会、五大体育赛事的“345”文旅营销活动体系(详见表2)。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全方位立体营销矩阵,推动“多彩綦江·创新之城”声名远播。
表2:綦江节事活动策划表
主题 | 活动名称 | 举办时间 |
区域品牌节事 | 农民版画艺术节 | 5月 |
唱响横山青歌赛 | 7月 | |
盐马古道文化旅游节 | 8月 | |
文旅体验节事 | 永新梨花节 | 春季(3—5月) |
三江樱桃采摘节 | ||
打通紫薇花观赏季 | ||
扶欢蓝莓节 | ||
安稳伏羊文化节 | 夏季(6—8月) | |
隆盛李子采摘节 | ||
丁山杨梅采摘节 | ||
郭扶僚人文化节 | ||
高庙美丽乡村趣味运动会 | ||
古剑山露营季 | ||
横山赶寿节 | ||
綦江农民丰收节 | 秋季(9—11月) | |
中峰采蜜节 | ||
石壕重走长征路 | ||
老瀛山国庆季 | ||
赶水“草蔸”萝卜文化节 | 冬季(12月—2月) | |
綦江非遗年货美食节 | ||
永城温泉文化旅游节 | ||
东溪古镇迎新彩灯文化节 | ||
重要体育赛事 | 四国篮球争霸赛 | 4月 |
老瀛山国际越野挑战赛 | 6月 | |
横山骑跑两项赛 | 8月 | |
重庆市游泳锦标赛 | 10月 | |
渝黔八区县篮球联赛 | 12月 |
建立营销矩阵。实施自主营销,以融媒体中心为主体,加强自媒体运营力度,建立自主营销体系,鼓励行业协会、文旅企业透过自主阵地实施宣传措施。实施全民营销,培育一批本土微博、朋友圈、QQ群、短视频达人,滚动推出各类作品引领本地居民自发宣传介绍綦江文旅特色。实施顶流营销,适度引进央视、重庆卫视等传统顶级媒体,全面加强与微博大V、短视频博主等网络顶级流量合作开展宣传活动。实施线下营销,精准采购机场航站、高速大牌、高铁灯箱、商圈LED屏等户外媒体广告服务宣传文旅品牌。实施精准营销,细分景区客群市场分类聚焦银发客群、中年客群、亲子客群等不同文旅需求定向投送广告。
第三节 加强开放合作
依托红色文化、农民版画和僚人文化等文旅品牌,着眼区域开放合作提高綦江文化外向吸引力,推动更多文旅品牌入驻国家级、市级平台和出境展示交流,擦亮綦江对外交流文旅名片,提升綦江文旅品牌影响力。
助力綦万“三化”发展。深化落实《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规划》《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以綦万创新经济走廊为载体,聚焦永桐新城建设,以两地文旅合作助推綦江—万盛创建国家级、市级旅游休闲城市。
深入实施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以《南岸区、綦江区与石柱县“十四五”“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为牵引,依托綦江农民版画、草蔸萝卜等文旅产品开展乡村产品推介,书写好“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的“綦石”篇章。
加强区域协作联动。以《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为主线,推动渝黔东西向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依托三山资源融入遵义、江津、南川沿线,打造国际知名的康养度假旅游环线。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一馆一路一会一节”为抓手(“一馆”即綦岸盐运文化博物馆,“一路”即川渝黔盐马古道文化旅游线路,“一会”即盐业盐运文化学术研讨会,“一节”即盐马古道文化旅游节),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大对外合作交流。紧抓“百品”推广行动,推出一批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用好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等文博资源,通过与韩国开展城市记忆画展、摄影展、友谊寻根之旅等系列主题活动,巩固中外传统友谊。围绕“世界温泉之都”品牌,建好中新豪立国际温泉康疗度假区,扩大与新加坡等国家的交往。
第五篇 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期间綦江文化和旅游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十四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提升治理能力
创新文旅治理体系、提高文旅发展活力,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有机结合,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提升文旅治理能力。
优化文旅治理机制。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将旅游监管方式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健全文化旅游“黑名单”制度。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
提升文旅法治水平。健全和完善普法教育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员干部普法教育制度。建立执法人员学法制度,加强普法教育宣传推广。健全法制考核制度,做好执法工作管理专项整治。
坚守文旅绿色和安全发展底线。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践行“两山”论,规范建设行为,不触碰生态保护红线,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守安全发展底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危机预警机制,统筹推进文旅发展安全建设,维护旅游发展稳定。
第二节 强化实施保障
强化组织协调合作。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文旅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区域间、部门间联动机制,推进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与协调。
切实加强政策保障。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强化对文物保护传承的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消费激励政策,完善《綦江旅游招徕奖励办法》。全面落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完善休假制度。
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加强存量土地盘活,保障重大招商项目及时落地,将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全区国土空间规划并给予重点保障。加强用地质量监督,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市场需求,围绕人才制度、人才吸引等环节,积极营造重视人才良好氛围。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引进制度,创新人才培训模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中央专项资金、争取市区两级财政资金,设立区文旅产业发展基金,以政策资金吸引民间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招商引资和规划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为重点,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投资建设、政策扶持等情况,实时跟进招商项目,做好招商项目的落地运营与招商企业的配套服务。
完善评估监督机制。创新科学评估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整合互联网大数据和统计数据,通过科学精准评估,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市场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三节 制定行动计划
綦江区“十四五”期间文旅发展拟建设重大项目63个,计划投资337.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4.6亿元,占总投资的4.3%;社会投资323亿元,占总投资的95.7%;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额>=20亿)共计5个,投资额280亿元,占总投资的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