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綦江区科技创新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在綦市属机构,有关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綦江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年8月
目 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时期;是重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阶段;更是綦江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催生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推进“十四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根据《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带动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十三五”时期,綦江聚焦全区科技创新总体目标,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人才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成效稳步增强。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高于全市2.1%的平均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201件,是“十二五”末期的3.3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1件/万人,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36.79%;登记重庆市科技成果665项,较“十二五”末期增长267.4%。科学技术奖取得新突破,“复杂修形齿轮精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复合防火玻璃”项目和“马路隔音玻璃”项目获得了2019中国建材与家居行业科学技术奖技术转化类奖,“急倾斜智能液化压支架的研制与应用示范”“复杂煤层树状钻孔岛双开采煤层气技术及装备”“难采煤层机械化开采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3个项目分别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企业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全区高新技术企业98家,是“十二五”末期的5.4倍;科技型企业达到1050家;入库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认定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136个,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52%。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54家(包括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市级中小企业研发中心26个);培育科技服务机构52家,其中国家级双创基地1家、市级众创空间4家;建成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室2个、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市级专家大院1个。研发人员达5938人,是2015年的4.3倍;专业技术人才达2.2万人,是“十二五”末期的1.3倍。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创新势能不断蓄积。优势产业加快智能升级,79家传统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获批市级数字化车间、市级智能工厂项目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7%,卫星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纳米银导电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零”的突破;西部信息安全谷加快建设,引进安恒信息、重庆新基建网络靶场等12个信息安全及数据灾备产业项目,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和重庆信息安全学院落户。“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建设加快,引入“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分部”“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中心”两大国家级创新平台。
科技引领作用不断显现,科技惠民成效显著。持续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普基地1个、市级科普基地3个、区级科普基地15个。科普助力扶贫初见成效,累计选派28名市级科技特派员、81名区级科技特派员,联系25个贫困村、21个重点村,到村入户开展科技项目技术推广、咨询指导,完成标准化蜂园建设示范推广、横山优质稻种植标准化技术集成等项目。科技创新场景应用不断拓展,实施齿轮大数据赋能平台、河长平台、无感支付智慧系统、住房大数据运用管理平台、5G智慧园区、綦扶贫、智慧社区等一批智慧应用场景项目建设,为生活赋能添彩。
创新改革深入推进,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出台《綦江区科技创新扶持办法》《綦江区产业人才引育若干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金融创新不断推进,建立规模1亿元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000万元的綦江区种子投资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发放1.8亿元,重点扶持科技型企业80家。创新氛围日趋浓厚,举办重庆英才·智创綦江、智博会齿轮产业高质量发展、信息安全与数据灾备等高峰论坛,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众创大赛、双创比赛等活动,荆江半轴的“汽车半轴法兰钻孔专机”获国家创新大赛高端装备制造类“金翼”奖。
“十三五”时期,綦江区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不足、创新主体带动乏力、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居全市中下游水平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提升綦江创新发展动能,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宏观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经济社会注入新动能。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变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下,基础科学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前沿领域呈现群体突破态势,科技创新进入大融通时代,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此背景下,綦江区应紧扣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与挑战,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推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对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党的十九大确立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释放和创造巨大的内需潜力。因此,“十四五”时期,綦江区需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科技创新决策部署,瞄准科技关键领域,紧扣发展需求,以科技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人民幸福感。
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使命。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扎实落地科技政策,持续厚植创新优势,加速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动綦江、涪陵、合川等创建国家高新区,打造向东南西北方向辐射的战略支点,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能级,打造辐射周边的活跃增长极,加快建成百万人口现代化城市。在此背景下,綦江区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南向支点城市,应把握时代脉搏,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抓手,推进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以下简称“綦万三化”)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建设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
綦江区需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綦江是重庆“南大门”,区位独特、资源富集,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和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有利于集聚人才、平台、企业等创新要素资源,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导落地一批龙头企业布局,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作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全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铝铜材料和齿轮两大产业基础雄厚,但当前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市场竞争力弱,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因此,下一步需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按照因地制宜走好转型路、因势利导打造升级版、发展创新生态环境等要求,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积累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为牵引,加快綦万三化发展步伐,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试验区、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协同、绿色发展、服务民生,以打造“两区一园一基地”为重点,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优势创新力量,加强区域合作创新,强化科技服务民生,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形成在全市具有重要影响力、带动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市、区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科技创新,更大力度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健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扶持重大影响力的科技项目,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开放协同。牢固树立开放协同的创新理念,充分发挥重庆“南大门”作用,深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区域创新效能,加快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落实科技强军战略,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着力引进创新资源,优化创新服务水平,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
——坚持绿色发展。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抓好采煤沉陷区的转型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方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服务民生。以科技惠及民生为本质要求,以新盛智慧新城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智慧应用场景,解决关系民生的重点科技问题,加强民生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强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使科技进步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在全市具有重要影响力、带动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火炬齿轮特色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活跃指数持续提高,创新型经济格局全面构建。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形成以创新引领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创新活力与潜能充分释放,在全市创新格局中位势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1件/万人。
科技型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到2025年,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科技型企业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2.8%。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再上台阶。到2025年,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00个、市级以上科技孵化服务机构达到15个,构建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
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到2025年,全区科技人才总量快速增长,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团队,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75人。
科技创新生态明显优化。到2025年,科技创新政策效应更为凸显,创新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全域科普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表1 綦江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预期值 |
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47.6 | >10 | 预期性 |
2 |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 | 2.3 | 3 | 预期值 |
3 |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 | 人年 | 57 | 75 | 预期值 |
4 | 科技型企业数 | 家 | 1050 | 2800 | 预期值 |
5 | 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 | 98 | 200 | 预期值 |
6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2.51 | ≥6.1 | 预期值 |
7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 | % | 2.33 | 2.8 | 预期值 |
8 | 技术合同成交额 | 亿元 | 1.5 | 10 | 预期值 |
9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 | 14.48 | ≥25 | 预期值 |
10 |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 % | 33.8 | ≥50 | 预期值 |
11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 % | 1.22 | ≥15 | 预期值 |
12 | 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 | 个 | 54 | 100 | 预期值 |
13 | 市级以上科技孵化服务机构 | 个 | 5 | 15 | 预期值 |
14 |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 % | 8.8 | ≥15 | 预期值 |
以推动全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以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两区一园一基地”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机制改革、完善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整合高新区资源,推进高新区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加强与市内外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园区合作,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积极促进与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对接合作。加快推进高新区组团发展,优化桥河、北渡、通惠、永桐、新盛等组团产业发展布局,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融合等主导产业,推动齿轮、铝铜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新方向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第二节 争创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遵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立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抓好采煤沉陷区的转型发展,坚持把优化园区发展环境贯穿园区建设发展全过程,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以着力推动桥河产业园、北渡产业园、通惠产业园、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绿色循环发展为重点,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推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加快园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补全完善园区内产业的绿色链条。推动园区内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装备,加强绿色先进工艺技术创新,聚焦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升企业绿色化水平,开发绿色产品和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
第三节 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为重点,以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以科技创新支撑,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构建萝卜和辣椒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进新品种研发、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冷链物流、智慧信息、科普创意、文化旅游、社会化服务及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等一体化全产业链融合开发。集成科教、信息、人才、资本、政策等创新要素,建设研发机构、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教培训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打造科技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双创”载体。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支持打造一批优质高效的产业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第四节 创建国家火炬齿轮特色产业基地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技支撑、产业带动”的原则,立足高性能齿轮产业,着力创建国家火炬齿轮特色产业基地。引导齿轮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明显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型企业,建设綦齿齿轮研究院、齿轮模具研究应用中心等一批研发机构。积极协同本地万马汽车等整车制造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延伸齿轮零部件产业链。着力发挥“中国齿轮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效应,加快綦江齿轮传动零部件及变速器向大扭矩、多档位、环保节能化、操纵轻便化方向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传统汽车齿轮生产商向各式专用车、特种车、高端工程设备通用齿轮及动力系统方向转变,打造齿轮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第三章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厚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立足装备制造、铝及铝精深加工、装配式建筑、化工新材料、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智能化建设为抓手,以数字经济为新引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区内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抓手,引导区内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助推产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装备制造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与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创新,重点围绕制造及复杂工况多任务支持与协同技术、多机械系统阶级化交互与控制技术、工艺工装协同推送自动装箱系统、多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案优化决策机制等,推动装备制造转型升级。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建设汽摩整车及零部件、齿轮产品加工、页岩气井口装置、仪器仪表、钻井辅助设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研发设计基地、企业创新中心,突破一批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的共建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引导装备制造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鼓励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齿轮行业)二级节点平台运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企业间协作水平。
铝(再生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为产品发展方向,围绕高端铝合金汽车零部件、铝合金汽车轮毂、铝合金通机曲轴箱体、铝合金变速箱壳体等领域,重点研发高性能、高耐蚀5系舰船用铝合金型材、高强外覆盖件用6系铝合金板材。拓展高端铝材在轨道交通、汽车电子、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北渡—平山园区铝镁企业对接,打造轻合金材料高端制造基地。推动铝铜精深加工产业智能化发展,鼓励精深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攻关再生铝回收利用技术难题,遴选一批精深加工产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样本,打造行业内标杆企业。
装配式建筑产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装配式预制构件、节能部品构件、钢结构部品构件等成套技术运用。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新型建筑材料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检测中心等,突破部品部件现代工艺制造、智能控制、新型传感感知、数据采集与分析等一批核心技术。积极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技术创新,推动3D打印、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推广。依托水泥龙头企业,加快石灰石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建设全市新型建筑材料基地。加快建设重庆新型建筑智能制造产业园,布局设计、研发、生产、检测、培训五大中心,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智能家居产业三大板块,持续壮大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化工新材料产业。依托綦江页岩气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能耗指标,围绕页岩气直接转化制烯烃/芳烃新技术等发展方向,支持研发创新PTA、苯酚丙酮、特种环氧树脂、PMMA等产品,构建甲醇-醋酸-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碳酸二甲酯产业链、乙炔-丙炔醇+丁炔二醇+丁二醇—可降解塑料产业链。围绕汽车、食品包装、电子等领域需求,重点研发甲醇制烯烃、PET及衍生物、聚碳酸丙烯酯、聚醚多元醇、环氧氯丙烷等产品,积极构建甲醇-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PET及衍生物产业链。聚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重点打造磷酸铁锂、三元正极、锰酸锂、钴酸锂等正极材料项目,石墨和硅碳等负极材料项目及碳酸二甲酯为原料的电解液项目。
消费品工业。依托綦江鲜辣椒、黄豆、花椒、皱皮木瓜、草蔸萝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以建成全国知名的火锅全产业链高地、全国绿色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为总目标,推进食品领域关键配料技术、特殊膳食配方技术、新食品资源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强化风味功能研究,提高产品味道还原度。支持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广大数据、自动化、智能化、超临界萃取、微波杀菌等先进技术及装备,研制高品质加工产品,提升生产流水线自动化水平。健全产品认证制度,强化标准引领,推动搭建一批产品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提升食品加工质量安全保障。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集成电路产品谱系,完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主要产业链条。聚焦5G、卫星等相关产业,发展天馈线、射频通信器件、光缆、卫星及其核心部件等。围绕数据储存与管理,依托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分部、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中心和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加快培育以信息安全、IT基础设施、数据存储与管理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聚焦漏洞挖掘、边界防护、入侵防御、源码检测、追踪溯源等关键技术攻关,围绕能源、交通、物流、生产、环境等领域的安全应用场景,持续推动信创产业发展,加大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打造綦江先进桌面云、重庆政务数据灾备中心等重点项目。围绕西部信息安全谷建设,推动网络安全攻防演练靶场、公路物流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安全和大数据应用项目落地,建设靶场大脑中心、核心资源库、工业互联网靶场平台、网络安全普及教育平台等。
新能源产业。巩固和创新上游页岩气制氢技术研发路线,加快页岩气化工低成本、高效率制氢,积极探索其他清洁电力制氢路径,全面打造渝黔地区页岩气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强化中游储运技术研发,发展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核心零部件,构建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核心部件全产业链体系。支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重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结合,促进各能源系统间资源优势“合并”,重点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技术及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发展碳捕获碳储存技术,实现高碳行业和领域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依托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深化产业副产物、废弃物如氢气、二氧化碳、氯化氢等综合利用,开展园区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推动和完善企业间余热共享及回收利用。
第二节 推进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服务业为主线,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瞄准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等重要领域,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服务业态、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科技服务业。强化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手段应用,围绕提升全区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高端铝合金材料研发应用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以大型仪器设备、知识产权、智力资源、技术融资、产业孵化、技术转移等为主体的科技应用服务基础平台,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一批融合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多功能的检验检测服务机构,鼓励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建设。
现代物流业。提高现代物流服务科技水平,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构建以综合物流园为核心,若干分拨中心为补充的渝南陆港型物流枢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重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智慧仓储、智能分拣、RFID电子标签等信息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支持研究物流园区集成化信息服务平台、物流包装、监测、跟踪等技术,推进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化设备应用,提高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
文化旅游业。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加速实现产业+运营中的智慧化发展,打造“数字科技+生态+旅游”结合的智慧文旅新业态。深入推进文旅产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进程,探索“云旅游”模式,培育数字景区、线上阅读、数字博物馆等“线上文体游娱”新业态。加强休闲游、红色游、古镇游、乡村游产品提升和营销推介,重点打造古剑山、老瀛山、横山等智慧景区,加快打造知名康养休闲目的地、重庆重要红色文化高地。
专栏1“科技+现代服务业”融合提升工程
检验检测。引进培育一批融合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多功能的检验检测服务机构,鼓励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建设。创建綦江食品检测中心,为各企事业单位量身提供检验检测、咨询鉴定、质量控制等一站式服务,专业提供材料、能源、化工、生物、环境、食品领域检测分析服务。 智慧物流。加速推进物流运输高效化、最低成本化,加大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缴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的应用。 智慧仓储。推动商贸物流企业采用新兴智能化技术,开展供应商管理库存、准时配送等高端智能化服务,推动物流配送智能化、装卸自动化,加快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技术在仓储中的应用。 智慧景区。重点支持古剑山、老瀛山、横山等智慧景区建设,加强智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服务优化。建立景区预约和流量管控,搭建景区预约服务平台、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流量信息发布系统、景区视频检测系统,实现精准控流。构建景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依托流量数据,加强营销监测分析,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统筹景区智慧体系平台建设。采用高新技术实现服务升级,推进景区红外、云台监控建设,实现景区灾害预警和消防预警;采用智能安检、红外测温等设备,实现景区安全监控和人流监控。 |
第三节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紧扣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技需求,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深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良种、良法、良制、良机等配套,构建从“一粒种子”到“一桌饭菜”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种业技术创新。加强萝卜、辣椒等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研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支撑,加强草蔸萝卜种子繁育、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打造萝卜、辣椒等研发中心,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优势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级、包装等为重点,推动辣椒、萝卜、笋竹、茶叶、花生、蓝莓等产业链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积极引导饭遭殃、壹合等重点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加强关键技术突破,深化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食品原料全组分利用、益生生物加工、保质减损、智能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鼓励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加强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车间”“原料车间”和“粮食车间”,优化加工产能。
加强智慧农业建设。积极构建智慧农业新模式,广泛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数据采集和关联分析,推动智能化设备设施在农产品检测、流通、配送和交易中的应用。按照“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田园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标准,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畜禽养殖环境自动控制、自动供料等精准化作业,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建设现代牧场、无人农场、数字乡村等山地特色效益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提高农业智慧化水平。
加强品牌打造。构建农业特色品种品质品牌体系,打造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綦珍綦宝”为支撑、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两品一标”(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体系。
专栏2现代特色农业高效发展工程
优良品种选育。加强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保护研究;精心选育晚熟柑橘、萝卜、辣椒、生态畜禽、水产、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等优质高产高效品种。 标准化种养殖。在辣椒种植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在萝卜种植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科技创新,研发和集成标准化种植技术、采后贮藏保鲜技术以及萝卜精加工工艺等。 智慧农业。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汇聚、整合、分析与共享。加快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与决策,并与市级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数据采集和关联分析,推动智能化设备设施在农产品检测、流通、配送和交易中的应用。 品牌打造。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评价研究机构,支持其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发展指数等研究。发展一批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提供设计、营销、包装和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多元化培育“巴味渝珍”“綦珍綦宝”等知名品牌,争创“赶水草蔸萝卜”国家品牌,做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依托“老四川”“饭遭殃”,争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龙头企业。 |
第四章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厚植创新发展新动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积极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形成“以点带面”的产业聚集效应,打造新动能发展的主导力量。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达2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80家、高成长科技企业达40家、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达30家、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以上。
以保存量、扩增量为目标,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等方面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设立优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库,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在创业辅导服务、投融资服务、空间载体支持和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培育工作。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设研发基金、共建实验室、研发众包等方式,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深入落实国家和重庆市出台的科技型企业发展政策,对“专精特新”企业实行定点帮扶,强化指导提升申报质量。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引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通报和考核制度,筛选储备一批创新意识强、企业管理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产学研合作基础好、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入库,支持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紧抓国内大循环机遇,紧扣东部沿海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创新精准招商模式,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做好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研究和分析,以跟踪联系服务东部沿海企业为重点,策划和推出一批产业链招商项目,加强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服务链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鼓励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代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组织专家提前进行高企预评把关,提高申报通过率。鼓励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产学研等力量,通过重组、合作共享等方式自主自愿组建共性技术企业类平台,面向行业提供高质量的共性技术供给服务,促进公共科研设备共享共用。
第三节 优化升级高成长科技企业
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整合生产用地、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金融资本等要素,持续完善吸引和培育独角兽企业、科创板挂牌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入驻、成长、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立綦江区拟上市科技型企业储备库,鼓励区内科技含量高、研发实力强、综合规模大的科技型企业利用自身技术、管理、品牌优势,借助资本市场进行产业整合,争取在科创板上市。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鼓励龙头企业采取研发众包、“互联网+平台”“内部众创”等模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强化产业链创新。
专栏3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程
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把中小企业纳入协作配套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和数字化、智能化、全产业链协同解决方案,搭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研究院。引导旗能电铝、綦齿传动、饭遭殃等大企业联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通过搭建研发众包平台、生产制造资源共享平台、科创资源共享平台、物流资源共享平台、市场资源供需云平台、产业基金投资平台等资源融通的合作平台,针对共性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仪器设备、检验检测等方面的资源与服务,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创业团队相互嵌入式合作。 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领域科技创新需要,引导綦齿传动、荆江半轴、烯宇新材料、壹合食品有限公司等创新型领军企业,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市场机制为保障,联合行业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领军企业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各自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技术需求,进行联合攻关。 |
聚焦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加快推进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支持共建一批市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基础能力提升。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00个、市级以上科技孵化服务机构达到15个。
紧扣“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全区新发展动能,推进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分部、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中心、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渝黔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科技研发平台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作用,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技术领域,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区内外合作实施、多团队联合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引进、建设一批区级科技创新平台,鼓励申报一批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
专栏4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升级工程
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依托区内龙头企业,联合区内外高校,聚焦重点学科领域,建设和提升一批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打造中重型商用车变速器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汽车轴类零部件检测实验室、卫星用核心部件部组件实验室、纳米银材料开发与应用实验室、中国电子化标准研究院信创标准与测评联合实验室等。 建设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重点研究领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和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为目标,依托旗能电铝、有研重冶、綦江齿轮传动、荆江半轴、建工集团、华塑科技等龙头企业,围绕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齿轮、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联合川渝、渝黔等地创新资源共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齿轮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安全等产业领域,着力推动“公司+联盟”等模式,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依托綦江现有齿轮产业基础,加强齿轮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先进制造业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优化创新公共服务,创建国家级齿轮制造业创新中心。 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深化与重庆主城区、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的产业合作,以及借助主城区国家级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中心的研发优势,加大研发力度、加强工艺技术的进步,引导綦齿传动、旗能电铝等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
第二节 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聚焦解决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方向,紧扣重庆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围绕智能制造、镁铝铜合金新材料、装配式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消费品工业等领域,以技术成果为纽带,联合多方资金和团队,积极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市级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探索建立“研究院+产业园”模式,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引导,破除制约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帮助新型研发机构解决有关项目审批、投资融资等突出问题,积极支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500强企业及中央企业的科研机构,吸引有条件的企业来綦建设研发分支机构或鼓励企业引进知名研发机构联合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积极与市级重点部门对接,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引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专栏5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引进工程
綦齿齿轮研究院。依托齿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綦江齿轮产业发展影响力,鼓励引进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与区内企业合作,共同组建綦齿齿轮研究院,推动齿轮产业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创建高端新型研发机构。 麻辣食品工业(綦江)数字化研究院。推动食品产业园与成都餐链合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行“研究院+产业园”模式,推动綦江麻辣食品创新集群式发展,建成集麻辣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数字化生产、标准制定、知识数据库和服务培训为一体的研究中心,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孵化、检测检验、品牌宣传推广等服务,实现自身造血功能。 芯片设计研究院。建设芯片封装生产线、内存卡生产线、IGBT、MOS管生产线、液晶触摸芯片、电源模块生产线等项目,组建包括硕博士10人以上的芯片设计研发团队及销售中心,打造芯片、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轻量化材料研究院。依托重庆泛锐科技有限公司,加强与河南泛锐复合材料研究院的战略合作,打造西南地区轻量化材料研发中心,开展连续纤维增强性复合材料及相关装备研发运用。 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重庆建工集团建设独立集中的科研设施,以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新材料研发为主要方向,组建研发团队,开展建筑产业技术攻关和技术转移转化。 |
第三节 构建一批双创孵化平台
依托綦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重点项目招商、重点项目谋划,加快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孵化平台。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加大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的建设力度,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的主体作用,探索“产业链+双创”的发展模式,面向产业科技创新,鼓励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企业平台型众创空间,探索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深入实施双创载体建设工程,支持聚焦特色产业,继续建设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创业载体,做优做强“小蜻蜓、三创中心”等孵化器,加快推动陆海传綦智慧数据谷、青创PARK创建国家级双创基地;鼓励支持多元化投资建设孵化器,完善种子遴选、研发保障、创业辅导、服务拓展等创业孵化体系,推进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差异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专栏6双创孵化载体建设工程
陆海传綦智慧数据谷专业孵化器。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探索“专业技术平台支撑服务+网络化协同创新服务+一站式孵化服务”的双创模式,营造綦江信息安全产业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着力打造陆海传綦智慧数据谷国家级孵化器,推动信息安全领域各类创新资源向綦江聚集,推动綦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天海星大健康产业大型孵化器。依托重庆唯一专业食品工业园区(綦江高新区通惠产业园),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以绿色食品为基础、药食同源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火锅全产业链高地”、“西部健康食谷”。 |
第六章 优化人才全链条生态,建设渝南人才新高地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智创綦江”人才品牌,深化实施“渝綦工匠”计划,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渝南人才高地,为建设“多彩綦江·创新之城”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第一节 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重庆市实施科技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引进海外英才“鸿雁计划”等为契机,深度参与重庆英才大会,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柔性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职业技能人才、高级研发人才及创新团队等。支持搭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持续开展“重庆英才大会·智创綦江论坛”等引才活动,积极对接国家、市级人才战略项目,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大力拓展人才引进渠道。通过采取博士“直通车”制度、博士后科研定额资助等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加强对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度。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深度挖掘整理乡贤资源,以綦江籍在外优秀创新人才为重点,回引一批在外优秀人才,支持家乡科技创新发展。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开展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培养评选,培育推选“重庆英才”,打造“智创綦江”人才品牌。
专栏7人才引进体系建设工程
产业引才。通过做大做强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聚焦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打通重点产业人才引进通道,帮助园区和企业精准对接、靶向引才,吸引科技领军人才、重点产业人才、骨干人才、职业技能人才携带发明专利、科技成果及团队在綦创新创业。 柔性引才。通过聘请外来人才担任顾问、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短期兼职服务、返聘已经退休的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签订整体合作协议等柔性引才的方式,吸引外来人才为綦江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技术指导、业务拓展及其他相关方面的智力支持。 乡情引才。完善返乡人员创业就业、社保、公租房等配套政策,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引导支持企业家、高校和职业学院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回乡创业就业。 人才交流。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黔等地人才交流合作,推动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其他市、区、县认定的人才来綦江区就业、创业、开展项目合作,落实“暖心十条”政策,保障其享受相应人才招引政策。 |
第二节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整合现有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各领域各部门相互衔接、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体系。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专家工作室(站)建设力度,大力引育能够带动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着力构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梯次培养格局。加大高等院校招引力度,加快建设重庆(中德)埃森大学、重庆信息安全学院、重庆健康工程职业学院等,积极构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大力发展特色高等教育,加快推进綦江区职教中心、重庆市医科学校提档升级,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深化校企合作,依托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等在綦高等院校,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提升綦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推动綦江综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落地。深化实施“渝綦工匠”计划,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构建职业技能竞赛选拔体系,积极推动重点行业及企业岗位练兵,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基地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培训场所、师资共享机制,创新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
专栏8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推动綦江综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中心)项目建设,支持重庆市医科学校迁建、松藻技工学校转型升级。大力支持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点发展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教育,支持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重点发展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等专业教育,加快建设重庆(中德)埃森大学、重庆信息安全学院、重庆健康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重点发展物流、装备智能制造、金融、信息技术、旅游、仪表、健康工程等专业教育,开展新兴产业、新职业、急需紧缺职业培训,重点加大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职业新技能培训力度。 校企联合培养计划。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及本地职校合作,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职业教育模式,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加强科教融合与校企联合,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壮大基层骨干工人队伍。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职工技能培训中心,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积极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 |
第三节 优化创新人才留用环境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制定项目申报、表彰奖励、薪酬待遇等方面激励政策,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鼓励研发机构团队控股、科研人员个人持股,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促进待遇与能力相匹配、地位与贡献相联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增加人才发展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提高人才待遇。落实人才服务证制度和人才安居工程,积极推进青年人才公寓建设,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壮大康养产业、发展创客创业空间,满足人才在购房、居留签证、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需求,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探索建设科技人才数据库,完善就业信息化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人才管理服务工作。
专栏9 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工程
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赋予其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等方面的更大自主权。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引培、成长发展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促进人才公平竞争和合理流动,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 人才安居。完善綦江区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人才居住环境,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来綦创新创业。加强购房补助,按照《綦江区产业人才引育若干优惠政策》,对重点产业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实用人才来綦签订5年及以上劳动合同且在綦江新购商品住房的给予购房补助;购房缴纳的契税给予一次性奖补。充分发挥人才公寓周转服务作用,为中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公寓,按照“政府主导、高端优先、统筹安排、周转使用、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契约式居住管理。 |
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机遇,发挥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加强跨区域的科技交流合作,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加速形成重庆最具影响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区域性增长极,实现科技创新资源“走出去”“引进来”。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区内主导产业优势与特色,按照“研发设计在成渝、转化生产在綦江”等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共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铝铜精深加工、大健康等面向成渝及全国的产业合作基地。加强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聚焦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共同出资、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成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交流合作,围绕装备制造、信息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积极引进分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支持区内綦齿传动、南舟科技、多次元等龙头企业与四川大学、四川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落地綦江。加强川渝毗邻地区的协同,深化与自贡、攀枝花等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綦江·自贡成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共同促进两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承接西部(重庆)科学城、四川天府新区等产业转移,发展“飞地经济”,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专栏10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工程
产业创新合作。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科技等领域,加强与自贡合作,进一步引聚相关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完善产业链。信息安全领域,重点依托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分部、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中心,全力推动与两江新区、天府新区、重庆经开区等在信息安全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支持共建重庆信息安全学院、IDC容灾备份中心等。绿色食品工业领域,支持成渝地区火锅相关企业集聚綦江,牵头制定火锅行业相关标准,大力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火锅产业生产、流通、消费、营销环节的渗透,推动成渝地区火锅产业流程标准化、食品安全化发展,加快形成以綦江高新区为核心的火锅产业高地。 綦江·自贡成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积极推动綦江与自贡开展合作,加快推进綦江·自贡成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促进自贡綦江高端铝合金材料研发应用中心、齿轮专用硬质合金刀具模具研究应用中心和矿山输送机械应用服务中心等项目落地。 建立联合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建设一批行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不同形态的协同创新组织,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 |
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为引领,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着力与沿线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专家等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增强技术交流,促进先进技术及成果的引进。深化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打造东盟项目合作产业园,承接中新合作和重庆主城产业转移的项目,促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智能家居、轻工业、新型建材、出口摩托车、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创新发展。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平台优势,加强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举办大型国际论坛活动,促进科技交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需求,支持区内科研院所、企业与国内外相关知名研究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通过委托研发、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等形式,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
专栏11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工程
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检验检测中心。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齿轮(金属材料)检测检验中心、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综合性检测检验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为进出口检验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东盟项目合作产业园。在永桐生态新城建设东盟项目合作产业园,促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智能家居、轻工业、新型建材、出口摩托车、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创新链与供应链融合发展,承接中新合作和重庆主城产业转移的项目,打造全市首个通道加工贸易东盟项目合作产业园。 |
第三节 积极部署渝黔区域战略合作
深化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周边贵阳、遵义、桐梓、习水等市县合作,深入整合渝贵铁路沿线装备制造业优势资源,共同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渝黔园区合作,推动綦江高新区与遵义高新区、贵安新区、江津工业园区、万盛工业园区在汽摩装备、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相关产业深度合作。依托綦江北渡铝产业园电解铝及铝精深加工、万盛工业园区镁合金产业优势,整合遵义及周边铝土矿资源,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创新体系和军民两用互补,携手打造轻合金产业基地。多维度推动綦黔两地数字经济纵深发展,加强与贵安新区数据中心在大数据智能化建设方面的合作,从数字基础型产业、数字应用型产业、数字服务型产业三个方面加强双方科技合作,合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区。
第四节 深度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
加强与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产业合作,推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承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产业转移与创新协同,打造“飞地产业园”。积极对接平台型组织,链接重大科技设施、科技服务等资源,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建立健全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信息情报等在线平台运营机制,推进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科研文献及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提升科技资源利用率。深化与永川、涪陵、合川等重要支点城市群产业协同,探索建立区域联动机制、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机制。加强与江津等地联动发展,承接川南城市群协同发展任务,共同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永桐新城建设为联结点,建设分工协作互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高效协同的綦江—万盛创新经济走廊,推动綦万三化发展。加强企业科技交流合作,结合产业链布局需要,支持企业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联合制定行业标准,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家交流会”,推进双方在技术研发、供应链资源、市场渠道、信息咨询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
第八章 强化科技服务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强化科技驱动,深化应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民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多领域特色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智慧綦江”建设。
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区纲要办成员单位共建联动机制。到2025年,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良好氛围。
实施社会化协同计划。突出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引领,完善“四联”(部门联系、活动联办、内外联动、社会联合)机制,持续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食品安全宣传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科普活动,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科普大篷车南州行、流动科技巡展等科普宣传活动。
实施分众化覆盖计划。整合区纲要办成员单位力量和綦江科技馆等内部资源,推动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组织开展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围绕“一老”“一小”,贯彻落实重庆市《关于创建老年科技大学实施智慧助老行动的意见》和《重庆市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十条举措》,开展老年科技大学“智慧助老行动”,构建“市级主导、区县主体、网点主抓”的老年科技大学工作体系,每年组织培训骨干师资。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统筹提供中小学校外科普基地、精品科普课程、课后科普活动、高水平科技竞赛、青少年科普教育专家、优秀科技教师等公共服务。开展中学生五大学科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科幻征文大赛、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重大赛事。发挥区反邪教协会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提高广大群众依法抵御和防范邪教的意识和能力。
实施系统化集成计划。实施以“科普重庆品牌建设”为重点的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持续抓好科普重庆中央厨房内容建设。深入开展科普重庆共建基地创建工作。围绕科技热点和百姓关切组织学好科学素质系列丛书。建立科普作品和传播活动的政治性、科学性审核把关机制。开展“典赞·科普重庆”年度人物、作品推选宣传活动。
实施智慧化传播计划。突出数字科普,抓好体验科普,推动“科普工作”数字化转型。用好辖区内科普文化重庆云终端。加强科普中国信息员注册工作,不断提高科技信息传播量。继续实施科普信息化扶持计划,打造精品科普栏目,推动提升科普的知晓度、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科普公益广告刊播力度,通过户外电子屏、公共交通移动传媒、楼宇电视等各类媒介开展科学传播。
实施规范化建设计划。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培育发展一批市级、区级科普行动计划示范基地。打造提升红色教育、航天、动物实验等特色科普阵地,建成用好綦江科技馆、共享科技馆、乡村科普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健全管理服务机制,提升科技场馆管理人员和科技辅导员科普能力。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加强应急科普工作。
实施科学化评价计划。做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以示范带动为抓手,推进全域科普工作落地,落实规范化发展的科普标准和评价体系。
专栏12科学技术普及工程
打造“科普綦江”品牌。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主线,组织綦江区全国科普日活动,面向学校、社区、农村、企业等开展贴近生产生活的主题性、群众性的科普日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开展泛在的“云上科普日”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科普文化进万家”“社区科普文化周”“科普进小区”等特色活动。 綦江科技馆。推进綦江科技馆规范化建设,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资源支持,大力提升共享科技馆、乡村科普馆、校园科技馆等基层科普设施综合服务效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发挥綦江科技馆服务功能,打造成为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中心、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 |
第二节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
着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四大行动,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强化精准科技培训,加强对脱贫村农民合作社或直接与脱贫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以及直接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企业负责人的技术培训,督促科技特派员以街镇为单位对脱贫户种养殖业技术进行集中培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积极推广高校院所地方共建、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农技服务模式。支持建设一批市级、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基地)、星创天地、专家大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
第三节 打造智慧应用场景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出“智慧”核心内涵,按照“生态优先、产城融合”理念,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打造西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地。充分发挥全区数字经济产业优势,以建设綦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契机,释放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活力和潜力,进一步拓展互联网与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和旅游、交通出行、城市建设与治理等重点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开展智慧行业典型示范,持续深化科技应用拓展,不断丰富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智慧养老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智慧綦江”。
专栏13智慧场景打造工程
智慧医疗。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建立区域卫生系统B级标准化中心机房,推动数据应用分级和授权管理;建设区域卫生应急智慧中心,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报告联网和资源共享,形成指挥有力、信息快捷、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体系;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提升医院智慧化服务应用水平,积极推广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超声、远程监护等远程医疗应用。 智慧养老。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建设智慧养老院,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依托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加快建设区级康养数据库,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立体化康养服务管理平台。 智慧交通。支持建设形式多样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深化“实时公交”“拥堵情况”“灾害预警”“事故预警”等服务内容,构建智能交通监控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系统、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停车系统和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打造交通运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智慧政务。持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建设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有序扩大各部门政务数据融合,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共用,促进智慧应用发展。 智慧旅游。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探索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优化旅游体验。 |
围绕“平安中国”的战略总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动科技手段与平安建设的深度融合,立足全区社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燃气管道设备设施技术安全等领域的现实需求,加强科技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科技安全基本制度,建立完善科技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科技安全风险联防联控,突破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综合保障等技术,提高科技在重大安全事件中的应急反应能力。研究构建高层建筑火灾监测预警、危险作业场所人员精准定位智能化安全生产移动执法、完善食品加工过程危害因子识别、迁移和积累监控、调控消减等技术,以科技创新支撑平安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九章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打开创新发展新局面
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和金融有效融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
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施“揭榜挂帅”制度,促进资金、技术、成果、市场等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探索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潜力。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政策绩效评估,支持人、财、物向科技创新一线倾斜。加强科研信用管理,认真执行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第二节 深化科技金融创新融合
合理使用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用好创业种子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发挥科技创新基金最大效用。组建科技创新投资平台,聚焦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建设,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融资服务,促进与基金公司合作,募集基金支持企业发展。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租赁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扩大债权融资对科技型企业的覆盖面。加快中介服务机构的引进,鼓励内控完善、经验丰富、执业水平高的中介服务机构来綦开展业务,建立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中介机构服务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性。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加大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投贷联动、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和制造业供应链融资,扩大融资贷款规模。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环境,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移转化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多元机制。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推动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技术转移机构,鼓励现有技术转移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推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从“点对点”服务向综合服务模式升级。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科技成果信息采集汇交工作体系。建设专业技转人才队伍,支持将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生态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专利导航,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创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高价值专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完善专利权、商标、版权质押登记备案、价值评估和风险判断体系。
专栏14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
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对接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集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分析测试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融资平台、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等分平台和共享数据库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发布、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登记、技术交易、技术经纪等科技成果服务。 |
第四节 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丰富创新文化内涵,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软实力。倡导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业精神和创客文化,推动奇思妙想、创新创意向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转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挥科技人员、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等创业,着力吸引高校和职业学院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等青年人才到綦江创新创业。开展先进典型交流宣讲活动,大力宣传在科技创新创业过程中涌现的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先进人物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举办高端科技创新论坛,打造“智创綦江”活动品牌,积极开展众创大赛、“綦创綦新”等创新创业活动,厚植科技创新生态。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科技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成立以区领导牵头,科技、财政、发改、经信、农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綦江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
第二节 完善创新投入机制
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补充的高效科技投入机制。把科技投入列入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奖励激励政策,将市级以上科研平台纳入奖励扶持对象,建立企业从研发到中试、成果转化、形成产品全过程的扶助体系。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
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沟通协商机制,实行重大项目、重大任务、重大政策的工作调度机制,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重大政策建议。围绕产城景学研融合发展,强化资金、人才、土地、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资源要素配置,引导高端创新资源和项目向区内集聚。
科学制定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好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注重业绩和潜力评价、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对重大科研项目、重要成果转化项目开展专业化评估,推动科技成果评估合法化、规范化。建立科技创新重点任务考核机制、重点工作进展专报制度,定期对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第五节 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试错、容错、纠错政策体系,科学界定容错内涵,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容错正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及容错机制运行程序,为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先行先试探索保驾护航,培育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防范风险的创新制度环境。
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