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 115002227398230135/2022-00036 | [ 发文字号 ] | 綦江府发〔2022〕21号 |
[ 主题分类 ] | 体育;电子政务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綦江区政府办公室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2-07-20 | [ 发布日期 ] | 2022-08-05 |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綦江区体育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第三届区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綦江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普及全民健身,提升竞技体育实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綦江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机遇期。为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区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是綦江体育事业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人民群众实惠多的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论述、指示精神的引领下,綦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发展,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大力实施重庆体育“1+5+1”行动计划,体育设施明显改善,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重生崛起,体育产业不断壮大,綦江区体育发展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城区15分钟、镇村30分钟公共体育服务健身圈。投入5.2亿元,新建成能承办国际国内大型田径、足球、游泳赛事的綦江体育中心。共建成118个公共体育场、17个社会足球场、33个市级社区健身点、57个乡镇健身广场、153个全民健身路径、25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全民健身中心各1个,打造首座中型城市体育公园—营盘山体育公园,公共体育场地开放率100%,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80%,体育馆免费开放接待100万余人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2m2,较“十二五”增长61%。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先后连续举办、承办国奥篮球四国赛、重庆老瀛山国际越野挑战赛、重庆横山骑跑两项赛、古剑山迎新登高活动等近30个品牌赛事,2019重庆老瀛山国际越野挑战赛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铜牌赛事、自然生态特色赛事和最美越野赛道,逐渐形成独具綦江特色的大型品牌赛事。市民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9.04%。成功举办綦江区首届运动会、綦江区第一至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500人以上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20余次,较“十二五”增长79%。学生体质合格率由92.56%上升到98.3%。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730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达2.6万余人次,举办1000余场全民健身活动。
竞技体育重生崛起。深化体教“结合”为体教“融合”,承办市级青少年篮球、游泳、射箭等比赛15次。綦江籍运动员参加市级以上赛事101次,获得市级、国家级金牌258枚,较“十二五”期间的18枚增长1333%。培养国家级健将1名,一级运动员21名,较“十二五”的3名增长600%。向市级专业队和解放军队等输送优秀运动员12名,较“十二五”期间的2名增长500%。
体育产业不断壮大。深入推进“体育+”模式向相关产业延伸,着力打造户外运动最佳目的地。建成古剑山运动公园、海峡两岸青少年体育交流基地、横山运动小镇、篆塘渔乡、新盛贞孝水帘国家标准竞技钓鱼基地,成功打造响马河漂流、万佛峡漂流。体育彩票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体彩5年销量超4.7亿,较“十二五”期间的1.2亿增长292%,2020年体彩销量突破1.2亿,体彩网点达83家,解决100余人就业。
表1-1 “十三五”体育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 |
“十二五”现状 |
“十三五”完成情况 |
较“十二五”增长(%) |
1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1.19 |
1.92 |
61 |
2 |
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 |
92.6 |
92.7 |
0.1 |
3 |
学生体质合格率(%) |
93.5 |
98.30 |
4.8 |
4 |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
43.6 |
49.04 |
5.44 |
5 |
获得市级、国家级金牌数(枚) |
18 |
258 |
1333 |
6 |
向上输送后备人才数量(人) |
2 |
12 |
500 |
7 |
培养一级运动员(人) |
3 |
21 |
600 |
8 |
体育产业总规模(亿元) |
4.7 |
10.5 |
123 |
9 |
体育彩票年销量(亿元) |
1.2 |
4.7 |
292 |
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綦江区体育工作有序开展,体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不够强,中青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较低,全民健身氛围不够浓厚。二是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完全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总量不足。三是室内健身设施与场地不足,标准型体育场馆总体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体育设施用地缺口较大。四是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亟待提升,尤其缺乏领军人物。五是体育产业结构格局不明,产业链前端的体育制造和后端的体育服务等发展不足,现有的体育企业基础薄弱、类型单一。
第三节 “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来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全球遭遇新冠疫情重创之下,全球体育秩序和赛事格局受到严重影响。从国内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业态结构融合升级,将为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新的教育理念、消费观念、消费模式、技术应用、传播方式以及城镇化建设将赋予体育更强大的内生动力,为体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环境。从重庆来看。多项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在渝叠加,为重庆体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为全市体育发展指明方向,也为重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配置资源,提升体育影响力带来重大利好。从綦江自身来看。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及文化、体育、旅游机构整合,为体育的发展和文体旅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畅通体育发展合作渠道,为綦江体育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全区体育发展短板依然明显,体育综合实力、竞争力不足以应对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綦江体育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按照建设“如来·如愿”、美丽富饶的“多彩綦江·创新之城”总体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统筹优化体育重点项目,提升竞技体育实力,促进“体育+”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建设体育强区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优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改革创新。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不断深化体育改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更新体育理念,破除体育发展难题,激发体育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坚持依法治体。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统筹体育执法、普法和体育各领域制度建设,将体育改革发展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着力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体育治理效能。
坚持协同联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体育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性、形成体育共建共享、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发展新模式。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体育强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体育综合实力位于全市中上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体育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体育精神与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体育区域交流合作效果凸显,基本形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组织体系建设、活动开展、指导服务、体育智能化水平等关键领域做出示范。到2025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49.54%左右,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8人,区级群体赛事活动品牌数达到10个。
锻造更强综合实力的竞技体育。优化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提升科学训练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竞技体育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篮球、游泳、射击、射箭、田径、足球、跆拳道、武术散打等八个重点项目成绩显著提升,教练员和体育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竞技实力逐渐进入重庆市同类项目先进行列。体教融合工作体制机制更加顺畅,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元化的青少年竞赛体系更加健全,青少年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到2025年,创建市级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单项训练基地4个,青少年集中训练规模达到300名,集中训练项目达到8个,建成1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
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体育建筑行业得到良性发展,体育装配式建筑行业本地市场不断扩大。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及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优化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优质,形成消费引领、科技驱动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强、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特色区县。
形成更具綦江特色的体育文化。推进体育文化与綦江红色文化等文化融合,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效果显著,体育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发扬,体育荣誉深入人心,体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綦江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加彰显。
推动更加紧密的体育区域交流合作。全面推进体育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渝黔先行示范区建设”等战略发展格局,广泛开展游泳、篮球等城际体育交流活动。与四川、贵州的毗邻区县开展体育交流合作更加紧密,推进两地在体育赛事、体育设施、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方面融合发展,綦江体育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表2-1 “十四五”綦江区体育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备注 |
1 |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
49.04 |
49.54 左右 |
预期 |
2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1.92 |
≥2.6 |
约束性 |
3 |
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块) |
0.7 |
≥0.9 |
约束性 |
4 |
学生体质合格率(%) |
98.3 |
≥98.5 |
预期 |
5 |
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
2.23 |
≥2.8 |
约束性 |
6 |
自创市级以上群体赛事活动品牌数 |
2 |
4 |
预期 |
7 |
市级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单项训练基地(个) |
2 |
4 |
预期 |
8 |
参加市级以上赛事获得金牌总数(枚) |
258 |
≥270 |
预期 |
9 |
体育产业总量(亿元) |
10.5 |
21 |
预期 |
向上输送后备人才数量(人) |
12 |
24 |
预期 |
通过“十四五”的奋斗努力,全区体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体育强区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到2035年,全区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系统完备、规范有效的现代体育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便利普及,各项评价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竞技体育综合实力逐渐进入全市前列;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大幅改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更加先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结构全面优化;体育产业做优做强,体育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体育产业成为全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显著提高,体育文化理念充分融入体育发展各个环节;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更加活跃全面。届时,綦江体育发展达到新高度,创建体育强区条件基本具备。
第三章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全域共建、全民共享,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全民健康整体水平,力争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第一节 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构建覆盖城乡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强化体育总会对单项协会的管理、指导作用,推进21个街镇体育分会建设。提升社会体育组织扶持力度,统筹推进体育社团、体育会员、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加快将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进一步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延伸,完善区、镇、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培训、使用、管理,健全指导员上岗服务激励机制,鼓励街镇至少每半年组织开展或指导一次体育活动。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拓宽培训渠道、搞好协调服务、开展评比表彰等措施,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单项体育协会数量达到20个以上,社区和镇级体育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8人。
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积极招募社会体育指导员、广大教练员、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优秀运动员和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爱好者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推动体育运动队到基层“传、帮、带”,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进机关、进校园、进部队”的“六进”活动,促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常态化。塑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强化最美全民健身志愿者的标杆带动作用。到2025年,全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累计惠民不少于3.8万人次。
第二节 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完善各类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弥补中心城区体育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区体育中心功能,提升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推动“15分钟健身圈”向城乡拓展延伸,积极规划建设大型综合体育公园,打造具有独特历史风貌和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全民健身综合体。建设亲水型、园林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型体育公园,建设一批镇街小微型体育公园。建设以山地和亲水为主题的体育休闲运动场地设施,打造1—2个具有运动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一批攀岩、篮球等运动基地,建成城区滨河休闲长廊。充分利用古剑山、老瀛山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山地健身步道。大力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建设,打造户外体育旅游示范区。到2025年,每个镇街至少建设一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和健身广场,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片及以上社会足球场,每个行政村至少应规划建设一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区、镇街、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
加大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坚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方便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到100%。建立健全体质测定、健身指导、能力评定、宣讲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稳步推进教育系统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探索通过政策保障、服务购买、经济补偿、部门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水平。加快体育场馆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推进綦江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创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
第三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实施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工程,打造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支持镇街自创举办一批精品赛事活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和形式。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届全区老年人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綦江区运动会,每年举办区中小学生田径、篮球、足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运动会,支持镇街、社区开展基层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赛事,稳步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持续开展迎新登高、全民健身日、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全民健身健步走、篮球、足球等主题活动。利用法定节假日、农闲季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路跑、自行车、乒乓球、钓鱼、广场操舞、龙舟等群众参与广泛的赛事活动。培育游泳、篮球、钓鱼及山地马拉松、自行车、足球等项目,争取大型赛事活动落地,打造4项市级以上品牌体育赛事、10项区级品牌赛事。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49.54%左右。
推进重点人群参与体育健身。全面推动农民、青少年、职工、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老年人等群众体育健身事业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全民健身“两头热,中间冷”格局。辖区内学校严格按照国务院、教育部和重庆市相关规定,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引导企业工会积极开展职工体育,维护职工健康利益。加强妇女健身示范点建设,培育妇女健身骨干。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加快建设綦江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支持社区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充分利用农民丰收节和农闲时间,组织开展或参加乡村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加强残疾人健身与康复的分类指导,完善残疾人体育设施,推进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示范点建设。定期举办残疾人体育活动。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壮大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动居家健身发展。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研制推广针对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体质健康状态、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居家运动健身方法,推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形成的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制定居家健身促进计划,推进“互联网+健身”,依托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开辟健身服务平台,鼓励政府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开办居家健身课程,邀请网红教练、健身达人等直播指导科学健身,推广“云健身”运动活动,倡导居家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四节 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
建立全民健身大数据中心。探索建立包含全民健身群众组织、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休闲旅游、健身指导、器材装备等信息的智慧全民健身平台和全民健身大数据中心,促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加强对全区体育场馆数据、市民体质数据、运动处方数据、体育社会组织以及爱好体育健身人群的健身习惯、消费习惯、社交信息等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存储,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库。制定体育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及管理办法,明确体育数据资源采集、管理、发布与共享的要求。以数据资源为基础建设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系统,提升信息数据的分析、运用和决策支持能力。
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智能化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和体育公园建设和管理。加快组织建设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公开全区全民健身设施目录、开放时段、收费标准、免费项目、健身服务等信息,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和体育场馆信息化水平。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制定和发布科学健身指南,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指导,全面提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能级。加快实现公共体育场馆5G网络全覆盖。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健身APP、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
专栏1 全民健身重点工程 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工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和管理。到2025年,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达到0.6个,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8人,全区体育志愿服务累计惠民不少于3.8万人次。 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积极推进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项目建设。在通惠街道、三角镇、丁山镇等镇街建设约150公里健身步道。在横山镇、篆塘镇、三江街道等修建体育公园。在石壕镇等街镇建设2个全民健身中心。完善足球场、篮球场、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 全民健身大数据中心。加强体育基础数据统计系统建设,以街镇为基点,推进“互联网+”布局,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作支撑,建立覆盖全区的体育信息服务网络。动态掌握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质测试、等级评定等大数据资源。将数据纳入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之列,实现各项体育基础数据及重要体育业务数据的采集和统计数据的统一数据归口,切实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 |
第四章 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围绕后备人才输送、青少年身心健康等重点领域,优化项目管理,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提升科学训练水平,构建体教融合长效机制,争取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创造佳绩,取得更大突破。
第一节 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
统筹优化项目管理。遵循补短板、重提升、强完善、促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全区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应对,科学布局,大力发展篮球、游泳、射击、射箭、田径、足球、跆拳道、武术散打等八个重点项目,着力提升乒乓球、跳水、羽毛球、象棋围棋、轮滑等五个一般训练项目,逐渐培育举重、柔道、摔跤等重竞技项目和体操等基础项目,谋划冬季项目发展。加快制定项目考核评估方案,建立事前评估、事中事后评价制度,分层分类给予人财物保障,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项目动态调整。
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坚持开放办体育,推动训练单位增项,支持与企业、协会、俱乐部等新建和共建运动队,争取市运动队由区建设或者市区联合建设,落实社会力量建队、办赛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结合全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精神,突出备战职能,稳步推进区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激发协会管理活力。按照基础项目、优势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等分类,广泛寻求创新资源,积极对接市体育部门、优势区县、行业专家,以培训、讲座、调研等方式争取突破性发展。
大力推进科学备战。扎实做好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和各级各类重大赛事综合协调与组织保障工作,研制出台各项参赛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完善后备人才输送、教练员选聘、训练基地建设管理、教练员和运动员培训等具体政策。健全评价和奖励机制,完善“竞技体育奖励办法”,将运动员、教练员、领队、队医、科研、后勤人员和参赛单位、保障单位纳入奖励范围,调动全区备战积极性。
第二节 提高竞技体育训练水平
优化训练基地布局。加大体校、单项基地资金投入,建设各具特色的集“训、科、医、教、信、服”于一体的重点训练基地,着力打造游泳、篮球、射击项目的市级赛训基地,积极创建全国性单项体育训练基地,加快创建市级重点体校,对输送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不断提高训练基地、体校的软硬件水平,保障落实训练场地,增加用于体能训练、疲劳恢复、伤病治疗与康复训练等的仪器设施,满足系统训练和备战参赛需要。
建立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加强复合型团队建设,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系统引进国内外前沿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深化对项目训练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训练效益与质量。加强科技支撑,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搭建好科研攻关、伤病防治、营养恢复的科技服务保障平台,推动现代科技在训练场管设施、方案制定、效果评估等的全过程应用,依托大数据平台,加快建立和完善优秀后备人才数据库。强化医疗保障,加强对重点运动员进行系统科学的心理诊断与训练。
强化队伍管理。完善运动队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科医教辅人员等竞技体育人才引进、保障、评价、激励等制度和标准化建设。强化队伍组织纪律管理,加快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联合司法、公安、教育等部门,构建反兴奋剂综合治理协调机制,开展对运动队、单项协会、俱乐部等评估考核,将考核指标与各项评估、奖励、保障工作挂钩。
第三节 全面深化体教融合
构建体教融合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完善全区《关于加强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实施意见》,出台《綦江区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将体教融合作为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重要抓手。建立体育、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形成加强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共识。明确各部门责任,完善体教融合工作督导机制,落实体教融合工作保障措施,为体教全面融合做好顶层设计。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专项运动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体育节以及冬(夏)令营等竞赛性活动。鼓励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延时服务等方式支持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证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巩固和加强体校、学校和社会组织三大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阵地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区青少年体校、重点项目基地学校、重点项目布点学校、重点项目传统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五级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联合区教委共同探索建立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和体育特长生单独招生制度。联合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共同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和重大体育赛事成绩奖励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目后备人才库,制定各年龄层次选材指标体系。持续深化体校改革,规范区体校办学要求。不断完善体校功能,推动体校全面开放办学,依托体校建立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探索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依规取酬。
第四节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联合区教委,融合双方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每年联合制定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年度计划,共同主办中小学生体育赛事。每年开展篮球、游泳、射击、射箭、田径、足球、跆拳道、武术散打等以优势项目为主的体育竞赛。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等体育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积极推进幼儿体育、亲子体育、户外体育发展,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互通互联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
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加快构建面向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的扶持、管理、服务、监督和评价体系,引导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健康运营。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完善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加大对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财政扶持。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积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参与青少年赛事活动,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
第五节 举办、承办、申办体育赛事
积极引进和申办重大体育赛事,全力举办、承办好全国青少年U系列篮球、游泳、田径锦标赛、重庆市游泳锦标赛等国家级、市级大型赛事。结合全区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加快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衔接紧密的竞赛体系,完善竞赛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健全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利用社会市场资源,扩大专业赛事举办和参赛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统筹考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举措,科学制定赛事筹办和防控工作,提升竞赛组织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着力提升承办国奥男篮四国赛等精品赛事品质和影响力。加快引进和培育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等具有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促进射击、射箭等具有广阔前景的体育赛事发展。
专栏2竞技体育重点工程 体校发展建设工程。加强体校建设,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明确体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的体校管理体系。积极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评选,打造重点项目,配齐教练员,保障训练经费及场地设施。 优秀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工程。开展重点项目布局,完善细化优秀后备人才清单,推进体校建立后备人才输送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与体育部门共建后备人才运动队。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建立后备人才输送激励机制。 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加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校外活动中心和赛事活动平台,鼓励和支持体校和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和赛事活动。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幼儿体育工程。积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幼儿兴趣爱好的体育活动,开展以亲子活动相结合的基本体操、趣味足球、篮球、体适能比赛,积极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幼儿园。 |
第五章 推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产品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不断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产业专业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第一节 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构建“一核一带三山”体育产业格局,一核即中心城区体育发展核心区,以体育制造、体育赛事及体育商贸为核心;一带即沿綦江河、渝黔高速打造综合体育发展带,以水上运动、山地高端健身休闲、体育训练、体育旅游等特色复合功能为主;三山即围绕寻龙越野·天空赛道—老瀛山、禅艺养生·运动公园—古剑山、康养圣地·体育休闲—横山,全力打造山地户外运动最佳目的地。
第二节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体育服务业。以健身休闲为核心要素,推动綦江区体育综合体建设,融入旅游、文化、教育等元素,打造綦江特色的幸福产业集群。体育旅游以山体运动为主,水体运动和森林运动作为补充,打造綦江特色体育旅游区。以青少年体育教育、专业/职业体育训练为重点,逐步完善綦江体育培训产业体系,打造市级篮球、游泳、射击等训练基地。以户外体育文化交流为主,打造西南地区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基地。大力培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态。
体育制造业。依托綦江铝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体育用品、体育建筑、智能运动装备等发展,体育用品业重点开展运动车铝轮、运动自行车及车架、网球拍、羽毛球拍、壁球拍、棒球棒、高尔夫球杆、标牌、运动水壶等产品制造。发展体育建筑业,构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材料拼装等全产业链条,推进体育建筑行业良性发展。
体育彩票业。研究探索体育彩票市场发展规律,丰富营销手段,拓宽销售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合理布局销售网点,实现镇街和新建小区全覆盖,推行标准化销售服务,稳步提高体育彩票销量。规范体彩公益金支出和使用管理,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在资助体育活动、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宣传体育彩票的公益性,加强发行销售监管,依法严打非法彩票,确保体育彩票业健康发展。
第三节 培育体育市场主体
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重点体育企业。探索组建体育产业公司,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购买、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全区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发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扶持发展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体育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和服务组织,按照相关要求落实税费及价格政策。争取设立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推动体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在区体育企业加入各类行业协会,引育群众基础好、市场接受程度高的职业俱乐部。
第四节 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增加体育消费产品,加大对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及重点发展方向的体育产业领域、体育企业和体育品牌的扶持力度,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完善体育消费政策,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培育体育消费市场。支持银行机构开发体育消费信贷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围绕体育运动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配套法规体系,规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体育市场健康发展。
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体育+”工程,促进体育与文化、农业、科技、养老、会展、传媒、金融等复合经营。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业,探索完善企业类型体育培训机构申请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相关条件与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推进体医养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创新开展“专业体育医院+运动健康促进中心”“体医融合门诊+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新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处方开具、运动康复诊疗、体质监测评估、健康科普教育等一站式服务。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体育活动国际赛事。结合“高品质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推出体育综合体项目。大力发展越野挑战赛、骑跑赛等赛事,发展赛事产业。探索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动漫、体育游戏、体育电影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体育文化融合发展企业。探索“体育+农业”的休闲运动模式,把体育赛事、休闲运动融入到农业领域,助力乡村振兴。
第五节 提升体育产业服务水平
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将体育执法纳入文化或市场监管等综合执法范畴。细化落实监管举措,不断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等体育市场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探索新兴运动项目监管,推动新兴体育项目有序、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积极配合出台《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
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建立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促进体育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经营。加大对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完善体育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强化体育企业信息归集机制,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综合行政执法。强化知识产权对各类体育企业的导向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推动体育智能化发展。实施“互联网+体育”工程,推进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和体育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快体育产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体育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服务等环节产品开发,打造体育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消费、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推进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以山地运动、篮球等运动项目为突破,依托智能信息设备和数字化技术,推行以参赛流程线上管理、参赛数据及时反馈、竞赛体验云上共享为特征的数字化办赛模式。加快体育传媒业数字化升级,支持直播、短视频、游戏等在线体育产品创作与生产,打造数字体育经济生态。
专栏3 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工程。积极加入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整合企业、传媒、信息等资源。积极配合成渝场馆“一卡通”工作。 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精品体育活动国际赛事,发展赛事产业。提升新盛垂钓基地等户外休闲项目的服务能力。探索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动漫、体育游戏、体育电影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体育文化融合发展企业。 体育品牌创建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体育赛事品牌。 |
第六章 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文化建设,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好体育故事,传播好体育文化,提升綦江体育形象,凝聚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正能量,厚植体育强区建设的文化基础。
第一节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弘扬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和重庆体育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和教育。充分挖掘体育的多元价值,精心培育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倡导文明观赛等体育文明礼仪。
塑造优秀体育人物成为社会榜样。甄选具有优异运动成绩和良好思想品德的本土运动员,深入挖掘人物故事,塑造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健康正面、自信大方的新一代优秀运动员形象,使之成为表达中国体育精神、宣传綦江体育形象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体育明星”榜样作用和号召力,鼓励和带动大众积极参与健身,促进全民健身发展。
第二节 丰富体育文化供给
挖掘綦江体育文化。深入挖掘、提炼綦江运动项目文化内涵,进一步探索运动项目文化建设路径。传承、巩固、发扬运动项目文化精神,形成一批重点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示范工程。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推进体育文化与綦江红色文化融合,依托古剑山、横山等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休闲健身运动项目,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繁荣体育文艺创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行业协会联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艺术家进行体育文学、体育美术、体育摄影、体育动漫、体育标识等创作。通过搭建展示平台、组织评选推介活动等方式引导并推广优秀体育文艺作品。倡导并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创意活动,鼓励和繁荣各类体育文艺创作,打造一批区级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与体育文化品牌活动。
第三节 加强体育宣传与舆论引导
做好体育文化宣传工作。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体育文化宣传工作的领导,科学制定体育文化宣传工作规划。加强体育文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体育文化宣传工作水平。加快推进体育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相关工作体制与机制,用好“綦江文旅体”微信公众号,主动对接区外主流媒体,积极开展綦江体育文化宣传,重点宣传体育领域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新理念、新举措、新突破、新成果,为体育发展凝神聚气。
提高体育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对体育舆情产生和传播特殊性的研究,建立好信息的沟通机制、共享机制、会商研判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及时性。加强与主流媒体主动沟通,把握体育舆情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新特征,做好重大赛事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高重大赛事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专栏4 体育文化重点工程 体育文化繁荣工程。积极宣传和倡导中华体育精神。加强綦江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创新,推广武术、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培育宣传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人才,支持体育明星开展公益活动。推动运动项目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体育创作精品工程。以红色文化为重点,倡导并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创意活动,积极打造市级、区级体育文化精品工程与体育文化品牌活动,通过搭建展示平台、组织评选推介活动等方式引导并推广优秀体育文艺作品。 |
第七章 推进体育合作交流
以促进区域体育发展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集聚为目的,推动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发展,加强与主城都市区、市外毗邻地区体育合作交流,增强区域间体育交流和对外影响力,推动体育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协同申办国际高水准大型体育赛事、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活动。
第一节 推动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
推进与万盛在体育赛事、体育设施、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多个方面一体化发展,共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和联合争取重大体育项目。统筹推进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同打造区域性体育服务高地。加强政策协同,强化游泳、篮球、射击训练基地与万盛羽毛球训练基地交流学习,共建后备人才运动队。
第二节 推进与主城都市区体育合作
促进与主城都市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推动公共体育场馆等资源设施开放共享,推动与主城都市区各层级体育部门合作,加强各体育单项协会、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的交流与共建。推动綦江与主城都市区体育领域规划衔接、政策联动、项目共推,通过赛事联办、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加强与主城都市区在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推动体育消费数字化。
第三节 推进与市外体育合作发展
推进与四川部分市县体育合作。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促进与四川部分地区共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动公共体育场馆等资源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深化綦江与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等地区体育部门的合作,健全通气交流协作机制,助推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合作地区各体育单项协会、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的交流与共建,助力打造川渝两地体育发展国际名片。加强体育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协同申办高水准大型体育赛事、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创新组合两地旅游资源,共同打造体育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助力川渝共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推进与渝黔毗邻市县体育合作。深入推进与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等贵州毗邻市县体育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体育+文化+旅游品牌赛事,高标准办好“渝黔合作八区县篮球联赛”,助力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支持两地互送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代培代训,互推和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和科研人员。协同培养竞技、赛事策划、市场运作、经营开发、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充分利用綦江与贵州神奇山水特色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共同举办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山地马拉松、山地户外越野赛等系列重大体育赛事,持续推进渝南黔北片区篮球、足球集训基地建设,提升綦江与贵州体育联盟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
第四节 深化海峡两岸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
加强与全国台联、重庆市台联、重庆市体育总会、台北市体育总会等部门联系,持续推进完善海峡两岸(重庆)青少年体育交流基地基础设施,全力做好海峡两岸(重庆)青少年体育交流基地各项活动开展,通过拓展训练、体育文化沙龙、体育项目实践和赛事交流等形式增进两岸青少年感情,深化和开辟海峡两岸民间体育社团交流合作的新路子,将基地建设成为推动两岸青少年体育交流、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新桥梁、新典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綦江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区体育局加强与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科技局、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和单位工作联系,加强部门间规划与政策协同,确保各项建设目标如期完成。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制,对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将体育强区建设纳入全区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第二节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坚持以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并重,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的原则,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统筹安排公共财政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职业化体育、品牌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非营利性体育社会组织等进行改革。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按照相关要求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
第三节 加强规划布局与用地保障
以规划为引领,把全民健身的规划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融入到多规合一当中,将规划落到空间布局和具体项目上。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群众体育设施。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并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
第四节 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和交流
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专项计划,充分发挥人才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以体育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结构合理、与綦江体育发展相匹配的体育人才队伍。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区域合作,建立体育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培育集聚一批德才兼备、开拓创新、国内一流的高层次体育人才,着重开发体育急需紧缺人才。深化体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体育党政、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教等人才队伍建设,为体育强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第五节 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
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依托科技力量提升反兴奋剂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修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定不移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正风肃纪,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强化监督和问责力度,完善惩防结合的源头治理体系,树立并坚持正确的金牌观,为体育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第六节 加强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深入落实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做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提升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体育企业在空间规划、土地和金融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手续办理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健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灵活运用各种财税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事业和产业领域。
部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