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綦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第三届区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綦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2年3月
目 录
第二节 发展要求 10
第三节 基本原则 11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2
重庆市綦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期。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根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规划》《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以及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挑战,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为先、社保为要、人才为基的主线,大力推动人力社保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3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13项预期性指标基本实现,实现圆满收官。
就业局势总体平稳。始终坚持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建机制、强举措、抓落实,实现产业转型与就业提升协同发展,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十三五”时期,累计城镇新增就业9.91万人,超过规划目标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5%以内,比规划目标低0.65%;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均保持在90%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12笔达4.1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82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417人次;全区结存开发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就业困难群体314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050人,占全区公益性岗位总数的65.27%;建成就业扶贫示范车间29个,带动就地就近就业413人,其中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31人。
社会保障持续完善。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安全有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普惠可及、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截至“十三五”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34917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失业保险参保89448人,参保率稳定在85%以上;工伤保险参保162398人,参保率稳定在80%以上。“十三五”时期,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72.9亿元,大力实施小微企业、困难企业降费和稳岗返还政策,为企业降费减负16.84亿元,其中稳岗返还1.71亿元;社保兜底3个100%全面实现。
人才结构持续优化。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不断健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截至“十三五”末,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5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3.06万人,占技能人才的29%。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1755人,其中正高级116人(事业单位91人、企业及其他25人),副高级2880人(事业单位1478、企业及其他1402人),中级8773人(事业单位4661人、企业及其他4112人),初级及以下9986人(事业单位4217人、企业及其他5769人),事业单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为15:45:40。“十三五”时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89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5人,本科1328人,大专及以下383人。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强化底线思维,坚持“预防”和“处置”双向发力,狠抓源头治理、协商调解、风险防范、监管排查,全力维护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夯实社会安定和谐基础。“十三五”时期,劳动合同在各类企业中的签订率稳定在97%以上(国有企业100%、民私企业92%、外资企业100%);劳动人事争议调处能力不断提升,受理案件4396件,法定期限结案率100%,涉及金额1.15亿元;人力社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监察执法检查企业1827家,受理投诉举报242件,立案152件,结案率100%,累计为12844名农民工追回工资1.68亿元。
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全面建成集行政服务、民政服务、人力社保服务于一体的区市民服务中心,将原来需要6个地点办理的业务融入到一个大厅之中,对外业务100%进驻大厅,内部运转100%全面对接;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大刀阔斧优流程、减环节,申报材料减少128项,审批审核环节减少38个,办件总天数减少2182天;74台高拍仪保证群众不再提供复印件,30 台评价器适时反馈服务质量,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全程跟踪服务;78%的业务当日即时办结,90%的业务办结时限不超过15个工作日;14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一件事一次办”,8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和“一次不跑”。区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实训基地建成投用,总建筑面积为4993.23㎡,累计培训2.2万余人次。区人力社保综合服务大厅获评“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2017—2019年度优质服务窗口”,是全市唯一的综合型优质服务窗口。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增收入、技能扶贫强素质、社保扶贫保生活、人才人事扶贫促发展、对口扶贫增实效。“十三五”时期,全区1.1万人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应转尽转”8827人,实现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待遇“应发尽发”、代缴“应缴尽缴”三个100%。
川渝黔合作开局良好。先后与攀枝花、自贡、遵义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多次开展网络直播带岗活动,提供4000余个岗位,7000余人在线求职,达成就业意向3000余人次。建立网络求职岗位推荐共享机制,累计共享岗位招聘和求职登记信息20000余条。与攀枝花技师学院(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建立重点信产企业送工机制。互派干部交流学习,互请观摩参加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大赛。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 |||||
序号 | 指标 | 2015年 | “十三五” 规划目标 | 2020年 | 属性 |
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7.85】 | 【8】 | 【9.9】 | 预期性 |
2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82 | ≤3.5 | 2.85 | 预期性 |
3 | 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 * | >90 | 93 | 预期性 |
4 | 发放扶持创业贷款(亿元) | * | 【2】 | 【2.76】 | 预期性 |
5 | 就业技能培训(万人) | * | 【2.5】 | 【2.5】 | 预期性 |
6 | 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95 | >95 | 约束性 |
7 | 失业保险参保率(%) | 80 | >85 | >85 | 约束性 |
8 | 工伤保险参保率(%) | 80 | >80 | >80 | 约束性 |
9 |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2.77 | 3.3 | 2.2 | 预期性 |
10 |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10:35:55 | 15:45:40 | 15:45:40 | 预期性 |
11 | 高技能人才总量(人) | 6300 | 10000 | 30600 | 预期性 |
12 |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5 | >95 | 97 | 预期性 |
13 |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5 | >95 | 100 | 预期性 |
14 |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50 | >60 | 60 | 预期性 |
15 |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 | 95 | >95 | 100 | 预期性 |
16 | 社会保障卡应用功能实现率(%) | * | >95 | 100 | 预期性 |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为未实施或未统计数。 |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经济持续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为做好人力社保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轮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为人力社保事业开拓视野、集智汇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快推进,“一区两群”协调机制的不断健全,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等国家、市级战略定位的支撑,为人力社保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广泛影响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长期短期矛盾的相互碰撞,都将给人力社保工作带来诸多新挑战。就业总量压力特别是重点困难群体就业压力不容忽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数量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发展对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新挑战,特别是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对我区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影响深远。面对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通过改革破除事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区人力社保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节 发展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为基本路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形成更加合理更加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更加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增光添彩。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战略导向,全局谋划。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将人力社保工作最大程度地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大力推进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为创建国家高新区,加快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问题导向,夯实基础。聚焦人力社保领域中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集中资源,精准投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认真分析查找服务群众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持续加强和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好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坚持目标导向,服务民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群众的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人力社保部门的重要作用,既做到尽力而为,又做到量力而行。将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再分配的调节功能,使人民群众都能依法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权益。
坚持结果导向,推动改革。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人力社保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改革,构建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素养不断提升,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就业局势更加稳定可控。“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巩固,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基金运行更加安全平稳。“十四五”期末,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万人,全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万人。
推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人才政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良好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基本成型。“十四五”期末,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7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
推动构建更加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不断提升。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上下联动、内部一体、外部协同、过程可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智慧服务能力和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卡应用广泛普及,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
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劳动者就业更加体面,劳动者技能素养普遍提升,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基的作用更加巩固,人人享受社会保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人才规模、结构更加合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专栏2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 |||
指 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 性 |
一、就业创业 | |||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9.9】 | 【>8.3】 | 预期性 |
2.城镇调查失业率(%) | <5.7 | <5.5 | 预期性 |
3.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5 | 预期性 |
4.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 【1.5】 | 【4】 | 预期性 |
5.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 【0.5】 | 【1.5】 | 预期性 |
二、社会保障 | |||
6.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95 | 预期性 |
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8.9 | 7.4 | 约束性 |
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6 | 18 | 约束性 |
三、人才队伍 | |||
9.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2.2 | 2.7 | 预期性 |
10.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 | 0.3 | 0.4 | 预期性 |
11.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15:45:40 | 15:45:40 | 预期性 |
12.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 | 【0.2】 | 【0.3】 | 预期性 |
13.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数(人) | 2 | 5 | 预期性 |
14.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 0.6 | 3 | 预期性 |
15.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 0.07 | 0.4 | 预期性 |
四、劳动关系 | |||
16.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60 | 60 | 预期性 |
17.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100 | >95 | 预期性 |
18.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100 | >97 | 预期性 |
五、公共服务 | |||
19.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 98.91 | 102 | 预期性 |
20.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 18 | 85 | 预期性 |
备注:【】内为五年累计数,“*”为未实施或未统计数。 |
努力克服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的影响,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就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下限。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平等就业。推进产业、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优先支持发展创造岗位多的行业、产业和项目,加快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对新经济、新平台发展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公共服务岗位。
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城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市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推进就业实名制,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合作,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持续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推进大学生创业启航计划,全力扶持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对困难人员实施“一对一”帮扶,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建立完善脱贫人员、退捕渔民和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职工长效帮扶机制,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落实“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紧紧围绕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推动创业型示范城市、创业实训中心等高水平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定期举办创业创新活动,推进创业项目跟踪扶持,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促进创业项目发展,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打造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创业生态。建设特色化、功能化、高质量的创业平台载体。打造创业就业乡镇(街道)、创业就业村(社区)两级创业体系。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强化服务质量管理,提升服务孵化功能,支持大企业与地方政府、高校共建创业孵化载体,探索建设运营新模式,提高创业孵化载体利用率。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积极发展零工市场(驿站),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优化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推进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加快完善相关劳动保障制度。
专栏3 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
1.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工程。实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退捕渔民、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等重点群体专项帮扶计划,实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全覆盖,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在90%以上。每年帮扶0.3万登记失业人员、0.2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2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建成5个区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2.创业促进就业工程。建立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创业服务体系;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创业加速计划等专项活动,创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创业就业示范乡镇(街道)1个、创业就业示范山村(社区)3个,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达到5个,每年遴选3个优质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跟踪扶持,发放创业贷款3亿元以上,创建市级创业型示范城市。 3.职业指导服务提升工程。开展网络主播及职业指导培训。提供职业指导服务10万人次,职业介绍成功3万人次,创建市级职业指导工作室1个,探索建立区级职业指导工作室3—5个。 4.就业服务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推广“智能就业”信息平台,实现村(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智能自助终端设备镇(街道)和村(社区)平台逐步实现全覆盖。对接市人力社保局建立“重庆英才·职等您来”国家级网络直播招人招才公共服务基地綦江区基地,网络直播招人招才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加快落实经办服务标准化、业务档案一体化,推广就业创业服务超市,创建市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市级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基地各2—3个。 |
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针对城乡全体劳动者,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重点群体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和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落实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培训载体多元发展、劳动者按需选择、政府加强监管服务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教学资源、基础平台建设。大力落实国家《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要求,支持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参与发展技工教育。依托綦江区高校引进行动,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及技工校、职业院校合作,深度参与院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加强校企联合,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建成集技师培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人力资源服务、技能竞赛培训于一体的“重庆渝南技工学校”。
专栏4 技能提升行动计划 |
1.持续实施“渝綦工匠”计划。每年举办综合性技能大赛,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好行业技能大赛,指导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好服务工作。推动建立1个以上技能大赛市级集训基地、1个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现技能劳动者占就业劳动者总数达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用好用活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实训基地,推动产业发展。 3.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实施技工院校创新发展计划,建成集技师培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人力资源服务、技能竞赛培训于一体的覆盖周边,占地500亩的重庆渝南技工学校。 4.新型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新职业推广计划,推动新职业培训,培养培训2000名以上符合新经济、新业态和我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型技能人才。 |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的原则,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推动社会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谋的发展局面。
持续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推进精准扩面,推动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政策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经济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加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等单位和人群积极参加失业保险。扎实做好工伤保险参保扩面,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建设项目参保工作。健全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平台,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结时限,推广多渠道线上办理业务模式,畅通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渠道。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部署安排。持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现新老待遇计发的平稳过渡。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政策,扩大失业保险政策受益面,推进失业保险金“畅通领”“安全办”。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工作,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加强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多途径强化经办管理服务,提升工伤保险信息化水平。
持续优化经办管理能力。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经办服务水平。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推进精确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梳理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推动网上服务、自助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互补联动发展,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网上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加快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夯实完善社保经办“不见面”服务基础,逐步拓宽“不见面”服务范围。推行“事前承诺—事中监管—联合惩戒”的信用管理新模式,提升社保经办精确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强电子档案在社保经办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严格落实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基金运行风险分析研判,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预警和基金监督机制。持续完善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识别、监测、防控能力。不断加强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和内控检查。创新完善监督方法手段,加大信息技术在基金监管领域运用,持续提升监督检查效能。健全工伤保险协议服务机构监管体系,强化工伤保险协议服务机构科学化布局,完善工伤保险服务监督经办规程。畅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对侵占、欺诈基金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格落实社会保险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将侵占、欺诈社保基金违法犯罪行为纳入社会保险信用管理。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与人才供求匹配机制。健全人才流动市场机制,健全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服务机构发展,发挥市场在人才流动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人才需求,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快集聚实用紧缺人才。围绕支柱产业、新兴重点产业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人才,制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建立人才需求清单,进一步完善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立灵活用才机制。加大重点领域人才调配工作力度,着力解决重点发展领域的特殊急需人才需求。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领域,培养培训急需紧缺专技人才。加强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人才培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我区引进优秀人才,全面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依托专家服务基层行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帮扶活动,发挥专家智力、技术和信息优势。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坚持把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点对象,坚持就业导向,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大赛带动更多青年劳动力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激发劳动致富内生动力。持续实施乡村劳务经纪人培育工程,确保每个村有1名以上劳务经纪人,为农村劳务供求双方提供代理服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将招聘会开到街镇、社区(村)。
加强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支持。加强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落实农村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待遇政策倾斜,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工资待遇,落实全科医生津贴,允许基层医务人员多点执业合法取酬。落实乡村人才创业政策支持,全面掌握脱贫人员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逐步通过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乡镇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乡村人才服务站,实行乡村人才分类分层服务机制,将业绩贡献突出的乡村人才纳入“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范围。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村(社区)配备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实施“渝綦工匠”计划,打造“智创綦江”人才品牌,大力培养智能人才、技能人才。实现技能人才占就业劳动者比例达25%以上。统筹整合利用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推动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紧缺职业培训目录和程度,推进落实差异化培训补贴,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和我市开发的新兴产业特色职业(工种),鼓励符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条件且具有相应知识水平和技能需求的人员参加新产业新职业新技能培训。推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落实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落实由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
加强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充分利用市区引才优惠政策引才,积极参加“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组织企业等用人单位参加一年一度的“重庆英才大会”,鼓励人才申报“重庆英才计划”,大力实施“鸿雁计划”引进产业发展高端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强化綦江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职称评审、子女入学、医疗体检和配偶就业等68项服务,打造温馨人才服务“港口”和人才发展“加油站”。
持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部署,完善符合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探索事业单位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聘用合同制度,规范选人用人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机制。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持续改进完善人事综合管理服务。加强人事考试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全市统一的人事考试规范流程。全面提升人事考试的组织实施效能、技术水平,强化考试安全体系建设,有效防控人事考试安全风险。
加强表彰奖励工作。全面加强表彰奖励工作基础建设。贯彻落实表彰奖励制度。认真做好国家级、市级表彰奖励项目推荐工作,组织实施区级表彰奖励项目。加大对表彰奖励获得者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尊崇模范、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贯彻落实《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完善全过程、专业化、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体系,实施英才服务电子卡,拓展服务功能,推动人才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专栏5 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计划 |
1.推进我区博士后工作站正常运转。整合各方面力量支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鼓励已设立的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方引进人才,结合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并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持续推进“南州之光”访问进修项目。每年选派3—5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专业技术骨干到上级部门、单位访问进修,带动我区相关行业及专业发展。 3.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紧紧围绕綦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产业、新兴行业和紧缺技能工种,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4.建立“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培训一大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优秀“智能+技能”双能人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建立全方位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引才专员工作机制,积极参与“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每年定期走出去开展引才活动,激励支持青年人才在綦创新创业。持续推进“鸿雁计划”引进10名海内外紧缺高端人才,参与“英才大会”签约项目5个,解决500人就业。 6.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培训农村劳务经纪人600人,确保每个村有1名以上劳务经纪人,为农村劳务供求双方提供代理服务。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100名服务基层,招聘引才大学生500名以上服务乡村振兴。指导街镇为有条件的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
坚持市场主导,需求引领,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体系,助力推动西部人力资源服务高地建设。到“十四五”末,行业年营业收入达3亿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达30家,从业人员达500人,年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5000人次。
健全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体系。加快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体系。大力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研究制定市场化高端人才寻访激励措施,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业务创新,大力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测评等人力资源服务中高端业态,推动全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大力推动产业业态扩容。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推动铝精深加工、装配式建筑、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消费品工业、信息安全等六大重点产业发展,针对性开展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联动。探索实施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街镇、进园区、进企业、进学校“四进”专项行动,开展产品宣介、业务洽谈活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就业作用。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加强产业平台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和交易平台。积极争取建成綦江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人力资源产业园运营机构,引导人力资源产业园辐射到渝南黔北,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加强名优企业培育。开展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培养评选,培育新领军人才(团队),培育推选“重庆英才”,打造“智创綦江”人才品牌。以培育“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抓手,推动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培育计划,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打造1-2家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培养计划,组织开展綦江区HR能力大赛,推选区内人力资源优秀从业人员参加市级HR能力大赛,依托行业协会不断组织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提升行业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人力资源产业发展。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服务国家、重庆市标准,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守法诚信经营,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检查,严肃查处非法职业中介、提供虚假信息、乱收费用等扰乱市场行为。落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息年报、季报、月报制度,及时掌握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情况。
专栏6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行动计划 |
1.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扩容计划。行业年营业收入达3亿元,打造1—2家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2.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计划。建成綦江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个,引进人力资源产业园运营机构,引导人力资源产业园辐射到渝南黔北,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 3.人力资源服务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区级HR能力大赛,推选区内人力资源优秀从业人员参加市级HR能力大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达30家,从业人员达500人,年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5000人次。 |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支付制度。加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力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待遇,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和落实薪酬分配指引,深化要素分配市场化改革,健全完善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支持企业将工资分配、薪酬增长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贡献、创新成果等因素挂钩,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岗位分红权、项目收益分红、股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落实全市最低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工资指导线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的信息发布制度。加大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大数据系统应用力度,为全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引导。持续推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工资总额管理政策。探索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推动分配向突出贡献人才和一线关键岗位倾斜。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探索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国家部署落实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利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探索中职学校绩效工资倾斜办法。分级分类优化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落实消防员工资福利政策。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指导、监督工作,建立分级管理、责权统一的薪酬管理体系。全力支持“渝薪芯”工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助力实现薪酬项目全覆盖和全市事业单位全覆盖,形成工资数据一体化集成。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就业渠道,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稳定工资性收入预期。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和技能等级认定渠道,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促进低收入群体劳动致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
创新和完善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完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方法,积极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实施“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劳动关系领域各项改革创新。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探索电子劳动合同运用。根据上级要求,探索规范新业态劳动用工,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强化监管作用,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质效。开展对重点行业的突出用工问题治理。稳妥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扩大集体协商的覆盖面。大力落实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预防、强化服务,做好调裁衔接,持续推进调解仲裁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夯实基层调解组织工作基础,健全调解制度,落实仲裁员分片联系指导制度,发挥协商、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开展巡回仲裁、驻点调解、庭审观摩活动,发放仲裁建议书,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用工管理。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立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快速响应机制和横向部门协同处理机制。深化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沟通协作,健全仲裁与诉讼在法律适用、信息共享、程序衔接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加大调解员素质能力培训力度,加强选派仲裁员、兼职仲裁员参训力度。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以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抓手,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健全配套政策文件,落实各项保障工资支付制度。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工作。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机制。畅通劳动者举报投诉渠道,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主动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执法力度,强化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督查和督办。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建设,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持续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实施分级分类培训,加强执法装备等配备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综合执法职能,切实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专栏7 和谐劳动关系提升行动计划 |
1.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培育计划。选树25名市级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打造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1家;打造劳动人事争议金牌调解组织3个;培育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10户;服务200户以上新注册企业。 2.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建设计划。申报创建市级示范仲裁院,加快仲裁派出庭、仲裁调解室建设,街镇、园区实现全覆盖。 3.调解员、仲裁员队伍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强仲裁员、调解员管理,有序扩大兼职仲裁员、调解员队伍。 4.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推广运用“互联网+调解”平台线上办案。建设数字化仲裁庭1个。 |
健全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人力社保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可持续。
推进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落实落地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落实上级指导意见和要求,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的动态调整机制,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积极探索依托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打造覆盖全区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人力社保服务乡村振兴基层平台,实现人力社保公共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更加便民快捷,逐步实现均等化。建立完善基层人力社保公共服务人岗匹配机制,稳定人员队伍岗位和数量,常态化开展培训和督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标准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推进智慧人社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推动“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构建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同”“芯”“圆”,深入推进“一窗综办”“全域通办”,按照“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原则,全面推进线上服务,实现多渠道一体、服务标准统一、线上线下衔接融合。开展信息化安全建设。健全信息系统、运行网络等运维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数据资源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深化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按照人社领域线上线下用卡场景,依托社会保障卡的身份认证、缴费支付、就医结算等主要功能,将社会保障卡作为所有人社业务的有效身份凭证和待遇发放结算载体,在人社领域实现身份凭证用卡、人社缴费凭卡、补贴待遇进卡、工伤结算持卡。实现人社行业用卡“一卡通”。推动其他民生领域用卡场景,支持各类民生卡整合,提供集成服务支撑,推进就医购药、惠民惠农及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交通出行、观光旅游、智慧城市等领域用卡,形成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电子社保卡签发应用,实现实体社保卡与电子社保卡的协同并用,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人社系统行风建设。大力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进“打包办”“提速办”“简便办”“满意办”服务。持续推进“清减压”,逐步扩大告知承诺制实施范围,推出一批“免审批”项目,不断提高“零材料”提交事项比例。推动高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和政务服务应用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持续推动人社政策待遇“看得懂、算得清”工作。全面开展线上线下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开展满意度第三方评价,保持人社政务服务好评率稳定在95%以上。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行风建设经验做法、积极成效,继续选树一批“人社服务标兵”,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专栏8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 |
1.乡村振兴基层人力社保服务平台建设计划。逐步建成覆盖全区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人力社保服务乡村振兴基层平台,实现人力社保公共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更加便民快捷,逐步实现均等化。 2.社会保险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计划。为全面深入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健全社会保险标准体系,推进社保标准贯彻实施,在全区建成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 3.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建设。完善线下实体社保卡“一卡通”、线上电子社保卡“一码通”协同并用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服务综合应用,逐步拓展在商业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 |
深化区域人社合作。主动服从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攀綦、自綦、遵綦的人社项目、人社公共服务统一清单和服务事项清单互通互认。持续优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巩固推进社会保险协同互认。
深化就业协同。将多地人才网、招聘网与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互联互通,适时举办跨区域招聘会、校企洽谈会等劳务对接活动,促进本地区重点群体就业。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信息共享协作机制,协同开展精准就业创业服务。共享创业项目库、创业导师创业专家、投融资机构等创业资源,举办区域性创业创新大赛,共同培育一批创业项目。
深化社会保险协同。按照市级统一安排,推进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电子化转移,取消纸质表单邮寄传递。推动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不受户籍限制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通过电话、协查函、协助实地核查等方式,互相配合追收违规领取的基金。
强化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加快人才集聚,联合举办区域性人才招聘会,建立赴外招才引才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各类人才引进活动。发挥本地特色培训品牌优势,合作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多地联合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认定标准。按照市级统一安排,逐步取消跨区域流动专业技术职称确认手续办理。
深化劳动关系协作。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信息共享,联合打击人力资源市场违法行为。建立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协作和经验交流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案件办理合作,联合开展交流研讨。
深化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建设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创建市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深化劳务协作,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同,畅通劳动力就业渠道,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联合举办创业大赛,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品牌。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指南,推出一批便利化措施。探索构建跨区域救助信息共享和核查联动机制。做好医疗卫生人才、教育人才联合培养、异地交流相关工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乡村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人口,建立施策精准、机制灵活、服务高效的人社帮扶机制。强化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政策,推动基层公益性岗位规范管理,保持乡村人才振兴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依托对口支援等地区协作机制,稳定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持续推进有意愿的乡村地区劳动者转移就业;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高质量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吸引农民工等自主创业。落实平等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持续关注已就业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状况,对有就业需求的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一对一”帮扶。继续实施低保、特困人员等低收入人口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代缴政策。切实加强劳动保障权益维护和失业再就业帮扶等工作,提高就业稳定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充分发挥规划对事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全面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法治人社建设。加强干部法治培训,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社工作队伍。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实施“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创新方式方法,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八五”普法规划。
全面加强人力社保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障,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分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举办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培育选拔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业务能手。
进一步健全宣传工作机制、夯实宣传工作平台、创新宣传工作方式,为人力社保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做好人力社保重大政策宣传,推进宣传解读便捷化;做好重点工作和重大专项活动宣传,积极打造人力社保工作品牌;健全完善舆情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加强宣传矩阵建设,推动系统政务新媒体建设提档升级。
健全规划实施责任体系,将重点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有效保证规划落实。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增长幅度与财力增长相匹配、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
用好定期汇报、定期研判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统一管理、上下联动、分工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倡导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发挥统计的决策参谋作用。加强系统统计数据协同共享,完善人力社保统计数据会审和内控监督制度,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提升统计信息化水平,实现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和分析应用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