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第二届区人民政府第1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重点任务 12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12
(二)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三)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23
(四)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突破发展
(五)构建灵活开放终身教育体系
(六)打造专业一流干部教师队伍 28
(七)提高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八)增强教育薄弱环节基础能力 34
(九)深化教育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35
(十)不断提高教育开放合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三)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
(五)推动规划统筹落实
为推进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要求,结合《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考虑全区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条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为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展现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宣传工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大家访、大回访、大调研”活动有效推进,教育系统总体呈现良好政治生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效推进,实现教委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单位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成功创办“红军学校”4所,获批全市首个红军中学和长征红军学校。
教育整体质量实现新提升。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惠率分别达90.2%、86.5%,义务教育入读率及巩固率分别达100%、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6%。开展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学前教育规范有序。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高分数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验收。扎实做好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首考平稳落地,并取得优秀高考成绩。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合理、专业更完善、针对性更强、产教融合更深入,基本形成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终身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创建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素质教育硕果累累,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通过国家语言文字达标建设验收,学校、单位、教师获国家级奖项27个、市级奖项5800余个,学生获国家级、市级奖励和荣誉称号800余人次。
教育公平惠民彰显新成效。教育脱贫攻坚工程和教育惠民工程有效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完成,在历次国巡、国考、市巡、市考中实现“0差错”。学前教育至大学阶段资助精准实施,五位一体“控辍保学”机制全面运行,城乡、校际差距不断缩小,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实现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建卡学生“不失学”、乡村边远学生“上好学”。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教育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五大改革行动”稳步实施,“区域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验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荣膺国家、市政府教学成果奖。“依托校园开心农场,培养‘四商’核心素养”“学区自治教育治理体制改革探索”等改革经验为中西部农村教改提供了“綦江探索”。义务教育“领雁工程”有序推进,研究成果多次获市级奖励。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扎实开展。教育“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行政审批服务高效推行。教育开放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多项改革成果赴市外交流,连续五届参加“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并得到大会组委会及业界充分肯定。
教育保障迈上新台阶。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逐渐完善,全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建学校8所,改扩建、改造学校共60所,新增学位23860个;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教育城域网实现全覆盖,“宽带网络校校通”和普通教室多媒体配备率均达100%,中小学百生拥有终端数达14.3。教师队伍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多次在考核中名列全市前列,共引进研究生、免费师范生和公开招录及区外引进选聘优秀教师近千名,市级骨干校长、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教学名师、特级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数量稳步增加,师资力量不断加强。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表1—1綦江区教育事业“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变化情况 |
属性 |
学前 |
在园人数(万人) |
2.08 |
2.03 |
-0.05 |
预期性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87 |
90.2 |
3.2 |
预期性 | |
在园幼儿普惠率(%) |
- |
86.5 |
- |
预期性 | |
义务 |
在校生数(万人) |
7.16 |
6.87 |
-0.29 |
预期性 |
义务教育巩固率(%) |
98.1 |
99 |
0.9 |
约束性 | |
高中阶段教育 |
在校生数(万人) |
2.56 |
2.12 |
-0.44 |
预期性 |
其中普通高中人数(万人) |
1.51 |
1.37 |
-0.14 |
预期性 | |
其中中等职业人数(万人) |
1.05 |
0.75 |
-0.3 |
预期性 | |
初中生升入高中比例(%) |
98.5 |
99 |
0.5 |
约束性 | |
毛入学率(%) |
94.1 |
97.6 |
3.5 |
预期性 |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綦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国家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实施、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战略布局及綦江作为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的战略定位为綦江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和市级层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部署,为綦江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带来时代机遇。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中国特色、重庆特点、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为綦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带来战略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为綦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带来战略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深入推进,必将为綦江教育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綦江与自贡、攀枝花市等川南城市签署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遵义市、桐梓县、习水县等黔北地区强化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将为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新契机。
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建设,为綦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谋划实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将主城都市区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明确綦江、万盛作为主城向外拓展的四大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之一。《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为基本路径,主动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同创新、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更高水平开放合作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加快建成重庆主城都市区南部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努力在全市发挥“三个作用”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新的城市定位、新的政策措施,将为綦江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带来新的机遇,为教育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面对新形势,綦江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城乡发展需求不够匹配,城区小学学位供给保障不够充分,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教育信息化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任务较重,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亟待提高,与綦江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干部和教师素养仍需加强,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要求的自觉性还不高,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较为严重;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综合改革亟需深化,教育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破除,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教育生态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主题,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主线,聚焦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着力补齐短板、优化结构,深入推进“塑名师、创名校、育新人”,推动教育发展水平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由全面普及向全面提高质量跨越,由条件达标向智慧教育跨越,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推进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就学问题,让每一名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的重要先手棋,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促进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先进办学治校经验,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不同学段有机衔接,兼顾教育领域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
(三)发展目标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教育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
——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探索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分,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更加公平优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建成綦江综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施高校引进行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智慧教育新生态基本形成。
——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契合度持续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吸纳能力不断增强,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教育改革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教师“区管校聘”成效显著,教育评价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交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教育发展新格局。
——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备。教育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府依法行政、统筹管理、科学决策、引领教育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完善,各类学校办学活力不断激发。多元参与教育治理的共建共享新型关系基本形成。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2.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强区,成为渝南黔北地区区域性教育高地。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全民终身学习得到更加全面、充分、个性的发展。不同阶段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教育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表2—1 綦江区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 |
% |
90.2 |
>93 |
预期性 |
在园幼儿普惠率 |
% |
86.5 |
90 |
预期性 | |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
% |
50 |
55 |
预期性 | |
义务教育 |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 |
% |
98 |
99 |
预期性 |
义务教育入读率 |
% |
100 |
100 |
预期性 | |
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99 |
99.8 |
约束性 | |
高中阶段教育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97.6 |
99 |
预期性 |
普高与中职学生比例 |
/ |
68:32 |
保持 大体相当 |
预期性 | |
职业教育 |
市级优质中职学校数 |
所 |
— |
1 |
预期性 |
市级优质专业数 |
个 |
— |
2 |
预期性 | |
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学校数 |
所 |
1 |
10 |
预期性 |
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 |
万人 |
0.55 |
4 |
预期性 | |
教师队伍 |
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与 在园幼儿总数之比 |
/ |
1:19 |
1:15 |
预期性 |
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比 (含学科教学名师) |
% |
21.8 |
23.8 |
预期性 | |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 |
% |
52 |
60 |
预期性 | |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8.91 |
10.4 |
预期性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2 |
12.5 |
约束性 |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干部和教师培训必修课程。以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覆盖。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加强教委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单位党组织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领导,深化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推动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各学段各学科全覆盖。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国家课程,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推进红军学校建设,开发具有綦江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加强思政课程教研力量支撑,组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和相邻学段联合教研组。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常态化巡讲、精品化展示机制,积极探索跨学段、跨学科交流研修机制。优化思政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多元评价体系。健全各类学校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构建党、团、队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特色党团主题教育。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增强中小幼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以“一校一品”德育文化打造和班主任工作室创建为切入点,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充分发挥班主任队伍在德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加强中小幼德育课程序列化、校本化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传承弘扬农民版画、非遗民俗等綦江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王良同志纪念馆、中共綦江支部旧址(邹进贤故居)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发挥红军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批德育示范校和中小学德育品牌项目。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推进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单位)创建全覆盖,全面加强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加快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通过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等多途径、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用好綦江博物馆、老瀛山国家地质公园、农博园等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持续推进校园开心农场等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探索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创造能力。大力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志愿公益、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阵地作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学生的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加强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把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功能。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纵向贯通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程。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和考核机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抽查复核机制,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发布、反馈和结果应用机制。加快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培育的美育课程目标体系,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学校美育教学模式。大力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地方传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定期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教育政策、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深入推进医教结合,加大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和校医、保健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卫生治理能力。大力推进全学段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切实解决“小胖墩”“小眼镜”等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高的问题。规范发展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加强学校心理危机管理与干预,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深入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科技教育体系。开齐开足开好科学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优化整合、科学安排科技教育专题,支持学生开展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等活动。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搭建区级科技教育成效展示平台,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
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的全方位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体系,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加强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的教育系统“八五”普法工作和法治教育。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等系列活动,提升师生参与面。加强学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观护中心等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和优化法治教育资源,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推进校园绿色管理,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有效遏制学校餐饮浪费。深化学校国防教育改革创新,探索学校引入国防军事教育教师,进一步加强学校军事课和学生军事训练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健全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评估体系,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
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合力。积极引导家长发挥家庭第一课堂重要作用,引导家长言传身教,注重传承良好家风。探索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平台,规范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建设,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增强家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服务专业化发展。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特长培养、研学旅行等校外教育,探索创新中小学与社会力量合作育人模式,丰富校外教育内容与形式,全面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加强正面宣传与舆论导向,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教育观,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专栏1立德树人重点工程 |
德育示范品牌培育计划: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持续推进德育示范工作,到2025年,累计培育市级德育文化品牌10个。 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提升计划:加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设,到2025年,累计创建市级及以上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营地8个、区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营地13个。 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行动计划:以校园足球建设为抓手,持续打造传统项目和地方特色项目,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和1-2项专项运动技能,到2025年,累计创建市级及以上体育特色学校5所、区级体育特色学校30所。 艺术特色学校建设行动计划:以书法、版画、声乐、舞蹈、民族器乐、民间工艺等为突破口,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5年,累计创建市级及以上艺术特色学校16所、区级艺术特色学校30所。 科技学校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对接强基计划,培养一批雏鹰计划学员,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区研究性学习展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区级选拔赛、人工智能与创意编程区级选拔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加强科技学校建设,到2025年,累计创建3-5所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社会保障治理行动计划:建设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观护”基地。 |
(二)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持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优化完善幼儿园布局规划,切实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并确保优先建设,重点支持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园,推动城区新建小学同步配建幼儿园,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使用,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到2025年,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93%、55%、90%,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全面改善办园条件,推进科学保教,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落实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防治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支持一级以上幼儿园通过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等方式推进集团化办学,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幼儿园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加强源头监管,完善过程监管,强化安全监管,严格依法监管。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序推动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调整和教育扩容,继续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实施新建住宅小区学校配建工程,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加快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到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全覆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采取“名校带弱校”模式,促进学区与集团内部干部教师互派交流、课程教学互助共进、设施场地共建共享,到2025年,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力争到2025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审核认定。全面贯彻国家“双减”政策,加强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规范课后服务行为,强化落实“五项管理”,推进素质教育落实落地,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开展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监测工作,全面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深入实施国家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和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加大高中教育投入力度,提升高中教育保障水平。推进高中学校资源配置优化,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解决普通高中“大班额”问题。加快配齐学科实验室、功能室设备设施,完善体育、美育、生活等基础设施设备,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鼓励优质普通高中托管、合并、对口帮扶基础相对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稳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市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深化课程创新基地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构建优质课程资源体系。推动优秀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强化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综合评价,加强高中与初中、高校的衔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形成一批具备自身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普通高中。
专栏2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重点工程 |
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通惠中心幼儿园、三江中心幼儿园、安稳中心幼儿园、赶水中心幼儿园、桥河中心幼儿园、实验幼儿园运动场等项目建设;回购1-2所小区配套园。全面达到每个街镇拥有一所以上独立幼儿园。 义务教育提质行动计划:新建陵园小学共同校区、枣园小学、新街子小学、九龙二小、沙溪二小、新兴小学、赵家坪小学、登瀛中学等中小学,迁建石壕小学、永乐小学等学校,改扩建文龙小学、大罗云阳村小、安稳学校等学校;加强特殊学校建设;新建陵园东部分校综合楼、罗家小学教学楼、新场小学学生宿舍、郭扶小学学生宿舍、通惠小学教学综合楼、九龙小学综合楼、綦江科技馆綦江中学馆、营盘山小学运动场、横山学校篮球实训基地等功能性设施,持续推进中小学集中改厕项目,实施中小学创新实验室等学校功能室建设工程。 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行动计划:支持綦江中学、实验中学、南州中学创建市级示范高中,支持三江中学、东溪中学、打通中学创建市级特色高中。深化三江中学综合高中试点。 |
提升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水平。完善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健全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工作。优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要求,持续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支持綦江区特殊学校充分发挥作用,扩大轻度残疾儿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覆盖面,扎实做好针对重度残疾学生的“送教上门”;加强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探索“鉴定安置、前期评估、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康复训练”一体化运行模式,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健康成长;持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配编标准,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完善残疾人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确保享有“一生一案”教育服务。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
提高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质量。加快构建“教科所—学校—教师”三级教科研体系,持续推进目标清晰、多元开放、体制健全、机制完备的教科研工作。加快建设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主导,以校本教研为根本,网络教研、综合教研、联动教研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合的中小学教科研新业态。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探索新型教科研模式。搭建专兼结合的教科研队伍,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优化教科研队伍年龄结构,及时遴选优秀年轻教师充实教科研队伍,保持教科研队伍充满活力。适当提高教科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持续提高教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加强教科研评价体系建设,重点督导评估教科研工作方向、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和教科研工作成果等,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
(三)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构建涵盖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綦江综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庆医科学校和渝南技工学校迁建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重庆中心城区中职学校转移,适度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促使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推动职教中心创建市级优质中职学校,建设2个优质专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技师学院升格为高职专科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指导职业学校科学设置专业,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组建职教集团,推进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建设全国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探索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探索建立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机制。提高企业员工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占比。推动“1+X”证书制度落地,支持校企共同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进职业院校实施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鼓励职业教育学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及培训服务。鼓励企业向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积极参与国内外职业技能大赛,争取承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定期举办专项职业技能比赛,扩大綦江职业教育影响力。
专栏3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点工程 |
綦江综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中心):选址永桐新城规划区内,总占地500亩,建筑面积约19.8万平方米。 重庆医科学校迁建项目:按照国家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总占地35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重庆渝南技工学校建设项目:按照国家高级技工学校建设标准,一期、二期建设总占地2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重庆市信息安全在职培训基地:联合重庆市委网信办、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国资委等单位,开展在职培训,远期为泛信息安全产业提供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的在职培训。 青少年信息安全培训基地:联合教育部青少年信息安全教育中心,利用靶场开展青少年网络完全攻防大赛,开展青少年网络安全科普教育等。 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全员培训,推动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一批区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和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
(四)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突破发展
实施高校引进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和新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加快推进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重庆信息学院)和重庆健康工程职业学院建设,推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綦江校区、重庆埃森大学(暂定名)、重庆电影职业学院、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綦江校区等院校落地,积极引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落户綦江或来綦设立校区。到2025年,实现引进院校不少于10所、在校生规模达4万人以上。
推进高等院校扩规升级。持续推进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加强新工科、新文科等专业建设,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小而精特色高校和应用型高校,打造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特色学院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动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学科优势突出、人文特色鲜明、国际合作广泛的全国一流民办大学。推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綦江工作站高质量转型发展,建成重庆开放大学綦江分校,积极发展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的高等继续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契合办学定位、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提供精准有效就业指导服务,鼓励毕业生适应新就业形态方式,实现多元化灵活就业。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建设,建好“陆海传綦智慧数据谷”国家级孵化器等创客空间和孵化基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大学生来綦留綦就业创业。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研发和孵化中心,重点打造物流装备智能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生活日用品、生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研发设计基地。
专栏4高等教育创新突破重点工程 |
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重庆信息学院):选址东部新城和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000亩,建设重庆信息学院、重庆移通学院綦江独立校区。 重庆健康工程职业学院:选址永桐新城永城片区,占地面积500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綦江校区:选址东部新城登瀛片区,占地面积800亩,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重庆埃森大学(暂定名):选址东部新城登瀛片区,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重庆电影职业学院:选址古南街道枣园片区,占地面积580亩,总建筑面积不少于20万平米。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綦江校区:选址永桐新城永城片区,占地面积900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
(五)构建灵活开放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协同、社会支持、市民参与”的终身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将终身教育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推进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接教育部学分银行体系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健全各类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机制,有序推动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沟通与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完善终身教育监管制度,规范终身学习服务机构的办学行为。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
完善终身学习服务支持体系。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终身教育网络,打造一批示范性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工培训基地。加快搭建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开发一批面向全区开放共享的优质终身教育网络课程,实现终身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服务支持终身教育力度,探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开发创新培训项目,建立各类公共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机制,扩大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规模。大力推广“互联网+技能培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立体式的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服务。强化终身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培训。
切实提高终身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的职工培训制度,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职工培训能力,积极开展基于工作场所的继续教育,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行动计划,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助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问题。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定期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持续开展全区“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活动品牌”评选,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创新互联网+社区教育,积极创建网络体系示范基地、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优化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质量。
(六)打造专业一流干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教育,实现党支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教育惩戒规则,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构建师德师风多元监督体系,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通报警示、师德失范惩戒等相关制度,实施师德师风评价档案制度,完善教师违法信息查询制度,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第三方评价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宣传,表扬奖励优秀教师、优秀校长,树立綦江教师良好社会形象。
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年轻干部培养使用,规范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创新干部培养方式,分层分级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开展精准化的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培训,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教育行业的信心和能力。定期开展全员培训交流工作,鼓励优秀干部分享工作方法和心得。加强干部队伍网上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水平。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长专业标准”和任期目标管理,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校长梯队培养体系。加强“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支持定期选派骨干校长、优秀干部到中心城区等地开展学习交流。
加大教师人才引育力度。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招聘方式,科学合理制定教师补充计划,重点考察教师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加强名师工作室和团队建设,每年柔性引进一批教育专家、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等高素质人才,支持骨干教师“名校跟岗访学”等,培养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以“集团化办学、联盟共进”等模式,聘请区外优秀名师和校长,壮大区内优秀教师队伍。探索“班主任”改革发展模式,对美育、体育与健康、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探索推行“一校多用”和“走教”制度。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实施“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教师培养培训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教师整体队伍素质。以“夯实基石工程、打造中坚工程、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等项目为载体,分层次开展干部教师研训。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重庆市教科院分院、重庆市教师发展中心分中心建设,推进綦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创建为示范性区县教师发展机构,打造区域性教师培训基地。积极推动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推进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互聘。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和国培、市培计划,加大农村教师精准培训力度。
优化教师管理服务。优化全区教师资源配置,优化编制结构,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畅通教师城乡一体配置渠道,引导城镇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实行岗位设置区内统筹,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健全教师聘用考核机制,加强聘后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竞争择优”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师退出机制。
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持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教。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健全教师表彰奖励机制,继续开展好“綦江好老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活动。发挥工会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教职员工合法权益,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营造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完善落实教师薪酬待遇和工资收入制度,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完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职业教育学校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
专栏5教师队伍素质提升重点工程 |
区域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快推进重庆市教科院分院(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重庆市教师发展中心分中心(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等项目。 教师赋能提质行动计划:以校本和区级研训为主要抓手,对全区教师实施全员培养,主要包括:全员周期培训项目、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师德养成教育项目、新教师培养项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行动、乡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新课程研训项目等。 骨干教师培养行动计划:聚焦学科教学,分学段、分学科实施研训,提高中青年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培养并评选1500名区级骨干教师(区骨干、学科首席),主要包括:中青年教师成长培养项目、建立“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坊项目等。 名师名家培养行动计划:发挥现有市、区优秀教师作用,建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室,培养造就250名卓越教师(区级名师、区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级骨干、市级学科名师、市级学科带头人)。依托高校研究、教学、资源等优势,委托培养15名教育家型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学术带头人、市级名师)。 协同创新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分批建设教师研训实践基地校,积极推进教师培养校地合作模式,与高校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 |
(七)提高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升级改造綦江教育城域网,大力推进机关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支持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物理空间和网络室间有机衔接、智能灵活、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智能技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智慧教室、创新型实验室和智慧型实验室等智能教学设施建设,完善初高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标准化考点设施设备配备和高考考点规范建设。加强校园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到2025年,创建15所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和20所区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实现智慧校园5G网络全覆盖。
共建共享优质智慧教育资源。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扩大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智慧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体系。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聚合一批优质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推动区内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向薄弱学校精准推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使用率,助力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到2025年,打造15个名师智慧教育工作室和150门名师课程。
创新智慧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时间限制,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评价创新。丰富智慧课程内容,开设中小学编程教育、跨学科学习和创客教育,加快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教学环境建设,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的常规应用。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推动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争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示范区。创新评价指导方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
优化提升智慧教育治理体系。深化綦江区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运用智能感知等技术改进完善綦江通用系统和校级特色系统,实现教育管理数据多元化伴随式收集,推动教育管理流程、结构和职能的重构再造,构建融通教育管理数据和跨部门业务数据的教育大数据决策系统。开展教育态势感知、校园环境监控、学校质量监测、学校创新能力评测、教师教学特征分析、学生学情诊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精准扶贫等数据分析,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撑。
专栏6智慧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
“教育云”基础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数据汇聚、深度应用的开放共享新业态,基本实现区校之间和校校之间的“数据通”和“应用通”,形成全区教育管理与服务“一网通”、教育数据“一个库”、“一张表”和教育信息服务“一张网”。 “智慧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建设15所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和20所区级智慧校园示范校,街镇所在地中心校等较大规模学校基本达到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名优教育资源库建设行动计划:建设常态化录播教室230间,改造升级20套精品录播教室,建设农村教学点视频互动40套,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名校+”、“名师+”网络扶智体系,成功认定一批“互联网+教学”区级教学改革案例和“互联网+教学”区级示范课。 |
(八)增强教育薄弱环节基础能力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和大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落实国家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协同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完善教育扶贫脱贫长效机制。继续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做到“应资尽资,应助尽助”。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持续保持贫困学生失学辍学“动态清零”。持续推进“两类学校”建设,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关系,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积极对接市内高等院校,为乡村提供专家咨询、项目策划、产业论证等支持。鼓励和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推动学校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做好“一区两群”结对帮扶。
大力促进民族教育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继续实施民族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计划,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建工作向学校、班级纵深拓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支持綦江区民族小学发挥好“綦江首批非遗传承教育基地”作用,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库。
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巩固推普脱贫成果,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持续开展语言文字达标学校建设。抓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及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全面提升居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与语言文化素养。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完善语言文字工作体制机制,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九)深化教育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落实“双减”任务,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推进学校评价改革,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分类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一线学生工作。推进学生评价改革,树立科学成才观念,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德智体美劳评价体系。推进社会选人用人评价改革,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推动全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落实平等就业要求。完善学生、家长、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
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小初高贯通衔接教育”培养机制,推动小初高协同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为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市教委下达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程序,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
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健全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民办学校的分类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民办学校土地、税收、收费和经费扶持政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依法办学。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依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加强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义务学校整顿治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健全民办学校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严格规范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强化民办教育督导,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理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民办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民办学校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推进民办学校完善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深化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不新审批设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杜绝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组织学科培训,有序推动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着力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规范运用柔性执法手段,开展联合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指导,不断提高依法治教能力。加快落实推动学区制管理改革,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多元主体办学改革,探索政府购买职业培训、优质课程服务。全面推进学校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校章程与教育规律办学,积极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推动中小学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校。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修订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规范和优化学校决策流程。完善学校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提高学校办学能力和自我监管能力。
(十)不断提高教育开放合作水平
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发挥教育在开放合作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支持在永桐新城建设国际学校,大力开展开放合作教育,支持綦江中学等学校开设国际精品班、国际精品课程,积极推进师生文化交流、校长教师海外交流、友校学生交流交换、网络在线课程等项目,支持学校组团参加各类重要赛事,展示綦江学生的才艺与风采,促进国内外教育交流。鼓励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等高校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与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共建实验室、科研协作平台或产学研基地。
深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教育合作。积极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与川南渝西城市教育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綦江—自贡、綦江—攀枝花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动三地重点高中建立友好共建共享学校,结对开展学校联盟,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两地师生全面开放。推动两地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合力建设干部教师教育基地,加强骨干教师、干部队伍互换学习交流。
加强与黔北地区开展合作。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两地优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跨省域合作,统筹解决好外来异地入学问题。加快集聚一批职业教育学校,鼓励两地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跨省联合办学招生,共建优势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争取两地招生计划,协同扩大两地招生规模。构建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常态机制,建立工作专班、制定专项计划,打造区域性教育教学科研中心、教师培训培养基地,积极推动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教育协同发展。
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积极对接重庆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大力争取市内优质教育资源向綦江拓展,通过灵活多校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打造重庆中心城区高端教育资源承载地。加强与西部(重庆)科学城、永川等职教优势地区合作,共同打造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汽车制造等高水平专业群,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深化落实《綦江区·石柱县“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协议》,加强与石柱县教育领域合作,推进跨区域合作培养优秀教师,探索建立学校结对共建教师定期访学机制。
推动綦江—万盛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优质学校跨区域对接、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联合开展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和优质学校建设,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綦江—万盛教师培训和考核一体化、教科研一体化,稳步推进学业水平监测一体化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开展合作办学,争取市内相关高校在两地建设分校或分院,鼓励发展筹建民办职业院校,提升重庆市医科学校、綦江和万盛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水平。联合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系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党建带团建、队建,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进一步强化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严格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提升教育投入保障水平。坚持把教育作为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健全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教育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多渠道扩大社会投入。持续加大对非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建立与拨款、资助水平等相适应的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运用各类政策手段,改善环境、优化服务,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落实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政策,鼓励出资、捐资办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相关政策。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举办者筹措办学经费的法律责任。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重点领域的调整机制。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从硬件设施建设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转移。不断完善适应教育体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的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完善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教育收费管理制度。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完善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教育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整改和审计结果运用。建立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教育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加大教育财务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管。
(三)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严格落实《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促进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报告发布、督导评估结果公告和整改复查制度,实行每届政府期内对各街镇、相关部门全覆盖开展履行教育职责督导,组织全面开展学校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完善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制度,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建立覆盖德智体美劳“五育”和各学科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强化监测结果运用。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推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挂牌督导全覆盖。建立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制度,完善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完善教育专项督导制度,紧紧围绕教育重点目标任务,切实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学校安全稳定、职业教育等各项督导评估,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加强教育督导评估专职队伍建设,按照讲政治、敢担当、懂教育的要求选聘督学,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职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
建立健全教育系统风险防控机制,强化风险研判。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切实加强对国家课程落实的监督和地方校本课程建设的监管,着力完善课堂教学及学术活动意识形态管理。切实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持续做好涉校涉生非正常死亡防控工作。推进“平安示范学校”创建。建立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应对教育突发安全事故。全面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反恐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师生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的排查整治。探索构建“互联网+安全防范”体系,提升校园风险主动发现和预警能力。持续关注和防范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行动,及时化解影响校园及周边安全的突出矛盾及典型敏感事件。强化安全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家长安全法治意识,掌握安全常识。
(五)推动规划统筹落实
把教育事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和完善区委、区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推进领导干部到学校调查研究、上讲台作报告、解决问题制度化常态化。区级有关部门要建立实施责任制,落实责任分工,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构建教育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专项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强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监督考核全过程的舆论宣传,及时报道规划实施新机制新做法,充分反映新进展新成效,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名词解释
1.“四商”核心素养:即智商素养、情商素养、农商素养、财商素养。
2.红军学校:即以“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为目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牌和授旗的革命老区学校,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教育品牌。
3.领雁工程:即为适应重庆教育在新时期的新需求,重庆市教委提出“以示范学校、项目学校联动为支点,拓展形成‘领雁’连锁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的重大举措。
4.“放管服”改革: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5.“区管校聘”改革:即在全区建立编制岗位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筹使用机制,推动中小学校通过按岗聘用、竞争择优、强化考核等方式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
6.强基计划:即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开展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目的是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7.雏鹰计划:即在重庆市普通高中内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一年级学生,让其利用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自愿选择和老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题课题研究,形成专题作业。
8.五项管理:即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9.“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0.现代学徒制:指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11.企业新型学徒制:即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
12.“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
13.校长专业标准:即具备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专业要求。
14.“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老师。
15.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16.教育信息化2.0:指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
17.两类学校:即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
18.三个课堂:即“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
19.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0.“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附件: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