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綦江府发〔202019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推动新形势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经区政府研究,现就綦江区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经验启示,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恢复发展传统服务业,围绕綦江打造“一点三区一地”总体目标,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作为引领全局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动力,深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动力,以重大发展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主动融入主城都市区建设,大力推动服务经济创新发展,促进綦江生产性服务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加快发展以“三线”为导向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高端集聚、产业融合、特色鲜明和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能力,努力建成渝南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綦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渝黔合作中的重要节点和先行示范作用,推动綦江商贸、物流、信息、金融、文化、旅游等提档升,加快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增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不断扩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0%左右;服务业结构更加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0%左右;吸纳就业能力持续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比重50%左右。服务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发展综合环境更趋完善,成为推动綦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二、发展路径

紧扣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建设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聚焦重点任务,坚持创新引领、推动融合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深化改革开放、实施精准招商,大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引领,增强服务动能。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綦江)综合服务区西部信息安全建设。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适应服务业内涵、形式及实现途径新变化,抢抓疫情催生的“线上”市场机遇,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一批综合服务平台,高水平打造工业互联网、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和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等生活性服务平台。

(二)推动融合发展,拓展服务业态。

深挖服务业跨界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市场主体,推动市场主体规模壮大、品质提升。发挥多元化融合主体作用,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示范效应,激发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活力。抓好一批招商项目,依托“智博会”“西洽会”等平台,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推进服务业融合型载体建设,积极争创国家高新区,争取纳入“十四五”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

(三)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协同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优势互补,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提升中心老城区服务能力,深度挖掘“母城”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着力发展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商贸、健康、家政等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便利化和品质化发展;优化完善新城区服务功能,重点发展金融、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会展经济、都市物流、文化创意、体验消费和旅游中介服务等服务业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和产业能级。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托桥河工业园、北渡铝产业园和通惠食品工业园等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和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与经济价值,加快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产城景融合服务业样板区。高标准规划,以永城片区为核心,加快推进綦万创新经济走廊建设,打造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先行示范样板区,深度植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康养服务、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服务业门类。着力建设服务主城都市区大市场。用好各街镇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资源,推进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工业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休闲康养小镇,建成主城都市区“后花园”,加快服务业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四)深化改革开放,实施精准招商。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推动产业转移承接、人才交流联动协作,建成服务重庆、辐射黔北的“渝南门户”。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服务区建设,争取布局保税仓、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变通道优势为通道经济;积极承接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深化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投资贸易合作,推动中新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打破有形无形壁垒,消除堵点痛点问题;出台服务业创新发展激励政策,完善要素、配套和平台资源;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环境和国际一流的政务营商环境。着力实施精准招商。坚持“时间换空间、增量带存量、收入换项目”,紧盯全市大战略、大方向,高标准、高规格编制完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按“一企一班”模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细化完善“建、运、营、管”联合招商方案和实施路径,积极争取纳入市级部门招商计划,针对性引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大项目、行业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

三、重点任务

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新形势,创新服务业新供给,加快发展壮大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一)金融服务

加快促进金融机构集聚。积极引进和大力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在綦江设立分支机构,促进金融机构多元化集聚;大力发展融资担保、小贷、私募股权基金、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机,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集聚。强化普惠金融与金融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优势互补,强化金融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优化金融网点布局;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积极融入重庆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争取市级金融服务创新和改革在我区试点,鼓励开展跨境金融服务。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推动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争取引进风投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挥融资增信基金作用,支持重要产业集群发展;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完善企业上市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支持企业并购重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定向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鼓励企业开展海外融资。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 %

(二)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

围绕国家战略,提升软件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工业软件、高端行业应用软件、新兴软件、信息服务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引进培育龙头型、成长型、创新型软件企业,打造软件知名产品,壮大软件产业规模。助推智慧园区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齿轮)二级节点。结合綦江产业特点,着力打造工业 APP 生态,链接企业、园区、政府、人才以及上下游社会资源,共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生产力,解决企业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助力企业智能制造升级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加快中新(重庆·綦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数据存储、灾备、采集、清洗、标注等数据服务以及云计算、超算、物联网、5G通信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平安綦江智慧平台、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校园、智慧水务等建设。到2025年,全区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50亿元。

(三)科技研发与设计

建立智能制造服务体系。支持软件企业面向装备制造、能源矿产、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推进构建包括云软件应用、数据云存储、生产协同、科研协同等功能为一体的綦江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组建装配式建筑产品、材料和装备技术研发机构。重点研发建筑结构体系化、轻量化、标准化部品部件,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设备及智能化信息控制系统,装配施工成套技术与装备,施工生产安全防护技术与设施,施工质量检验技术与装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依托公共大数据国家实验室重庆分部,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以大数据融合集成、共享开放、安全隐私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研究;以医疗、教育、交通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研究、以5G+旅游、物流、制造为核心的赋能研究。依托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中心,重点研究云灾备关键技术、云灾备标准体系、云灾备测试验证、云计算数据恢复技术等。2025年,全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0亿元。

(四)现代物流服务

构建集通道、枢纽、网络、平台于一体的物流运行体系,加快推进建设以两大物流园为核心、六大物流分拨中心为支撑的2+6物流枢纽,建成辐射渝南黔北、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陆港型物流枢纽。统筹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打造便捷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重点承载多式联运、分拨中心等公共信息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大胆探索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构建以“配送网点为物流支撑、公共物流班车为配送主体、社会三方物流为配送辅助、个人自取自送为末端补充”的城乡公共物流配送体系,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推动应急物流建设,完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建立反应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应急物流体系。积极申报国家、市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冷链物流全链条融合发展,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完善冷链设施。2025年,构建科学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物流枢纽,转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外向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

(五)电子商务

壮大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提升全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打造电子商务强区。引进和培育大型新零售平台总部企业,积聚全区电商优势平台、龙头企业、电商主体、网商群体,不断培育新的电商产品;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完善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服务功能,提高区域农村电商集约化、规模化、智慧化水平;打造跨境电商综合交易平台,完善跨境电商020展示交易中心,规划建设国际邮政小包分拨中心,打通“綦江造”出海、出国的新通道,利用通道发展跨境电商等增值业务,提供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保税仓储、检验检测、通关服务、交易结算和物流配送等综合集聚服务。到2025年,全区网络零售额达40亿元。

六)会展服务

高规格举办特色会展。培育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专业化会展企业,定期举办“齿轮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铝产业链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智慧物流论坛”“灾备产业联盟论坛或年会”“西部陆海新通道(綦江)综合服务区建设高峰论坛”等专业会展。建设会展中心。依托中央商务区,积极引进民营企业建设高端商务会议中心、高端酒店等,配备不同规模的会议室、宴会厅、报告厅、停车场、商务中心、展览中心等设施,提升会务服务水平。打造以品牌化、高端化、市场化、专业化、智能化为方向,形成以会展为主,集工业博览、影视拍摄、文化创意、电子竞技、艺术品市场、特色餐饮花园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会展基地。2025年,会展业直接收入达2亿元。

(七)检验检测服务

引进建设网络攻防靶场,开展网络安全等保测评、安全监测、监测认证、攻防演练、应急响应等服务。培育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筑现代化产业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成立产业联盟,推进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智能化,综合运用二维码、无线射频RFID自动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和装备,打通食品产业链全流程的质量安全监管环节,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转全程透明可追溯。发展一批融合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多功能的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中国齿轮交易平台”,鼓励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建设。2025年,全区检验检测机构达10家以上,营业收入达1亿元。

八)教育培训服务

以满足高品质教育培训需求为导向,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引进培育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兴趣培训、幼儿教育等市场供给主体,推进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重点发展信息安全、物流、装备高端制造、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旅游等专业教育,为陆海新通道综合服务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促进学校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居民。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依法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线上授课等,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2025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培训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培训信息化、现代化。

(九)健康服务

加强疾病预防尤其是流行性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公共卫生及传染病预警智能监测,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推进重大疾病应急救治体系建设,提升医疗卫生行业平战转换能力。持续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卫生健康系统的临床治疗、公共卫生、行业监管等方面的智能应用。建立健全全区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多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充分共享的全区卫生健康信息化应用体系。结合线上线下打造綦江区“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推动医疗服务与智慧医院建设,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重点专科医院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区中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创建重庆市中医康复中心,基层卫生院中医馆设置率95%以上,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对接西南大学、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重庆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力争组建大健康产业研究院,为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发展动力。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培育发展健康咨询、康体美容、康复保健、健康保险等服务门类,推动健康服务与旅游、养老、保险、体育跨界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左右。

(十)文化旅游体育服务

扩大“三养綦江·三想之地”品牌影响力,积极整合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打造高品质景区、度假区,联线川渝黔旅游,打造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着力发展康养旅游、“红色旅游”、古镇精品旅游和乡村旅游,培育发展工业旅游。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文旅设施、智慧平台,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探索“云旅游”模式,培育智慧旅游、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等“线上文体游娱”新业态。深挖綦江人文底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积极培育场馆服务、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探索综合性运动会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积极策划引进一批赛事运营企业和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开发体育表演市场、做大品牌体育赛事。2025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5A及景区,全区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

(十一)养老托育服务

统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托育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建设,升级改造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建设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平台,健全监督管理体系,积极对接全市智慧养老大数据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动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托幼服务,支持增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到2025年,养老服务业持续繁荣,社会化养老服务床位运营比例超过70%,护理型床位比例达到55%

(十二)批零住餐服务

建立健全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推动传统批发市场“触网”升级,培育品牌连锁便利店,创新发展无人商店、智能商超等新零售,引进和培育大型进口产品分销企业。鼓励零售企业采用移动支付技术,使用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推广“无接触”配送模式。鼓励餐饮企业开办“网上餐厅”,支持平台型企业联合线下餐饮门店拓展外卖业务。以“中心城区”和镇街、景区为重点,布局一批精品酒店、美食街、特色民宿、特色餐饮店。加大餐饮住宿企业、平台服务企业的安全、卫生和服务标准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心安全的线上线下消费环境。加强商贸品牌建设,继续推进老字号认定和培育发展,优化美食地理图册,提质增效“十字金街”等成熟商圈,提升全区高端消费吸引力、辐射力。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与家居建材、农产品、工业品、再生资源等专业市场,着力优化区内商贸服务布局。乘势发展夜间经济,规范夜市管理,举办夜市消费活动,培育夜市消费核心区,汇聚更多商气、人气、财气。鼓励企业采取小程序、直播、微信、短视频等社交平台,提供“云逛街”体验式服务场景。到2025年,全区培育形成2—3个亿元级大市场。

(十三)社区及家政服务

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建便利、规范的社区及家政服务体系。合理布局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丰富社区医疗、保洁、养老、看护、维修、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内容,提升物业管理、安保、快递配送等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商业品牌企业到社区通过发展直营、加盟等形式整合社区商业资源;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建设服务多个社区的物流配送中心,作为物流中转站点和末端配送站点。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家政服务企业和中小型专业家政服务企业。同时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广泛开展社会互助活动。实施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开发家庭服务APP,打造面向家庭的手机移动智能终端。加强家庭服务业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家庭服务业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将家庭服务供需各方诚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广家政服务机构职业责任险,鼓励为工伤保险法定实施范围之外的从业人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2025年,全区实现消费者家政服务满意度评价达85%以上。

(十四)高端服务业

服务外包。引进服务外包知名企业,发展知识、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加快发展与制造业联动的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教育、现代物流、健康护理、科技服务、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领域服务外包。专业服务。培育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咨询、信用、知识产权、智库服务等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专业中介服务业。高端商业。推动商贸服务业加快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提质增效成熟商圈,扩容升级新兴商圈,培育商业向品牌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发展。2025年,全区商业增加值达75亿元。

四、扶持政策

坚持政策支持优先倾斜、资金扶持优先安排、资源要素优先保障、工作谋划优先考虑,建立健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优化政府服务

1.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可通过政府采购、特许经营、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扩大政府购买范围,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加强购买服务绩效评价。

2.破除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健全公开遴选、评估体制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市场化保障措施。

(二)加大财税和价格支持

3.加大财税精准投入力度,用足用好各类中央专项资金和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发展服务业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

4.凡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

5.落实好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增值税应纳税额。

6.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按50%征收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7.落实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股权激励递延纳税和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选择性税收优惠等政策。

8.认真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货物税收政策通知》(财税〔2018103号),对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出口企业货物实行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

9.加快推动落实工商用电同价政策,服务业与工业用气、用水同价政策;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三)强化金融要素支撑

10.推动设立并发挥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作用,重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促进服务业升级发展。

11.支持发展动产融资,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试点扩容增效,发展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理等轻资产融资。

12.引导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私募股权开展股权融资。

13.提高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更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做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建立完善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14.积极引导银行机构落实系列金融政策支持疫情防控举措,加强对实体经济、疫情防控、社会民生等领域的金融服务保障,加大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化融资困难但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单位信贷支持力度。

(四)保障用地需求

15.按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和土地供应调控机制,保障重大服务业功能性载体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16.对符合规定的工业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批准可在5年过渡期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加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有效发挥建筑服务功能。

(五)提升消费能力

17.加大电子产品、汽车等消费促进力度,严格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丰富消费信贷金融产品,根据个人消费者征信评估和消费能力,合理放宽消费信贷期限,降低消费信贷利率鼓励银行合理延长个人信贷、信用卡等免息还款期限,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

18.探索制定发放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券政策,激发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零售、旅游、娱乐、餐饮、住宿消费活力。适时推出景区门票减免,制定系列文旅消费优惠措施。

(六)扩大开放合作

19.依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对接产业政策,共同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和事项。

20.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引进新加坡优质资源,推动建设中新(重庆·綦江)数字产业园,积极拓展其他领域合作。

21.推动金融、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扩大外资投资服务业的经营范围。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专门机构,统筹推进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研究提出发展规划、发展政策、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协调解决有关全区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各行业部门负责制定并落实各领域发展计划,推进项目建设。各镇街成立相应协调推进机构,推进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各服务业行业协会要主动作为,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企业诚实守信经营。

(二)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规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规范行政执法,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效保护各类投资主体合法权益,稳定投资信心,激发投资活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质量监控、消费维权、税收征管等方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商圈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提升商圈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服务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服务业价格监管,及时查处消费侵权等问题。

(三)增强人才支撑

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服务业领域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发展高级人才寻访。推动生产性服务人才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人才职业化发展,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强化匠心服务精神和职业素养。深化人才服务功能,全面做好产业人才服务工作。支持区内高校、职业学校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四)加强统计监测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围绕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认真分析服务业重点行业、新兴行业的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重点加强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统计和监测,定期发布相关统计信息和监测分析报告,逐步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起多部门的统计监测分工合作体制机制。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20201014

(此件主动公开)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 5001100002     ICP备案: 1600193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12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