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綦江府发〔20206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级相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93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支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基本原则,坚持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重点,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强弱项、补短板,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全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绿色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扶贫作用进一步凸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51左右,萝卜、辣椒主导产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二、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一)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立足地理特色、禀赋特色、品种特色、技术特色、业态特色,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划定44.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推进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稳面积、稳政策、稳产量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和培育种粮大户,大力拓展横山大米、花坝糯玉米等优质品牌粮食产能,全力实现全区粮食面积稳定在86.6万亩,其中发展优质稻27万亩,发展以油菜、花生为主的粮油作物10万亩以上,糯玉米3万亩,巩固提升产油大县地位。大力培育萝卜、辣椒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萝卜10万亩、辣椒10万亩。因地制宜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服务,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四化”猪场,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实现全区生猪年出栏量63万头。积极发展柑橘、竹笋等林果经济。

(二)做实乡土特色产业。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要求,发展乡土特色产业。加强“盘龙豇豆”“东溪花生”等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发挥辣椒优势区、早熟梨优势区、生态畜牧功能区、花椒功能区、甜糯玉米功能区优势,推动花椒、生态渔业、特色经果、中峰蜂蜜等产业向“绿色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以做强为导向、稳产增效为原则,积极推动本土特色产业发展,发展花椒2万亩,全区出栏山羊10万只,发展柑橘、梨子、李子等特色经果5万亩,养殖中蜂8万群、争创“中华蜜蜂成熟蜜基地”。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

(三)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强綦江食品工业园区,创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采取农产品收购补贴、加工设施设备补助等形式,加快引进一批生产工艺先进、生产效率较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食品加工企业,培育提升现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以上,全链条发展生猪及肉制品、辣椒及调味品等产业。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贮藏、烘干、净化、分等分级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配套设施,创建一批专业村镇。

(四)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业提质升级工程,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做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开发推出特色产业支撑型、高山避暑纳凉型、科普体验观光型、民族风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产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三养綦江·三想之地”主题,深入推进特色旅游镇、村建设,打造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创建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扶持发展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后备箱经济”。 

(五)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业。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继续发挥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性电商平台“菜坝网”作用,扎实做好电商特产馆、爱心店、专业店。健全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成20个农村电商镇级公共服务中心和110个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站,培育一条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街镇和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能力及物流配送能力全覆盖。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消费带动产业扶贫。

(六)推动建设智慧农业。着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四大行动,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积极探索山地特色智慧农业应用模式,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实现农业工厂化生产“零的突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推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益农信息社建设工作,着力建设一村一站点的全覆盖格局,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三、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

(一)强化区域统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立足主城区都市圈重要支点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山地特色农业。在以东溪、赶水为核心,覆盖扶欢、石角、三角、文龙等镇大力发展萝卜、辣椒产业;以南部四镇为重点发展草食畜牧养殖;在永新、中峰、石壕、打通等镇建设优质禽蜂养殖业;在永城、三角、永新等海拔450米以下适宜区域发展柑橘产业;在横山、石角、郭扶等海拔700米以上的区域发展优质稻,打造横山大米区域品牌;在石壕等海拔800米以上适宜区域发展竹笋、茶叶。积极创建特色产业强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产区聚集。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

(二)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完善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选好品种、做好产业、带好农户、建好机制,支持25个贫困村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持续深化社会力量扶贫。

(三)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把现代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持续推进全市首批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努力实现“122111”发展目标,即培育西部第一萝卜产业园区,形成10万亩萝卜、10万亩辣椒共20万亩基地规模,实现20亿年产值,打造1个大品牌,培育1个产业集群,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争创国家级农业现代产业园,使其率先建设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展示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集聚要素推动街镇特色效益园建设,大力培育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培育壮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四)建设“一镇一特”产业强镇。聚焦资源要素,发挥自身优势,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市场为导向,巩固提升赶水草蔸萝卜产业强镇项目,围绕辣椒、蜂蜜、黑山羊、横山大米等乡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规模发展街镇特色产业,积极创建市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强镇。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与有条件的街镇合作共建原材料生产基地,向有条件的街镇和物流节点集中。引导特色小镇立足产业基础,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

(五)促进“一村一品”示范带动。完善所有行政村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精准发展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质量和效果,在全区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品牌影响力大、带农增收效果显著、组织化程度高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街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农工贸专业村。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一)拓展边界,培育多元融合主体。以构建完善政策体系为关键,大力促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全面清理“空壳社”,完善合作社运营管理制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

(二)拓展领域,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拓展“农业+”功能,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推进农业种养融合,引导生猪“四化”场优先布局在街镇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产加销融合,建设直销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展会员、连锁配送,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推进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

(三)拓展空间,打造产业融合载体。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突出主导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企业、食品园区、网络平台为载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格局。

(四)拓展渠道,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落实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相关政策,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开展合股联营、生产托管、租赁经营、产品代销等多种联结方式。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切实起到带贫益贫作用。积极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

五、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增长力

(一)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全程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重点推进赶水萝卜、綦江辣椒和綦江木瓜等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制修订,积极争取参与制(修)订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家、市级和行业标准。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

(二)加快绿色化生产。贯彻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推行绿色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积极争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大力实施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范围和面积,稳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着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加快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完成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全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实施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疫情防控,加强农业植物检疫法规、技术宣传培训。开展有机肥使用补贴试点,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推广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试点示范,推进废旧地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

(三)实施品牌化发展。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綦珍綦宝”为支撑、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綦江农产品品牌体系,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着力加强老四川牛肉干、饭遭殃、赶水草蔸萝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统一标识、整体策划、集中推荐,增强品牌农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提高市场化水平。立足大基地,对接大市场,坚持线上线下融合,依靠综合性区域电商平台“菜坝网”,完成与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的无缝对接,推动“互联网+流通”,促进建立立体化营销模式,实现“线上赢流量、线下赢利润”。统筹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建设,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綦江农博城尽快建成使用,带动全区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市场销售。加快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市场调控机制。

六、推动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完善萝卜、辣椒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广植保无人机、水稻直播、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技术,加大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依托科技提高产业效益。争取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引进或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二)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 “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积极争创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万隆村试点经验,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生产条件、旅游条件、交通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逐步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范围,扎实推进“三变”+集体经济运作模式。按全市统一部署,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扎实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推动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探索和实施全市“地票”“林票”制度。

七、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一)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重点支持主导产业、重点园区、农业配套设施、产销对接、品牌培育等环节。鼓励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在担保贷款、贴息贴费、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与支持。

(二)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整合社会资源,贯彻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优势主导产业对口联系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机制、优化手段,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力度,拓宽担保物范围,确保应贷尽贷。加大政策性保险补贴支持力度,做好乡村产业项目保险、目标价格保险,降低产业发展风险。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积极推动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建设。推动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规范举债融资行为,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

(三)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坚持互惠互利,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投入乡村产业。支持企业到贫困村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不得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不能侵害农民财产权益。

(四)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在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基础上,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推行乡村产业用地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供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

(五)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返乡下乡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深化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专业技术领域专家,重点指导萝卜、辣椒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按全市统一安排,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开展面向农技推广人员的评审。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落实兼职取酬、成果权益分配政策。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和乡村振兴巴渝巾帼行动。

八、强化组织保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地见效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成立创建特色产业强区工作专班,建立由区农业农村委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二)强化督导服务。加强产业振兴考核督导力度,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督导指导,督导结果与考核结果挂钩。建立激励推动机制,对产业发展较好,产业振兴效果明显的街镇,适时调整纳入试验示范。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从事乡村产业的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完善乡村产业监测体系。

(三)营造良好氛围。注重总结提炼,坚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积极宣传全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广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树立先进典型和榜样,渲染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附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重点任务分解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2020325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重点任务分解


目标

序号

任务

内容

责任单位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1

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大力培育萝卜、辣椒优势主导产业。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推进“两区”划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林业局

2

实乡土特色产业

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基地。支持建设乡土产业。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

区农业农村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林业局

3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争创全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

4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业提质升级行动,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打造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一批美丽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

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林业局

5

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业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消费带动产业扶贫。

区商务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扶贫办)、区委网信办、区经济信息委、区供销联社

6

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四大行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农业农村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商务

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

1

强化区域统筹

争创特色产业强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农业农村委

2

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

强化产业扶贫,支持贫困村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合作创建基地。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持续深化社会力量扶贫。

农业农村委(区扶贫办)、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商务委

3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全力推进全市首批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创国家级农业现代产业园。

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

4

建设“一镇一特”产业强镇

建设特色产业强镇。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有条件的街镇和物流节点集中。引导特色小镇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

5

促进“一村一品”示范带动

建 “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农工贸专业村。

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

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1

拓展边界,培育多元融合主体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林业局、区供销联社

2

拓展领域,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

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种养融合、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康养融合、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林业局

3

拓展空间,打造产业融合载体

以“三特一品”为载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格局。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林业局

4

展渠道,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面落实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政策。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推动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

增强乡村产业增长力

1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

推进全程标准生产。实现全产业链监管。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

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 、区市场监管局

2

加快绿色化生产

贯彻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争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

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区供销联社

3

实施品牌化发展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綦珍綦宝”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綦江农产品品牌体系。

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

4

提高市场化水平

对接大市场。统筹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建设。加快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商务委、区供销联社

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引进或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

2

促进农村创新创业

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积极争创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团区委、区妇联

3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推动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探索和实施全市“地票”、“林票”制度。

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林业局、区供销联社

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1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扶贫办)、区税务局

2

创新乡村金融服务

贯彻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优势主导产业对口联系制度,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加大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和政策性保险补贴支持力度。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积极推动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建设。推动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

区国资委、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

3

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规范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乡村产业。支持企业到贫困村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建立工商资本准入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

4

完善用地保障政策

加大对乡村产业特别是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用地倾斜。推行乡村产业用地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供地,结合新《土地管理法》,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司法局、区林业局

5

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鼓励返乡下乡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推动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和乡村振兴巴渝巾帼行动。

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团区委、区妇联

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地见效

1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成立创建特色产业强区工作专班,建立推进机制。

区农业农村委

2

强化督导服务

建立激励推动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乡村产业监测体系。

区农业农村委、区统计局

3

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推介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良好环境。

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委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 5001100002     ICP备案: 1600193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12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