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 115002227398230135/2023-00010 | [ 发文字号 ] | 綦江府办发〔2022〕55号 |
[ 主题分类 ] | 水利、水务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綦江区政府办公室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2-09-07 | [ 发布日期 ] | 2022-09-18 |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綦江区水安全保障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2年9月
目 录
第一章水安全保障现状及形势 7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成就 7
第二节 面临的新形势 11
第二章总体要求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目标任务 18
第四节总体布局 20
第五节分区规划 22
第三章消除洪水隐患,保障江河安澜 25
第一节实施防洪工程提升行动 25
第二节提升薄弱环节防洪能力 26
第三节提高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27
第四节加强水旱灾害风险防控 27
第四章齐抓节水与供水,构建城乡供水网络 29
第一节坚持节水优先政策 29
第二节加快供水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30
第三节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31
第四节实施现代化灌区建设 33
第五章加强保护与修复,改善河湖面貌 34
第一节持续推进河长制工作 35
第二节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5
第三节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36
第四节持续开展水美乡村建设 36
第五节促进农村小水电绿色发展 37
第六章强化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公众服务水平 38
第一节依法治水管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38
第二节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 38
第三节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水平 39
第四节强化河湖监管,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39
第五节创新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运营能力 40
第六节深入实施后期扶持,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41
第七节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水治理能力 41
第七章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42
第一节创新水利科技文化体制机制 42
第二节强化水利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42
第三节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 42
第四节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43
第八章激发改革活力,破解水利发展瓶颈 44
第一节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44
第二节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水利发展活力 45
第三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水利高质量发展基础 45
第九章南部中低山区水安全保障规划 46
第一节区域基本情况 46
第二节存在问题分析 47
第三节规划任务 48
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 50
第一节主要环境现状 50
第二节主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第三节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53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55
附表:1.綦江区“十四五”防洪减灾建设项目清单
2.綦江区“十四五”城乡供水网络建设项目清单
3.綦江区“十四五”河湖流域保护与修复建设项目清单
4.綦江区“十四五”水利科技文化及改革创新建设项目清单
附图:1.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重点水库工程分布图
2.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重点引、调、提水及连通工程分布图
3.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重点防洪工程分布图
4.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重点供水工程分布图
重庆市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水安全关系到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解决新老水问题、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綦江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水利等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落实中央十六字治水方针,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利行业监管、全面推进河长制等重大改革,全区水利基础设施得以完善,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但在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管理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全面小康社会成果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有了更高的期望,洪涝风险依然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威胁,优质水资源供给不足愈发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严峻挑战,健康宜居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任重道远,智能高效的水管理亟待加强。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全区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
2019年5月—2021年6月,根据水利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相关部署,区水利局在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綦江区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结合《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思路报告》,分析目前水安全面临的新形势,硏究提出“十四五”期间水安全保障规划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等,编制完成《重庆市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审议稿)。
第一章水安全保障现状及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水利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并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涉水事务监管、健全水利发展体制机制,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全区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完成总投资27.27亿元。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工程性缺水短板加快补齐。一是建设完成骨干水源工程4处。包括:新建黄沙中型水库、茶树湾小(1)型水库、月露小(2)型水库,扩建拱桥小(2)型水库。二是有序推进福林中型水库进入正常施工,加快推进藻渡大型水库、梅子桥中型水库、马龙、中岗等小型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总投资72132万元。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一是续建綦江城区段、新建桥河段、三江段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道长度累计14.66km,投入资金10394万元,保护城区防洪安全。二是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1处,累计投入资金19117万元。三是实施隆盛镇甘溪槽山洪沟治理工程,保护人口0.2万人,投入资金395万元。四是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整治长度33.58km,累计投入资金1850万元。五是完成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3667万元。
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新增灌面0.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64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5万亩,完成投资4993万元。二是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建管道198.75km,改造小水源1处,完成投资882万元。三是实施山坪塘、渠道整治工程。完成20个街镇山坪塘整治1331口,新增灌溉面积0.9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95万亩,完成投资11995万元;整治渠道102.1km,完成投资1075万元;新建芹菜沟机电提灌站,完成投资55万元。
城乡饮水安全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全区饮水安全建设成效显著,共计完成441项村镇供水工程,完成投资63739万元;完成城区供水工程36处,完成投资19308万元。
水生态治理卓有成效。一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实施完成了治理水土保持项目9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37km2,覆盖收益人口2.9万人,完成总投资2992万元。二是水资源节约保护不断加强。新建完成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2处,完成投资750万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8处,完成投资438万元。开展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工作,建设节水型居民社区、节水型单位及节水型企业145个,提高清洁水利用效率。完成投资307万元。项目区水质得到较大改善,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明显提高。
农村水电建设管理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区农村小水电事业快速发展,大力开展农村水电项目建设,实施12处水电站增效扩容工程和48处绿色水电创建及标准化改造,共计完成投资35022万元。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得到提高。一是水文设施建设方面,完成古南、安稳水文站工程建设、升级改造墒情站7座。二是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建綦江区洪旱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建设水位报汛站6座,监测綦江城区水位、雨量、流量,为城区防洪提供科学翔实的水文资料。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水文设施及水利信息化累计完成投资925万元。三是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完成大中型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8个,累计投资4094万元。四是实施河道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河道、水库划界、采砂规划、岸线利用规划等,完成投资1158万元;实施河长制建设,完成投资268万元。五是实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等工程,累计投资5200万元。
专栏1 綦江区“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5年现状 |
目标值 |
2020年 |
指标 属性 |
1 |
新增蓄引提供水能力 |
万m³ |
— |
2766 |
2766 |
预期性 |
2 |
农村集中供水率 |
% |
— |
[85] |
[85] |
预期性 |
3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 |
[80] |
[80] |
预期性 |
4 |
用水总量 |
亿m³ |
[2.16] |
[<2.82] |
[2.0216] |
约束性 |
5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m³/万元 |
[77.05] |
[<30] |
[<30] |
约束性 |
6 |
灌溉水利用系数 |
|
[0.4695] |
[0.49] |
[0.49] |
预期性 |
7 |
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 |
% |
— |
[90] |
[86] |
预期性 |
8 |
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预报设施覆盖率 |
% |
— |
[90] |
[90] |
预期性 |
9 |
有效灌溉面积 |
万亩 |
— |
38.48 |
34.59 |
预期性 |
10 |
水情信息化自动采集率 |
% |
— |
[80] |
[80] |
预期性 |
11 |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
km2 |
— |
203.1 |
67.37 |
预期性 |
12 |
重要河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 |
[100] |
[100] |
预期性 |
13 |
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 |
% |
— |
[90] |
[90] |
预期性 |
14 |
重要江河“河长制”覆盖率 |
% |
— |
[100] |
[100] |
预期性 |
注:1.上表中[ ]内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值。
第二节 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水利承担更大的历史使命,加快实施国家水网、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利基础设施安全,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因水而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綦江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区的重要战略支点,道路交通便捷,是通往贵州、云南、广东的重要陆地通道,水能、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是参与主城都市区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空间分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挥区位、产业、规模等综合优势,培育产业集群,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功能,辐射好传统腹地。綦江区作为一区一域,将不断增强战略意识、责任意识,抢抓机遇,全力打造“一点三区一地”,即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试验区、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坚持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在推动綦万“联”起来中建好重庆“南大门”,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照新时代新要求,綦江区水利存在不少差距和突出短板弱项,水安全面临严峻形势与挑战:
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防洪能力不强。一是防洪基础能力不强。全区洪涝灾害频繁,受灾严重。綦江区水系发达,城区依河而建,其余重点镇多临河而建,过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较长,部分区域防洪工程措施未达到规定防洪标准,局部河道狭窄,部分跨河建筑物阻水严重等因素,导致城区防洪能力不足5年一遇,超标准洪水防御难度更大。防汛预警预报系统不完善,水文监测尚未实现有防洪任务的河流水库全覆盖,墒情监测水平较低。大中型水库少,上游大型藻渡水库等尚未建成,缺乏骨干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二是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近年极端天气增多,山洪灾害事件频发,且涉及面广,山洪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伴随发生,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加之山洪灾害有突发性、偶然性等特征,致使防治难度极大。三是洪灾损失较大。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财富集聚加快,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洪灾损失将越来越大,对防洪保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防洪安全任务将更加艰巨。面对防洪体系存在突出问题,需要着力加快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提升洪水防御能力,防范化解水灾害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工程性缺水突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一是工程供水保障能力弱。全区已建成中小型水库136座,其中除2座中型水库外,其余134座是以小(2)型水库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对当地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弱,网络化程度低。全区水源工程空间分布不平衡,北多南少,分布不合理,水库集雨面积749.18km²,仅占幅员面积的34.33%,蓄水保水能力差,加之骨干水源工程较少,根本无法提供水源保障。目前全区人均蓄引提水能力321m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3%,水源保障能力不足。二是城区供水能力不足。城区双水源供水格局尚未形成,目前,綦江城区现状以鱼栏咀水库为水源,由文龙水厂、通惠水厂和三江四钢水厂供水,三江老工业基地从綦江提水。老城区存在供水管网布局不合理、老化严重、输水能力差,严重影响了供水水量和供水稳定,新城区供水管网布局不完善,亟需进行管网延伸及改造,改善城区供水条件;重点场镇主要以小型水库为水源供水。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还未形成。三是农田灌溉设施薄弱。目前用于农业灌溉的中型骨干水利设施数量少,水库工程集雨面积北多南少,分布极不合理,且水利工程渠道配套普遍较差;全区有效灌面34.59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2.44%,耕地灌溉率较低;灌区规模普遍偏小,中型灌区少,水源保障程度不高。四是节水化程度不高。部分地区用水方式粗放加剧了供需矛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全区节水灌溉发展滞后,节水灌溉水平较低。现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约为0.49,低于全国平均值0.559。五是城乡用水矛盾突出。部分农业灌溉水源长期被城镇发展用水挤占,干旱时期农业灌溉缺水较严重。
水生态形势严峻,河湖健康存在安全隐患。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河道内水质较差,多呈Ⅳ类或者Ⅴ类水质,影响群众生活生产环境,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大多未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土流失问题仍然突出,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70.14万亩,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新老水生态环境问题叠加增加了治理难度,迫切需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
水科技水文化基础薄弱,影响水利高质量发展。一是水科技较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綦江区基层水利人才存在不足,水利科技创新方面,科研平台缺乏,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科技研究薄弱;水利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二是水文化培育尚不完善。水利遗产、水文化古迹、红色革命文化精神挖掘保护弘扬不够。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水利科技创新,通过实施藻渡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攻克一批技术难关、研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有效提升水利科技含量;延续历史文脉,将綦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以东溪古镇、恐龙足迹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等为载体,充分挖掘和传承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智慧化程度不高。目前綦江区水利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存在信息系统条块建设、集约程度不高、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亟需建立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利信息一体化。
水治理体系不完善,水治理能力存在不足。稳定长效的水利投入机制尚不完善,政府投资杠杆作用发挥不充分,水市场主体培育乏力,水市场发育不足,水市场作用发挥不明显,盈利性项目与公益性水利工程未能有效整合,不能全面激发社会投入水利建设的活力。在“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方面的意识存在不足,水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水价改革特别是农业水价改革进展较慢,良性水价形成机制难以全面建立。节水激励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完善的财税引导和激励政策。部分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管理和维修经费不落实、管护工程配套不完善、管理手段较落后等问题。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水文化市场培育不够,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未能有效结合,水文化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水利监管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部分责权和程序不明确,体制机制不健全,水利监管层级间、区域间业务协同不够,监督力度整体薄弱。水法规仍需充实完善,执法队伍不稳定,现代化执法监管等设备应用不足,执法能力有待提升。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和“一区两群”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坚持“五水统筹”,配合实施“一核两网·百库千川”,统筹好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筑牢水安全保障底线;突出綦江水网建设,加快推进水源、防洪、水生态、科技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把节水作为解决全区“新老水问题”的重要举措,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紧扣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存在的问题,补齐水利设施短板,补强水利发展弱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局、保障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构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实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
坚持人水和谐、系统治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国家战略、全域统筹,落实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和治理修复统筹的方针,统筹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统筹谋划水旱灾害防治与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维护河湖水系健康,加快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努力实现高品质生活。
坚持两手发力、改革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监管和引导引领作用,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系统解决新老水问题,推进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把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水利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投融资模式,着力推进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不断增强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依法管水、协同治理。构建完备的水治理体系,加强涉水事务监管,强化部门协作,提高化解水事矛盾纠纷、水安全风险防范的能力。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水行政部门职能,提高水利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目标任务
到2025年,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綦江水网初具雏形,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到2035年,綦江区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綦江水网,基本实现綦江水利现代化。
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快实施城乡防洪护岸及其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綦江干流和重要中小河流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建成区、工业园区、人口聚集重点区等重点区域防洪能力稳步提升。二是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取得显著成效,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护岸达标率达到88%。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明显增强。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保障能力得到提升。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95亿m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较2020年降低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加快建成以大中型为主、小型为辅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0.87亿m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基本达到85%以上。
幸福河湖建设取得成效。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9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以上。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河湖水域面积稳步增加,河湖岸线保护与生态修复得以加强。
水利科技文化实力增强。水利科技文化体制机制比较完善,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力争推出一批重大水利科技研究成果,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以广泛应用。智慧水利初步实现。水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及弘扬,水工程和水文化融合发展。水利科技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行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水利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及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涉水监督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明显增强,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利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治水管水能力显著提升。
专栏2 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2020年 完成 |
2025年规划指标 |
指标属性 |
1 |
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 |
% |
/ |
[86] |
[88] |
预期性 |
2 |
全区用水总量控制 |
亿m³ |
[<2.82] |
[<2.82] |
[<2.95] |
约束性 |
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 |
[<29] |
[<29] |
[<15] |
约束性 |
4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 |
[<30] |
[<30] |
[<15] |
约束性 |
5 |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
|
[0.49] |
[0.49] |
[0.51] |
预期性 |
6 |
新增水库总库容 |
亿m³ |
/ |
/ |
[0.44] |
预期性 |
7 |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
亿m³ |
[0.49] |
[0.23] |
[0.87] |
预期性 |
8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80] |
[80] |
[85] |
预期性 |
9 |
耕地灌溉面积 |
万亩 |
/ |
34.59 |
36.36 |
预期性 |
10 |
水土保持率 |
% |
/ |
[70] |
[>72] |
预期性 |
11 |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 |
% |
/ |
/ |
[>90] |
预期性 |
12 |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 |
% |
/ |
[90] |
[>95] |
预期性 |
注:1.表中[ ]内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按照原标准(工程供水人口20人以上纳入统计范围),从“十四五”开始,自来水普及率统计指标将发生变化(工程供水人口100人以上纳入统计范围)。
3.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4.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
流和湖库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5.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指集中供水工程实收水费占应收水费的比例。
第四节总体布局
由《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全区将加快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步伐,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试验区和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水安全在綦江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因此,科学构建与綦江区发展定位和目标相匹配的水安全治理体系至关重要。
“十四五”期间,结合綦江区水安全现状及面临的新形势,将重点开展四大体系建设:防洪减灾体系、供水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水利综合管理体系。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防洪能力建设。推进綦江河防洪整治、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城市内涝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沟治理、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等,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加强智慧水利在防洪方面的建设,推进水文站网等建设,构建洪涝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加强供水保障能力建设。一是坚持节水优先,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节水减排,进一步挖掘现有工程供水潜力,构筑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增强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功能提供水利支撑。二是坚持水资源统筹一体化配置,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展现”的目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调整区域供水工程布局,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至周边村镇和新建规模化工程,形成水源统筹、水量保障、水质安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依托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公司和统一的城乡供水市场,采取“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大并小”的方式,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三是推进中型灌区改造、农村水系连通等工程,改善农业灌溉用水条件。
加强重点河湖流域保护与修复。一是持续推进河长制工作,智能化、精准化实施“一河一策”。二是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水土保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三是加强重点河湖流域保护和治理。通过实施对綦江河城区段、登瀛河、桥河等重点河流保护与治理,达到改善河流水质,修复河流水生态,治理河流水环境,提升河道景观环境的目的。四是持续开展水美乡村建设。重点实施綦江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程、綦江区东丁河流域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等流域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建设水美乡村。五是促进农村小水电绿色发展。加强重点流域内农村小水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提升水利综合管理能力。一是强化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公众服务水平。依法治水管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系统护水”为目标,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与现代工程管理相适应的建管体系等。二是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创新水利科技文化体制机制,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加强水文化宣传,推进水文化与旅游等融合发展。强化水利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和发展包括农业节水、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河库生态修复、村镇供水等方面的水利科技项目。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提升打造水文化内涵,加强水利文化景观建设,建设水情教育基地。四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提高水利数据和平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互联网+”水利公共服务。
第五节分区规划
根据綦江区发展战略定位,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条件等,本次规划划分为四个区域,即北部岭谷区、西部中低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南部中低山区。
北部岭谷区:包括古南街道、文龙街道、通惠街道、新盛街道、三角镇、横山镇等街镇,该区域是綦江城市人口的宜居区,綦江河、通惠河、登瀛河和沙溪河四条河流穿插交错。同时,该区域是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区域性交通集散、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高地,是形态、业态、生态、文态“四态融合”展现城市形象的“客厅”和“窗口”。
该区域水安全保障规划以提高供水保障程度、城区防洪为重点。供水方面,通过利用地形等有利条件,加大新盛湖水库、登月湖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实施城乡供水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防洪方面,重点开工建设綦江城区防洪提升工程,强化城镇防洪与城镇景观的完美结合,同时,实施水文站网等智慧水利建设,提升綦江城区整体防洪能力。
西部中低山区:以永新镇、中峰镇、篆塘镇、郭扶镇、东溪镇、丁山镇等区域为重点,该区域是綦江区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以突出保护生态为首要任务。重点打造高庙休闲养生、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区;形成郭扶镇历史街区、东溪古镇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形成中峰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等极具体验性的工业旅游项目。
该区域水利发展以民生水利、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在民生水利方面,规划引提水及连通工程,有效调配水资源,提高当地地表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有利地形条件,重点建设福林水库、梅子桥水库等水库工程,建立起高效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实施村镇供水工程,全面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规划綦江区梅子桥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提高农业灌溉保障率,助力綦江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及流域水美乡村建设工程,实现良好水环境目标;加强流域内绿色水电创建及标准化改造,提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东部低山丘陵区:以隆盛镇、永城镇、石角镇、三江街道、扶欢镇为规划区域,该区域是綦江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是全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为:一是推进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发展,二是推动区域间共建共享,建成綦万创新发展新区。
该区域水安全保障规划以提高供水保障程度为重点。通过重点建设四合头水库、小湾水库等水源工程项目,解决区域用水问题;规划村镇供水工程,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南部中低山区:以打通镇、石壕镇、赶水镇、安稳镇为规划区域,该区域是綦江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发展重点为:支持打通镇、石壕镇、赶水镇、安稳镇转型发展非煤产业,推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接续、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发展壮大镇域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该区域以提高供水保障程度、城乡防洪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为重点。供水方面,规划引提水及连通工程,有效调配水资源,重点规划建设大型水库藻渡水库、安江水库、双丰水库及獐狮坝中型水库等,后期将以大型水库为节点开展渝南水资源配置规划,建成綦江水塔,形成高效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通过实施一批村镇供水工程项目,全面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城乡防洪方面,重点加强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方面,实施观音河、玉明河等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有效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第三章消除洪水隐患,保障江河安澜
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1]的防灾减灾新理念,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双管齐下,科学谋划防洪工程项目、加快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合理提升城乡防洪标准,着力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提升洪水防御能力。
第一节 实施防洪工程提升行动
实施城区防洪提升工程。由于綦江城区地势低洼,且受下游闸坝顶托壅水、河道淤积阻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洪水宣泄不畅。通过实施城区防洪提升工程,贯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指导方针,达到城区防洪的目的。“泄水”方面,对綦江重要河道实施清淤疏浚、航电梯级优化改建等河道整治工程,可消除阻水影响、增加河道行洪能力。同时分片区加强堤防工程建设,并对严重碍洪的房屋实施拆迁,合理分洪,切实保障綦江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蓄水”方面,在綦江城区上游藻渡河上因地制宜新建藻渡大型水库,通过藻渡水库对洪水进行调蓄,削减綦江洪峰流量,辅以其他防洪措施提升城区防洪能力,保障城区的防洪安全。后期将开展安江大型水库前期研究工作,待安江水库建成可配合藻渡水库联合调度发挥防洪作用。
加快綦江干流防洪治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以及相关规划,以保护城市和重要乡镇为重点,加快实施綦江干流防洪治理,推进重点防洪城镇达标建设,优先实施现状防洪能力与规划防洪标准差距较大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对重要乡镇,主要通过实施河道清淤疏浚与堤防工程建设,提高镇乡防洪能力。规划综合治理河长17km。
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坚持河道治理与地域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相结合,遵循河流自然形态,提高河流自净能力,维护河道生态平衡,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有条件的地区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实施整条流域系统、综合治理。本次规划优先解决綦江城镇及人口聚集重点区河段防洪不达标、洪灾损失大、近年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等问题河段,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防洪标准。规划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6个,规划治理河长45km。
实施山洪沟治理。坚持确有所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以增强沿岸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洪对象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为目的,根据轻重缓急实施重点山洪沟综合治理,畅通山洪出路。“十四五”期间,规划治理重点山洪沟5条,治理河长13km。
第二节 提升薄弱环节防洪能力
加强涝区治理。加强防洪薄弱环节排查和整治,建立防洪风险点等级管理制度。统筹沿江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工作试点,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有效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十四五”期间,重点对綦江三江老街、文龙街道、石角镇和篆塘镇进行涝区治理工程,治涝区总面积8.6km²。
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坚持以防为主,扎实做好水库(水闸)、江河堤防等工程隐患排查、安全鉴定、除险加固,严格水库(水闸)降等与报废。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对现有31座小(2)型病险水库(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应同步完成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第三节 提高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以推进水文现代化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强水文监测、预报预警等设施建设,注重设施日常维修养护。优化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和功能,实施水文监测自动化升级改造,加强河流水生态流量监测,完善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有效提高中小河流预报精度,延长洪水预见期。“十四五”期间,新建水文站1处,水位站1处,升级改造已成7处水文站监测设施,完善各水库水雨情监测设施。
第四节 加强水旱灾害风险防控
结合綦江区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影响和防洪形势变化,科学提高防洪标准,增强全社会安全风险意识,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害;构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推进重要河流(水库)预警断面洪水预报及调度方案等各类预案方案等编制工作,开展重点城(集)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旱灾害)普查工作,实行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加强应急抗旱供水保障,加大区域性季节性区域蓄水、储水力度,提升应急抗旱供水能力。
——实施城区防洪提升工程:城区河道治理工程(河道清淤疏浚、枢纽改建工程)、干流堤防建设工程(下北街片区、菜坝片区、火车站片区、桥河片区、三江片区、古南中学片区、通惠河口—城北大桥、北渡老街片区、沱湾片区的堤防建设、房屋拆迁、排涝等项目)、支流堤防建设工程(通惠河、登瀛河、蒲河)。综合治理总河长15.29km,征地拆迁面积24.88万m²。 ——开展綦江区盖石场镇段河道、綦江区篆塘镇场镇段综合治理工程(罗家祠堂—铁马大桥段)、綦江区适中街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綦江区升坪河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共4项綦江干流综合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总河长17km。 ——开展福林河东溪河段、蒲河石梁河段、福林河福林场镇段、蒲河流域、羊渡河流域、清溪河流域等6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治理河道长45km。 ——开展羊渡河梨园村山洪沟治理工程、新盛正自河山洪治理工程、石角牛渡河山洪沟治理工程、打通镇双坝村山洪沟治理工程、东溪镇柏杨坝山洪沟治理工程等5项山洪沟治理。综合治理河长13km。 ——建设防洪水库藻渡水库。总库容约2.0亿m³。开展安江水库前期工作,总库容约1.15亿m³。 ——开展三江老街治涝项目、文龙街道大石路、五福路治涝项目、石角场镇段治涝项目、篆塘镇治涝项目共4项。治理河长5km,治涝区总面积8.6km²。 ——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实施31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新建15个雨量站,布设14处自动水位仪,在超过100km²的支流建设水文站,新建羊蹬站,实施古南水文站水毁修复和改造。 |
第四章齐抓节水与供水,构建城乡供水网络
针对新形势下綦江区节水与供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次规划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依托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及规划建设藻渡水库、安江水库等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形成綦江水塔格局,优化现状水源工程配置格局,提高现状水源工程有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各区域供水保障程度,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畅通农业供水网络。规划初步形成綦江供水网络体系,多措并举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坚持节水优先政策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始终把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重点领域节水,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压减高耗水产业规模,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加强取用水计量监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取用水监管。
健全节水工作机制机制。完善节水监管机制,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将节水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实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加强节水宣传,构建节水型居民小区、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鼓励全区节约用水,充分发挥节水载体的节水示范引领作用,年节水能力16万m³。
农业节水:适当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尽量减少大水漫灌型用水。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节水灌溉骨干工程。根据节水要求,以水定产,力求少而精,提高水资源附加值,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城镇生活节水:一是构建城镇高效水系统,创建节水型城市。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二是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三是推进公共领域节水。加大市政园林绿化灌溉设施建设改造,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实现公共领域节水目标。
工业节水: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对效益低,耗水极高的企业实行关、停、改的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火力发电、钢铁等七大重点高耗水行业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引导工业企业推广应用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大工业节水改造力度。
第二节加快供水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綦江区水系发达,河流众多,过境水量大,本次规划优先利用过境水,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因地制宜建设水源工程,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快供水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已成、在建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以大中型为主、大中小微并举的水源工程体系,形成多源互补、区域互通、互为备用、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充分利用的供水水源保障和利用体系,补上工程性缺水短板。
“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藻渡大(2)型水库。藻渡水库綦江供水范围主要为綦江河右岸片区重点缺水城镇,待藻渡水库建成后,綦江城区将由鱼栏咀水库和藻渡水库共同供水,形成城区双水源供水格局。抓紧推进安江水库前期研究工作;开展獐狮坝中型水库的前期工作,建设实施福林、梅子桥水库等2座中型水库,其中福林、梅子桥两座中型水库主要为綦江河左岸西部和北部片区供水。适时建设新盛湖等7座小(1)型水库、中岗等2座小(2)型水库,开展李家湾等2座小(1)型水库、西山二库等1座小(2)型水库的前期论证工作,解决局部区域用水需求。
加快推进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提质增效。开展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并依托金佛山水库、藻渡水库、安江水库等大型水库建设渝南大型罐区;将重点实施綦江城市备用水源调整工程、联合—古岐水库水源连通工程等水源连通工程,缓解局部区域缺水问题;实施綦江区高庙应急供水工程实施方案,从新民水库提水至已建高庙水厂,解决高庙龙泉水厂水源问题;实施綦江区三角镇三岔河水库提水工程,解决横山镇供水问题;开展郭扶梅子桥水库至高庙片区提水工程前期论证工作,解决高庙片区发展用水问题。
第三节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按照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聚焦民生改善,统筹规划建设水源工程和城乡供水工程,推动形成主体统一、水源统筹、水量保障、水质无忧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新格局。城区建设规模化大型水厂统一集中供水和管理,重点推行“企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法治化”管理,推动现有城乡供水主体减数量、增质量、强实力,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对于条件较好地区,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周边村镇,结合水源工程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其余重点地区,以人口聚集的镇(街道、老乡场、旅游区)或行政村为中心,依托水源工程建设,既有街镇级水厂改造或新建规模化供水工程,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人口居住极为分散地区,加强分散小型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
加快推动城区供水工程建设。綦江城区目前由文龙水厂、通惠水厂和三江四钢水厂三座规模化水厂供水,规划在通惠街道东部新城新建一座5万m³/d净水厂,解决綦江区东部新城供水问题,在通惠街道新建共同组团供水工程,新建高位水池2000m³/d,解决恒大片区供水问题。在城区重点实施北部新城供水管道延伸工程、綦江发展大道及登瀛大道管道安装工程等管道延伸及改造,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本次共规划5项城区供水工程,新增供水人口共18万人,实现城乡供水同标准、同质量、通服务。
积极推动村镇供水工程。綦江区各个场镇目前大多已有场镇水厂,本次在安稳镇、永城镇、石角镇、打通镇、石壕镇、新盛街道、隆盛镇、中峰镇、古南街道新建或改扩建规模化水厂以及配套输配水管网解决局部区域规模化供水问题,扩大规模化水厂供水覆盖范围。对离场镇供水区域较远或人口居住极为分散地区,主要采取加强分散小型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的工程措施,综合采取配套、改造、升级、联网等方式,辅以新建措施,全面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向安全型、稳定型转变。本次共规划92项村镇供水工程,共改善约30万人饮水问题。
第四节实施现代化灌区建设
规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綦江粮食主产区、规模化蔬菜、经果林等生产基地为重点,按照现代化农业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促进灌区提档升级,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率。
“十四五”期间,拟重点规划綦江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整治渠道总长11km,改善有效灌面1.5万亩。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专栏4:城乡供水工程
——实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项目建设,节水目标16万m³。 ——开工建设藻渡大型水库1座,总库容2亿m³,开展安江大型水库前期研究。 ——开工建设福林、梅子桥中型水库,开展獐狮坝水库前期工作,总库容4719万m³。 ——适时建设新盛湖、马龙、金钗湖、小湾、四合头、登月湖、李家湾、青明堂、中岗、高屋基等10座重点小型水库建设,开展李家湾、双河口、西山二库等3座小型水库建设前期论证工作。 ——实施綦江区高庙应急供水工程、綦江区三角镇三岔河水库提水工程等2项工程、开展郭扶梅子桥水库—高庙水厂提水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实施綦江城市备用水源调整工程、联合水库—古岐水库水源连通工程2项连通工程;开展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研究。 ——实施城区供水工程綦江东部新城水厂、綦江区共同组团供水工程、北部新城供水管道延伸工程、綦江发展大道管道安装工程、登瀛大道管道安装工程共5项,新增供水人口18万人。 ——实施村镇供水工程石壕镇至打通镇输水管道工程、石壕镇河口坝至樟狮坝输水管道工程、安稳场镇供水改扩建工程、綦江区庆江工业园区供水工程、石角镇供水改扩建工程、打通镇大罗供水改扩建工程、新盛街道供水改扩建工程、中峰镇供水改扩建工程、隆盛镇场镇供水工程、綦江区古剑山拱桥供水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项目(70个);开展前期工作项目有东溪场镇水厂改扩建工程、三马口水库至赶水铁石垭水厂输水管道工程、东溪水厂至高速路口片区供水管道安装工程、綦江区永新场镇周边供水保障工程;储备项目有綦江区老瀛山水厂工程、綦江区中峰蟠龙水厂工程、綦江区白云观水厂工程、青龙湖水厂扩建工程、郭扶水厂扩建工程、北渡水厂扩建工程、永城水厂扩建工程、篆塘水厂扩建工程、綦江区丁山水厂扩建工程,改善供水人口约30万人。 ——开展綦江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前期工作,整治渠道总长18km,整治渠道总长11km,改善有效灌面1.5万亩。 |
第五章加强保护与修复,改善河湖面貌
以保障生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为目标,按照“重保护、强修复”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实施水生态保护及修复,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好幸福美丽河湖。
第一节持续推进河长制工作
认真贯彻《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强化河长履职尽责,建立和完善河长制考核制度,继续将各级河长履职状况纳入各级民主生活会内容,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协作机制,强化巡(护)河队伍建设,建立社会监督员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理保护机制。
科学编制、开展新一轮“一河一策”方案,深化跨省市、跨区县河流联防联控,开展区级示范河流创建。积极支持推进跨省市、跨区县河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第二节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十四五”期间,拟规划7个水土保持重点骨干工程,主要治理区域为通惠河、綦江河、新盛河和永丰河流域,其中重庆市綦江区通惠河流域兰花基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完成,其余6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主要建设内容为实施坡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水土保持林栽植等水土保持措施,治理面积合计68.52km²。
第三节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十四五”期间,加大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河流、河段、湖库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PPP项目、登瀛河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桥河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沙溪河水系连通工程,适时建设北渡片区河流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镇紫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通惠河后溪河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观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丁山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玉明河大罗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扶欢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等11个重点河流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工程。达到改善河流水质,修复河流水生态,治理河流水环境,提升河道景观环境的目的。
第四节持续开展水美乡村建设
结合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对村镇人口密集、河道淤积堵塞严重、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农村,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水美乡村。
“十四五”期间续建完成綦江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开展丁山河流域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前期工作,综合治理河道长61.2km,对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清淤,保证河道通畅、河道岸线整治等。从而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
第五节促进农村小水电绿色发展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强农村小水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农村小水电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小水电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5条流域电站绿色水电创建及标准化改造工程,提高电站安全生产水平。
专栏5:河湖保护与修复工程
——实施綦江区通惠河流域兰花基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开展綦江区黄沙水库项目区国家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綦江区永丰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綦江区綦江河流域(城北大桥至綦江大桥段)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綦江区通惠河流域(新中医院—污水处理厂段)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綦江区新盛河流域(书香名都—沙溪河入河口段)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綦江区通惠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6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治理面积合计68.52km²。 ——实施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PPP项目、登瀛河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桥河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北渡片区河流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沙溪河水系连通工程、镇紫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通惠河后溪河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观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丁山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玉明河大罗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扶欢河等11项河道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 ——续建完成綦江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开展綦江区丁山河流域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共2项工程。 ——实施农村水电绿色发展项目(绿色水电创建及标准化改造)。 |
第六章强化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公众服务水平
第一节依法治水管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涉水法律法规,强化水利法治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涉水规范性文件,加强水利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涉水法治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水土保持、涉河建设、河库空间、水文设施等领域违法行为,深入推进水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探索创新水行政执法机制体制,推进“互联网+水行政执法”建设。加强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水利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调解,有效化解水事矛盾纠纷。积极支持水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第二节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
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系统护水”为目标,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研究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取水许可告知承诺、生态流量管理等制度,强化水资源在规划决策、项目建设布局及区域发展中的刚性约束作用。全面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成重要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形成全流域水量分配格局。切实加强取用水许可管理,深入推进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全面实施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完善取水许可限批工作制度,优化水资源监控系统结构。加强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抓好河流生态流量和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加强国家级、市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控制断面水量水质监测,建立生态流量、水量监测预警和调度机制。
第三节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水平
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许可公示和“一窗受理、一窗出件”“好差评”等制度,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性办”,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广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和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新模式,探索实施涉水专题“一稿制”“零跑动”审批新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技术审查。坚持阳光用权,做好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
第四节强化河湖监管,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监管,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实行河库水域岸线、河道采砂、水能资源等河道、水库开发利用与保护分区管理,明确河库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求,充分发挥河库功能,有序推进河库休养生息。完善河道等级划分,研究制定河道分级管理意见。
强化河道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登记。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岸线补偿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河库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完善河库管护标注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全面推行河道砂石资源费公开拍卖制度,规范河道采砂行为,确保行洪安全,河势稳定。强化河湖管理能力建设,因地制宜推行“河长制”等管理责任机制。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强化河库监控,坚决依法查处非法侵占河湖、非法采砂等行为。
第五节创新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运营能力
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建立水利工程智慧建管平台,积极推广BIM等技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智慧管理,对项目设计、招标、监理、进度、施工、质量、资金、变更、合同、验收、运营等关键环节进行清单式管理、全流程监控。持续开展以水利安全文明工地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施工现场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重要依托,以争先创优,争创大禹奖等国家级奖项为主导目标,全面全方位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和服务。完善水利市场诚信体系构建及评价运用机制,创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方式,确保工程质量“百年大计”。
加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已成水库安全责任体系,落实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水库大坝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加快推进水库、堤防、水闸划界确权工作。加强水利工程水量调度管理,提升水利工程调度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水库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维修养护常态化管护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乡镇分散管理的小型水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集中管理和“以大带小”管护模式,充分发挥已成水利工程效益。
第六节深入实施后期扶持,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深入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以移民美丽家园建设为抓手,实施区县级示范项目,促进集中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兴、百姓富。以和谐稳定为目标,及时足额发放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创业就业培训,补齐散居移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后期移民资金监管,确保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地落实。
第七节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水治理能力
推进优化水资源、河湖岸线、水土保持等管理,统筹监管与执法的协作联动,实现水利监管执法常态化、规范化。探索建立水利“一张图”动态监管机制,强化水工程、水生态空间管控。探索水利工程“并联式”验收新模式,开展主体竣工验收和征地移民等专项验收。建立水利资金集中统筹和竞争立项机制,充分发挥项目集聚效应、叠加效应。创新水库移民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物业经济”新模式,深化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项目形成资产“三权”改革。推动水利工程管护和效益发挥机制改革,开展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模式试点。探索推行河道物业化管理。适时推进水利非税收入征管体制改革,做好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砂石资源费等征管改革。探索水利工程保险机制。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与现代工程管理相适应的建管体系。
第七章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创新水利科技文化体制机制
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支持设立水利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建立健全水利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强水文化宣传,促进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弘扬。推进水文化与旅游等融合发展。
第二节强化水利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结合工作现状所需,研究和发展包括农业节水、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河库生态修复、村镇供水等方面的水利科技项目。提炼并开展课题攻关,积极推进BIM、盾构、顶管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以及前沿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水利有效集成和融合发展。
第三节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
提升打造水文化内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把当地人文历史、传统文化、自然风光等元素融合进去,体现先进设计理念,提升水文化内涵,打造水文化带(基地)。加强水利文化景观建设。依托丁山湖、茶树湾水库、红花湖、梅家沟水库、响马河、清溪河等河库湖资源,全力打造水利风景旅游区,保护传承水文化,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建设水情教育基地,推进中小学生水情教育工作;开展重点水利工程、水利服务民生、水利改善生态环境等宣传工作;定期组织社会群众和中小学生参观水利工程;开展水利宣传人才培训工作。
第四节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十四五”期间,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着力提升水利公共服务水平,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提高水利数据和平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互联网+”水利公共服务。结合重庆市綦江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业务需求,规划綦江区水利感知体系建设、完善水利信息网、构建统一数据中心、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等多方面内容,作为綦江区智慧水利先期实施重点工程。
同时,加强綦江区水文站网建设,兴建15个雨量站,布设14处自动水位仪,在超过100km²的支流建设水文站,新建羊蹬站作为藻渡水库入库站,对古南水文站实施水毁修复和改造;研制基于“互联网+”的水文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专栏6:水利科技文化工程
——研究和发展包括农业节水、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河库生态修复、村镇供水等方面的水利科技项目。 ——开展水文化建设,打造水文化带(基地)。 ——建设水情教育基地、开展水利宣传工作、开展水利宣传人才培训工作。 ——开展智慧水利建设,包括綦江区水文站网建设、綦江区水利感知体系建设、完善水利信息网、构建统一数据中心、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系统集成、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体系建设共8个方面。 |
第八章激发改革活力,破解水利发展瓶颈
按照“重创新、破瓶颈、激活力”的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增强水利发展后劲。
第一节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保持适度财政投资强度。继续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领域,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水利建设力度。对资金预算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信用优良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等多种方式筹措。重大引调水和大型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实行“一事一议”“一项目一方案”的投融资方案。
创新项目投融资方式。统筹增量项目建设和存量资产盘活,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结合綦江实际,综合运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建设—拥有—运营—转入(BOOT)、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和PPP 等多种方式推进水利领域项目建设运营。探索选择一批已成水利工程,通过股权出让、委托经营、整合改制、资产证券化(REITs)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所筹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
推进一体化建设运营。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推进水利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改造。鼓励并推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行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加强水利资产的运营管理,因地制宜发展水中经济,对公益性较强的水利工程,可采取配置经营性资源,或与经营性较强的自来水厂、旅游、康养等项目组合开发经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加强水源建设同供水市场的衔接,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第二节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水利发展活力
积极推进农村水利集体资产“确权、赋权、活权”,盘活农村水利集体资产,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水利集体资产“三变”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供水、水土保持、移民后期扶持等水利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让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持股,享有股份权利。以产权责任明晰化、管护模式科学化、运行机制高效化、经费保障制度化、监督机制规范化为引领,持续巩固提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
第三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水利高质量发展基础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适应水安全保障新要求,要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培训力度,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加强水利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作用。积极支持水利人才横向、纵向输送,加快人才流动速度。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专业技术人才为綦江区水利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九章南部中低山区水安全保障规划
第一节区域基本情况
本区域主要分布在綦江区南部藻渡河、松坎河、羊渡河中下游的河谷丘陵地带,以中低山深丘为主,一般海拔300m—800m。邻近贵州省,包括赶水镇、安稳镇、打通镇、石壕镇共4个镇。幅员面积520.2km2,2020年常住总人口18.25万人,占全区人口的22.24%;GDP73.45亿元,占全区的14.68%;耕地面积27.9万亩,占全区的19.53%,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19万亩,占全区的12.12%。
在分区发展战略上该区域划分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试验区,是綦江区重要的工业基地,规划发展重点为:支持打通镇、石壕镇、赶水镇、安稳镇转型发展非煤产业,推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接续、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发展壮大镇域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20年,该区域目前共有4座小(1)型水库,12座小(2)型水库,水库总库容1179.93万m³,兴利库容944.52万m³,年均供水量880万m³。还有一些山坪塘等蓄水工程,其中山坪塘年均供水量为128万m³,引提水工程年均供水量3269.5万m³。
第二节存在问题分析
工程性缺水突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一是工程水源保障能力弱。该区域水库工程只有4座小(1)型水库,12座小(2)型水库,骨干水源工程少,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基准年及规划年均存在较严重缺水现象,无法提供水源安全保障。二是供水设施覆盖率不足。区域规模化水厂未全覆盖,部分水厂超负荷运行,农村部分供水管网等设施老化,影响群众用水安全。
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防洪能力不强。该区域位于藻渡河、松坎河、羊渡河中下游的河谷丘陵地带,一是防洪基础能力不强。过境洪水峰量大、持续时间较长,区域防洪工程措施未达到规定防洪标准。防汛预警预报系统不完善,水文监测尚未实现有防洪任务的河流全覆盖,墒情监测水平较低。大中型拦蓄洪水设施少,上游大型藻渡水库等尚未建成,缺乏骨干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二是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近年极端天气增多,山洪灾害事件频发,且涉及面广,山洪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伴随发生,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加之山洪灾害有突发性、偶然性等特征,致使防治难度极大。三是洪灾损失较大。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财富集聚加快,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洪灾损失将越来越大,对防洪保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防洪安全任务将更加艰巨。
水科技水文化基础薄弱,影响水利高质量发展。一是水科技较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区域乡镇基层水利人才存在不足,水利科技创新方面,科研平台缺乏,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科技研究薄弱;水利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二是水文化培育尚不完善。水利遗产、水文化古迹、红色革命文化精神挖掘保护弘扬不够。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水利科技创新,通过实施藻渡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攻克一批技术难关、研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有效提升水利科技含量。
第三节规划任务
针对南部四镇水安全所存在的问题,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重点从防洪减灾、城乡供水网络建设、水利科技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项规划。
1.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十四五期间,防洪减灾治理重点从綦江干流综合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山洪沟治理工程等方面规划。其中,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7项,重要支流综合治理工程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山洪沟治理工程分别规划1项。
专栏7:南部四镇防洪减灾工程
——开展綦江区适中街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治理河长6km。 ——适时建设綦江区羊渡河及高山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长6km。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石桥沟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山洪沟治理工程:规划羊渡河梨园村段和打通镇双坝村山洪沟治理工程。 |
2.城乡供水网络建设
“十四五”期间,城乡供水网络建设从水资源节约建设、水源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3个方面开展工作。
其中,水资源节约建设方面,配合全区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建设节水型居民小区、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节水宣传。
水源工程方面,规划实施藻渡大型水库,开展安江大型水库、獐狮坝中型水库的前期工作,开展青明堂小(1)型水库的前期工作,适时建设马龙小(1)型水库,实施建设其他小型水源工程。待规划水源工程建成后,可有效保障南部片区生产及生活用水。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通过对安稳镇、打通镇场镇进行水厂扩网建设,对石壕镇场镇新建规模化水厂,改造赶水镇输水管道,并完善相应的管网配套设施,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网。
专栏8:南部四镇城乡供水工程
——开工建设藻渡大型水库,总库容2亿m³,开展安江大型水库前期研究工作,总库容1.15亿m³。 ——开展獐狮坝水库前期工作,总库容2550万m³。 ——开展青明堂水库的前期论证工作。总库容175万m³。 ——适时建设马龙水库。总库容110万m³。 ——实施綦江区石壕镇至打通镇输水管道工程、石壕镇河口坝至樟狮坝输水管道工程、安稳场镇供水改扩建工程、打通镇大罗供水改扩建工程、三马口水库至赶水铁石垭水厂输水管道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新建项目(4项)。改善供水人口约4万人。 |
3.水利科技文化工程
“十四五”期间,水利科技文化工程从水利科技发展、水利教育与宣传、智慧水利建设方面开展工作。
专栏9:水利科技文化工程
——研究和发展包括防洪保安、村镇供水、水库建设等方面的水利科技项目。 ——结合全区建设水情教育基地、开展水利宣传工作、开展水利宣传人才培训工作。 ——结合全区进行綦江区水文站网建设、綦江区水利感知体系建设、完善水利信息网、构建统一数据中心、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系统集成、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体系建设等8个方面。 |
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主要环境现状
自然地理状况。綦江区(不含万盛经开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长江南岸綦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华莹山帚状山脉向南倾没部分与大娄山山脉向北延伸部分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谷深切,高低悬殊。地势呈南高北低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67.6%,丘陵占32.4%,海拔高188m—1814m,城区海拔254.8m。綦江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多炎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数多,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040.1mm(1970—2016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5—9月降水量平均占全年总量的70%。
生态保护红线。全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70.09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7.8%,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其中,Ⅱ级保护林地和国家级公益林616.2km²,古剑山—清溪河市级风景名胜区71.70km²,长田市级森林公园7km²,古剑山市级森林公园8km²,万隆县级自然保护区47.87km²,长田县级自然保护区198.51km²,老瀛山市级自然保护区34.10km²,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99.8km²。重庆綦江通惠河国家湿地公园4.54km²。
第二节主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方案涉及的水源、防洪、水生态、科技文化等工程建设将对环境影响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环境敏感区影响。通过复核,本次规划水库基本可以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工程建设区域基本不占生态红线或占用少量生态保护红线,但工程建设、水库蓄水等会对植物生长环境、动物栖息地、水土流失等造成一定影响。
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綦江现状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通过规划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针对该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供需矛盾,从藻渡水库等大型水库作为水塔取水,增加綦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水环境影响。水库等蓄水工程可能会带来一定水环境影响,水库蓄水后,水体交换能力变差,在库湾和支流回水区等局部水域可能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坝址下游河道由于流量减少、水位下降等因素,纳污能力降低。綦江区属于山丘区,大部分蓄水工程坝高水深,水库存在水温分层现象,对灌溉作物有一定影响,但可从设计上采取分层取水等措施,结合长距离输水,水温对灌溉作物的影响将减小。
生态环境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引起水生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增加,库区鱼类生长环境改变,鱼的种类可能发生一定改变,对库周原有陆生动物植物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但水库蒸发增加降水,为库周陆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各类工程建设期,工程区占地范围内原有地貌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降低土地生产力,引起河道淤积等。移民安置区、水库蓄水区等区域原有生态平衡因新区建设、水库蓄水而发生改变,需通过一定的调整期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水文情势影响。规划建设蓄水工程以中小型为主,蓄水工程大多分布在中小支流,坝址以上河道较短,流量较小,蓄水工程建设会在支流上形成一定的静水区域,水体增大,泥沙容易沉降,下游河道一定范围内将发生明显减水,水位降低,流速减缓,规划实施对江河支流水文情势有一定影响。同时,对水库下游沿河取用水对象取水影响较大。
地质环境影响。工程建设对环境地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岸坡稳定等方面。水库、堤防护岸、隧道等工程开挖,可能影响原自然边坡、山体稳定平衡,导致滑坡、错动、坍滑等。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动可能影响滑坡体、边坡、山体的内在作用力和平衡,破坏库岸及山体结构,可能诱发库岸滑坡和滑坡体失稳。同时,水库蓄水、隧洞开挖等,将引起工程区域一定范围的地下水位壅高或降低,引起地下径流系统改变,从而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水库等工程建设的淹没和占地较大,移民安置不当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移民后靠安置、移民新区建设、专项设施复建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区域植被,对周边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其它环境影响。空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规划工程建设期及水库蓄水期。工程施工可能产生大量土石渣料临时堆放及永久丢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土地退化、河道淤积等;工程施工期产生的“三废”及噪声污染等也将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交通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和暂时影响。
第三节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规划实施后,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水库蓄水、移民安置、大量点线工程建设将对局部地区带来一定不利环境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所引起的环境影响问题不容忽视,需采取一定的对策措施,尽量减少环境影响。
坚持节约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水资源开发利用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维持河道生态流量。水资源利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全社会的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高度重视重要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强化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监督,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规划水利工程应尽量避免占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目标,尽量避免占用生态红线;对不可避免占用生态红线的工程,应优化工程布置,最大程度减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面积。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减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重点保护动植物调查,落实保护对策和实施方案。水源工程建成后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库项目应关注低温水对下游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关注水库富营养化和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工程建设要严格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规定,严格占地审批制度,保护宝贵的土地、耕地、林地等资源,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占地调整和补偿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基本农田损失造成的影响。
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搬迁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编制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规划,妥善安置,保护环境。
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定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敏感因素的监测与控制,优化和调整实施计划和方案,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綦江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涉及全区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各级政府水利工作责任,建立上下协同、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强化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导向、投资主导和制度保障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的决策机制,推进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监督和科学民主决策。加强政府对部门之间协调和监管,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对水旱灾害、重大水污染事件、水事纠纷等水利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保证全区水安全保障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
优化政策供给。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水利资金投入,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水利建设,千方百计用好重庆市“十四五”水源工程建设政策;多措并举,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与运行。
注重规划执行。明确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的责任人和进度节点,有序推进规划项目实施。抢抓项目前期落实,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解决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征地移民等重大问题,加快审批进度,积极筹措资金,助推项目上马开工建设。
强化科学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加强规划目标指标和重大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创新监测方式,科学进行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及时公开规划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