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情况

社会工作参与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行动逻辑和策略

日期:2024-10-22

推进社区治理改革,应对社区治理复杂化提出的新挑战,需要处理好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其中包括社区居委会与物业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依据,从党建引领物业管理的角度出发,为解决小区物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居民与物业之间关系的和谐,增强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M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呈现的问题

基础设施不匹配。北京市M小区作为安置房小区,回迁居民占多数,其最显著的问题是小区规划设计时没有预留出足够多的自行车(电动车)停车棚,致使现有的开放停车区域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另外,小区物业公司在未征得居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小区未开放的公用空间自用或出租,以谋取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居民住进小区后私搭乱建,自行划定私家停车位,甚至侵占公共绿地。这些行为引起了居民的不满,居民纷纷要求物业公司采取行动,恢复原貌。

环境整治不到位。M小区部分居民在回迁之前长期居住在老旧小区,习惯将捡拾的废品或家中不常用的物品堆放在楼道。新回迁的小区公摊面积较大,房价较高,室内面积相对紧凑,加之居民多年生活习惯的驱使,堆物堆料问题仍比较严重。对于以高价购买房产的居民而言,看到楼内外满是废品废物,相当不满,多次要求物业公司进行整治。然而,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问题业主”引发的管理成本高。有一类业主,他们的行为带有极为明显的负外部性,其形成的资源浪费大于对社区的贡献,导致物业公司管理成本高,这类居民被称为“问题业主”。同时,部分居民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要自己在居住过程中遇到不便,物业公司就应该解决所有问题,给物业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参与物业管理服务的行动逻辑

社工基于对M小区物业管理问题与需求的全面评估,从不同视角着眼,最终得出服务的总目标:优化物业管理方式,培育居民树立起物业服务的消费意识,强化物管会成员的履职能力,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赋能”,提炼矛盾纠纷解决的成功经验,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最终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共同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典范。

(一)聚焦问题,化解矛盾纠纷

社工介入M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初期,首要任务是化解居民与物业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与纠纷。在此过程中,社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与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紧密合作,助力M小区物业管理纠纷的解决。

在立案洞察阶段,社工初步教授社区工作人员倾听与同理心的表达技巧,确保投诉者能够充分感受到被理解与被尊重;协助社区召开座谈会,让居民和物业充分表达诉求与面临的问题,共同探寻问题的根源。在实地核查阶段,社工通过实地走访小区,访谈居民,精准把握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原因,集中标注出问题集中区域,通过咨询行业专家,深入理解居民的诉求,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专业依据。在方案执行阶段,社工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组织线上协商议事会,协助社区梳理会议核心议题,为解决矛盾提供策略性建议。在反馈跟进阶段,社工不仅关注物业整改后工作的长期效果,确保问题得到持续改善,更在情感方面给予居民深度关怀。社工的回访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工作的严谨与认真,进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增权赋能,提升治理能力

问题暂时性的缓解并不等同于根本性的解决。为了确保M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从预防和发展双重维度出发,构建一个从个人到集体、从独立治理到协同共治的递进式框架。

针对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社工与社区治理领域专家共同策划举办创新赋能交流研讨会,深入探讨社区物业管理方面的优秀做法和经验,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方式;对于物业公司,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联合社工、物管会、居民策划交流沟通会,确立“事事回复”及“周末常态交流”机制,邀请街道物业专班工作人员为物业进行专题知识培训,传授高效处理问题的策略与艺术;对于物管会,社工邀请街道物管会专班工作人员及资深律师,以专题培训会的形式,对物管会成员实施涵盖政策深度剖析、实务案例精研以及方法论系统传授的全方位赋能计划;针对居民,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联合社工机构,策划社区物业法规知识竞赛活动,让居民明确物业服务界限与价值,从法理层面重塑物业服务认知,有效扭转“物业全能”的误解。

(三)组织活动,促进协同共治

为更好地破解M小区物业管理困境,强化协同共治机制,深化社区各主体之间的联系,社工积极协助提升物业服务品质,探索物业管理新路径、新方法。

社工机构与社区共同策划开展“物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系列活动,全面剖析物业管理现状,召开物业焕新计划工作推进会、物业焕新计划工作联席会,邀请物业、物管会成员和居民等各方主体就如何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开展讨论,并细致梳理物业管理工作细则,探索居民参与机制,营造“有事好商量”的良好氛围。

居民与社区、居民与物业之间和谐关系的维系需要各方保持长期沟通。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联合社工机构及物业组织策划“社区开放日”与“物业开放日”双轨并行活动,旨在让居民深入社区内部,洞悉组织架构、活动空间,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社工还组织居民亲临物业一线,实地感受物业工作流程等幕后工作,增强物业的工作透明度,促进居民从物业服务企业的视角审视问题。

参与物业管理服务的策略

(一)多方参与:合作关系机制化

在城市社区物业管理问题的破解路径上,人既是服务提供者,也是责任承担者,将每个独立的人组建成一支协同式服务队伍,是突破管理瓶颈的关键。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扮演引领与协调的核心角色,确保各方力量有序汇聚;物业是服务提供者,为居民生活提供专业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社工运用专业方法,激发居民自治潜能,增强居民参与活力。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为前两者提供专业指导与政策倡导,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经实践检验,“社区+物业+社工”的物业管理方式具有可行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能为城市社区物业管理问题的破解提供宝贵范式。

(二)协同治理:物业管理精细化

社工机构自入驻社区以来,致力于构建长效解决机制,规避项目“短期化”效应的局限,解决上下堵点问题,强化协同合作,确保服务长期稳定推进,最终形成自下而上的问题发现与初步响应网络。当楼长、物管会成员等遇到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时,在社区党委的引领决策下,社区发挥协调、指导与监督的职能,协调联动街道、产权单位、市政管理部门、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等多方主体,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该机制将协同治理理念与M小区物业管理深度嵌入、有机结合,推进协同治理理念的落地,提升了物业管理水平。

(三)优化方法:服务方式专业化

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物业、社工在解决物业管理问题时,因工作职责、理念、立场等不同,会展现出差异化的策略。社区居委会充分体现了对本土文化智慧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巧妙地展现出将“人情”与“面子”融为一体的柔性管理策略,而非颐指气使地命令或要求居民、物业进行整改;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第三方营利性主体,其逻辑自然是围绕经济效益最大化展开,盈利导向使其决策过程更倾向于成本效益分析;社工机构作为社会服务机构,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聚焦于弱势群体福祉与社区的整体发展。因此,社工在工作过程中深刻理解并尊重社区的柔性管理策略,同时巧妙平衡物业的营利需求,可以构建出一种更加科学、专业、高效且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法。

综上,社工运用专业方法有效参与M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的解决,充分展现了其专业价值:一是可以让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转变角色认知,从“行政执行者”向“合作服务者”迈进,增强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认同与协作意愿;二是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来说,引导物业从单纯的“营利型企业”向“社会型企业”转变,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三是社工在动员居民参与活动及社区宣传等方面展现出的专业性,成功激发了居民角色的转变,使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四是通过参与物业管理服务,社工机构不仅显著提升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还塑造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品牌优势,进而共同构建了和谐共治的社区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矩阵

营商环境

微博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